2016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解析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05832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6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6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6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6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解析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评卷人得分一 、 现 代 文 阅 读 现代文阅读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 国儒家的天下观。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为了在涉外实践中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 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 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 和平有序。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和”是天

2、下 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 家间的关系。左传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的文化、信仰和 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 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 平相处。所以,即使是明朝

3、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 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孔 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 用,而主张“以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 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 “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

4、有“厚往而薄来, 所以怀诸侯也”。关于“厚往薄来”,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 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君子”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 。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而孟 子主张,“君子”应持“义”而忘“利”。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 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譬如,十分节俭的明太祖就曾指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 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 儒家文明在今天仍

5、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 价值。 (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既要关注古代的朝贡制度、中国中心主义和儒家的天下观,还要考虑与之配合 的涉外理念。 B.儒家认为,“和”是构建理想“天下”秩序的思想准则,是国家之间理想的交往方式,应以此实现“协和万邦 ”,使各国和平相处。 C.外交上,儒家主张既要有“王道”,又要有“霸道”,但是要“以力辅仁”,即以“王道”为主,以“霸道”为辅 。 D.儒家的义利观批判见利忘义,主张“以义制利”,表现在外交上就是“厚往薄来”,尽其所能来回报

6、对方的 深情厚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左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要友善地与邻国相处,以达到“亲仁”的理想境界,这 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法宝。 B.儒家认为求同存异才能和谐共处,故其所倡导的“和”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 异的基础上的。 C.明朝郑和率领水军巡游诸国时,对“夷狄之邦”奉行“以不治治之”的理念,体现了与邻国相处“和为贵”的 思想。 D.明太祖十分节俭,但是在赏赐来朝使节时却非常大方,这是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以显示对蛮夷 之邦的怀柔之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厚往

7、薄来”等涉外理念,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的重要保证,这对解决当今国际问 题的困局有借鉴价值。 B.后世儒者提出的“王者不治夷狄”的主张,虽然与儒家所持的天下观并不完全相同,但同样显示了“和而 不同”的理念。 C.一个国家要赢得别国的尊重,除了施行仁爱、道义之外,还需要拥有显示国家威力的军队,因此“弱国 无外交”是有道理的。 D.儒家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告诉我们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大局,这样才有助于推 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答案】 1D 2A 3A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尽其所能来回报对方的深情厚谊”说法有误 ,原文的表述是“王者以其材

8、贿厚重往报之”“赍予之物宜厚”,与“尽其所能”的表述有出入。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以达到亲仁的理想境界”说法于文无据,原文 的表述是“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只是说“亲仁”是处理好国家关系的方式,并未提到是一种理想境界。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天下一家”不属于“涉外理念”。 评卷人得分二 、 古 诗 文 阅 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 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 朝。郾

9、进曰:“十一圣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 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 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 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 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 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 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代之

10、。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 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 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 礼部尚书,卒于官。赠吏部尚书,谥曰德。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 ,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 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 以贵知

11、变者也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节选自新唐书崔郾传) 【注】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 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 C.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 D.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

12、变者也 /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 B.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C.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D.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及其亲属加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 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B.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穆宗勤于朝政,后委婉 劝谏敬宗习读儒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

13、采纳。 C.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 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崔郾居室简陋,关心亲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湿又没有走廊,客人在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 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答案】 4B 5B 6A 7(1)陛下让我担任侍讲学士,半年过去了,并没问过一次经书的义理。臣下没有功劳,不能与皇上的厚 恩相称(对不起皇上的厚恩)。 (2)

14、 (崔郾)用宽松的政策治理虢州,整月没有鞭打过一个人。等到了鄂州任职,却施用严法重罚,对罪犯一概 不予宽免。 【解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知识,如虚词 、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解答此题可利用对话标志 :曰;整齐的句式:陕土瘠而民劳、鄂土沃民剽;句子的主语:吾、政。 5本题考查理解古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论语不属于六经,应改为“乐经”。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不赡私”意思是不能供养自己和家人,而不是不 赡养父母。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

15、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且要注意 对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侍讲” “历” “副”;(2)“经月” “莅” “贷”。 【备注】【参考译文】崔郾,字广略,身材魁梧,相貌英俊,人们远望仰慕他,却不敢亲近。崔郾考中进 士,补缺担任集贤校书郎,多次升迁后担任吏部员外郎,下属不敢欺瞒他。每次拟定官吏,都亲自把握标 准考查,褒扬贬黜官员一定得当,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居处偏远的人才都不会遗漏。三次升迁后担任谏议大 夫。穆宗登基,荒废政务,沉溺于游猎,放纵饮酒,天大亮了还不能上朝处理政务。崔郾进谏说:“靠十 一代先帝的功德,拥有广大的疆域,众多的百姓,天下安定还是混乱,都系在陛下您一人身上。

16、山往东有 百座城池,地广千里,昨天刚得到,今天就失去了。西望敌寇的营垒,距离宗庙只有十舍的距离,百姓憔 悴,没有积蓄。希望陛下亲自处理政事而使天下人幸福。”穆宗十分感动,深表谢意,升任他为给事中。 敬宗继承帝位,任命他为翰林侍讲学士,不久又升任他为中书舍人,他入宫谢恩说:“陛下让我担任侍讲 学士,半年过去了,没问过一次经书的义理。臣下没有功劳,不能与皇上的厚恩相称(对不起皇上的厚恩 )。”敬宗惭愧地说:“我不久一定向你请教。”高釴恰好在旁边,趁机进言说:“陛下乐意请教却没有时间 咨询,这样天下的人就不知道您有尊崇儒家的意愿。”敬宗又自责道歉,赐给他们锦缎财物。崔郾与高重 将六经中的主要言论按类编为十篇,进献给皇上,以便于皇帝阅读。崔郾升任礼部侍郎,后出京外任 虢州观察使。先前,上供朝廷的财物缺乏,就削掉官吏的俸禄来资助进献,一年大概有八十万钱。崔郾说 :“官吏不能赡养自己,哪里有精力救济百姓呢?我都不能维持生计,怎能得到家业富足呢?”当即拿官府 日常费用代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