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专题032018版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04827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专题032018版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18年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专题032018版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2018年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专题032018版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2018年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专题032018版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2018年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专题032018版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专题032018版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专题032018版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题技能 抢分必备,下 篇,专题三 2018年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栏,目,导,航,一、英国脱欧 二、高考制度改革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大国关系及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的交流 六、反腐倡廉 从严治党 七、美国总统大选 八、民生问题(救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保障) 九、科技创新 十、对抗日战争的时间的界定:19311945年,欧洲一体化进程 1条件和背景 (1)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近代冲突和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特别是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3)美苏争霸,威胁到欧洲各国的安全与发展。 (4)二战后各国经济高速发展,促

2、进经济上的联合。,一、英国脱欧,2过程 (1)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2)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 (3)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4)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5)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扩大一体化的范围,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加强司法和内政事务的合作。 (6)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的内容由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各国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 (7)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这是欧洲经

3、济一体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的稳定发展。 (8)到2004年5月,欧盟成员共有25个国家。,3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 4欧共体(欧盟)的运行机制: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的管理和协调机制。 5关税同盟的建成:1968年建立,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共同的关税税率。到1980年,欧共体成为超过美、日的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 6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其原则是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共同体优先,建立共同的农业基金。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欧共体实施更多共同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 7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欧共体内人员、商品、资本、劳

4、务自由流通,1993年正式开始运作。 8评价: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法国和西德为首的欧洲核心国家开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灿烂的风景,欧洲联合自强结出初步硕果。在法德塑造欧共体时,英国一直是“观望者”。后来,英国的态度开始由观望转向融入,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 整理自:2011年10月人民网,材料二 英国加入欧盟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复杂、痛苦、犹疑和患得患失的历史。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

5、欧洲,其经济规模排名欧盟第二,但不属于申根区、欧元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疑欧派”的观点是:加入欧盟,英国人根本没有得到益处。英国纳税人每年要拿出GDP的2%交给欧盟,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随着近几年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盟的胃口越来越大,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这在英国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耻辱”,近年来随着欧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23日举行的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全民公投中,最终决定退出欧盟。 整理自环球时报,材料三 欧委会主席容克坦承,欧盟当前“不够欧洲”、“

6、不够统一”。总体看,德国在各领域“领头羊”地位进一步巩固;法意等大国既合作又制衡;英国威胁“退欧”谋求利益最大化;南北欧洲、新老欧洲裂痕加深,利益折冲与博弈加剧。尤其是在希债、难民和恐袭等危机面前,成员国之间、机构和成员国之间利益纷争,立场分化,矛盾加剧,民众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上升,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严重挑战;本轮希腊债务危机跌宕起伏,希腊一度面临“退欧”风险,虽最终就改革换救助达成协议,但危机暴露了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谈判中,德、芬、荷等国立场强硬,法、意、西等国较为缓和,凸显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 “困与进”:欧盟一体化何去何从,(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

7、知识分析英国主动融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一直存在“脱欧”倾向并最终“脱欧”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欧盟一体化有哪些阻力。,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主动融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欧共体市场对英国吸引力增大;美苏出现缓和,英美特殊关系开始松动。 (2)根据材料二“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近年来随着欧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8、析即可。,(3)根据材料三“希债、难民和恐袭等危机面前,成员国之间、机构和成员国之间利益纷争”“危机暴露了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凸显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一体化的阻力:成员国因发展水平和在欧盟中的地位不同等因素矛盾重重;英国退出欧盟;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答案:(1)原因: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欧共体市场对英国吸引力增大;美苏出现缓和,英美特殊关系开始松动;英联邦日趋松散,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2)因素:历史传统“均势外交”和对欧洲大陆的“光荣孤

9、立”政策;政治文化方面,英国“议会至上”的传统制度,反对欧盟向超国家方向发展;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地理环境;战后英国的“三环”外交战略和英美特殊关系;英、法、德对欧盟主导权之争;美欧在西方世界的主导权之争;欧债危机、难民问题所导致的现实利益矛盾等。 (3)阻力:成员国因发展水平和在欧盟中的地位不同等因素矛盾重重;英国退出欧盟;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欧债危机,难民问题的冲击。,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2)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

10、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二、高考制度改革,(4)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 (5)明朝: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明朝后期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 (6)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

11、化专制。,2近代教育的发展 (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2)维新变法时期: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说明建立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一教育近代化的重大课题已引起清廷朝野的广泛重视。京师大学堂统辖各省学堂,是全国最高学府和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师法日本。 (3)民初 采取紧急措施,稳定全国教育秩序;颁布民国教育宗旨,培养共和国新国民;归国留学生成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核心力量。,3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建立初期: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人民的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3)

12、“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 (4)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2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D,解析:依据材料“1977年12月10日前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A项错误;十年“文化大革命”导致人才极为短缺,一

13、次高考的举行,并不能完全保障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安排知识青年就业的信息,而是恢复高考,故C项错误;恢复高考有利于促进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D项正确。,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1)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 (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3)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

14、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该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4)赫鲁晓夫

15、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改革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5)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 (6)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未取得预期效果。后转向政治领域改革,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导致苏联解体。,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1)19世纪中期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

16、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材料二 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 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