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三政 治总复习稳固学案:+求索真理的历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05059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三政 治总复习稳固学案:+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6年高三政 治总复习稳固学案:+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6年高三政 治总复习稳固学案:+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6年高三政 治总复习稳固学案:+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6年高三政 治总复习稳固学案:+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高三政 治总复习稳固学案:+求索真理的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高三政 治总复习稳固学案:+求索真理的历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课考点: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真理和谬误;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考查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 关注热点:1.结合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以及实践 的特征。2.结合“十二五”规划的新思想、新观点,说明认识发展的过程。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 (1)实践是人们改造_的物质性活动。 (2)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_;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 在变为_。 2理解实践的特点 (1)_。首先,

2、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 手段)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 而也具有客观性。 (2)_。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 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_。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 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 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 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 物

3、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_。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 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 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 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_。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 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

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_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_实践的发展。 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含义:真理是标志_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真理面前_。 【问题思考】 1判断下列观点的对错。 A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 B实践活动是人们的认识活动。( ) C教育活动、艺术活动属于实践活动。( ) D实践是“三观”统一的基础。( ) E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 F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 2想一想 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是一回事吗? 3辨析 有用的

5、就是真理吗? 4思考 认识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呢?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_,超出这个条件和范 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_、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5真理和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_, 要正确对待错误。 6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_。 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认识的客体

6、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 程。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_。 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 延续的。第三,认识的基础即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 过程。 (3)认识具有_。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 升的过程。 总结: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重点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探究一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多年的调查

7、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 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 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 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 从 1962 年到 1972 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 3 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 世纪 70 年代,我 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 21 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 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2010 年 11 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进 行,以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

8、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直击高考 1(2011浙江文综)考古学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古 遗物则如同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这意味着 ( ) 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 没有对整体的理解个体就无法认识 没有 实践认识就没有来源 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 A B C D 2(2010江苏单科)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

9、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重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探究二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 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 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党的十四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在分配制度上,以按 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指出: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 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在中国 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10、导和以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新 的阶段里,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局限性日益明显,需要及时加以调整。这反映了我 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把握更加自觉,反映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与 分配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结合材料,请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对效率和公平 关系的认识过程。 直击高考 (2011江苏单科)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 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这说明真理( )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 B C D 误点一 认

11、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都是实践吗? 矫正训练 1 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 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 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发展是 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B C D 误点二 如何正确理解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矫正训练 2 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 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

12、他们一分荒 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 ”从这一自白 中得出的结论是( )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对每一个认识的个体来 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 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 B C D 求索真理的历程 图片新闻新闻视角精选 1969 年 7 月 16 日,阿波罗 11 号载人飞船载着 3 名航天员,开始了人类的首次探索月 球壮举。经过约 38 万公里 的飞行,阿波罗 11 号在 7 月 21 日飞抵月球轨道。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及其同伴奥德林乘 坐登月舱,降落在月球静海

13、。人类成功完成了将足迹踏上地外星球的壮举。阿波罗探月计划 结束 30 多年后,美国总统布什在 2004 年初提出了“太空探索远景计划”(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2018 年,人类将再次登上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从 2020 年开始着手为人 类登上火星做准备。2010 年 8 月,美国宇航局正式公布一份以此为基础的太空探索计划,详 细描绘出人类重上月球的具体方案。 探究思考 (1)有人说,人类的成功探月活动说明人类只要充分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 征服自然。请你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观点。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应训练 (20

14、10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 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 246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 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 年芝加哥 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 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 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 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 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

15、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 变” 。 (2011诸城月考)2010 年 10 月 1 日 18 时 59 分 57 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 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了成 功的第一步。据此回答 12 题。 12010 年 10 月 6 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二号第一次近月 制动成功,顺利进入环月轨道。这说明( ) A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和基础 B人的意识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的特点,能够把握世界的本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成功 2中国的“探月工程”就像一场永无止境、勇攀高峰的接力赛。在探月卫星一步步的 成功中, “探月工程”必将迎来最终成功。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实践是永无止境的 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人类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