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群落复习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57203271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群群落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种群群落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种群群落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种群群落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种群群落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种群群落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群群落复习(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目标: 1、掌握种群的特征及各种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分析“J”型曲线和“S”型曲线并会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群落的种间关系及其曲线 4、掌握群落的结构及演替,1、种群的概念 2、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 3、决定种群密度的特征是什么? 4、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哪一个?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5、影响种群密度的是哪个? 6、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哪三种?,考点一:种群的特征,1.样方法:,(1)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估算的方法:,(2)取样的方法:,(3)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

2、够大,不能掺入主观因素。,(4)统计原则:样方边缘上的个体,一般而言,样方的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做统计。,一、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2.标志重捕法,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 为M,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 则:,N:M=n:m,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扑捉, 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 相比可能会有什么变化。,两种调查方法比较,【例2】 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哪一个假设不符合要求( ) A. 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

3、合 B. 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 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D. 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解析】在进行标志重捕时应该将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答案】C,3.土壤中的小动物调查的方法: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原因: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和 多度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 采集小动物时利用了特性,取样器取样,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代谢物等是影

4、响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因素 在理想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J型曲线; 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S型曲线。 实验材料:血球计数板, 液体培养基 实验步骤: 配制培养基 培养 灭菌 接种 计数 正确顺序: ,实验要注意的几个事项,1 酵母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计数时需要计数上边线和左边线上的细胞数) 2 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为本实验在时间上已经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3 本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能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例:(09广东)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

5、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1.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藻类校园中的全部树木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 2下列可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块农田中的老鼠数量 B.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数量 C.江苏省的人口数量 D.稳定型生物个体种群的个体数量,D,错题重现,1、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 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 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 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 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

6、大小不同的样方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 B C D,B,2、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8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鼠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A.46 B.25 C.12 D.100,D,细节落实,适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1、在田野的不同地点施放性引诱剂,最直接的效应是( ) A、害虫死亡率增高 B、害虫种群密度下降 C、害虫出生率下降 D、害虫种群性别比例失调,D,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

7、密度将会明显减小,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雄虫生殖能力下降 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 C、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出生率下降,D,一题两问,种群存活曲线,例:(09山东)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存活曲线是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存活量的指标,例2下图中的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它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

8、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有限,保持稳定,先升后降,无K值,有K值,考点二:“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4. 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易错易混点辨析,1、在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多少? 2、t1t2,种群增长速率减小,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3、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

9、量为多少,出生率与死亡率什么关系? 4、应用: (1)野生资源开发利用时,应使种群数量保持哪一点? (2)防治害虫时,应在种群数量在哪一点时防治? (3)种植农作物时,应使数量控制在哪一点?,1、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D,错题重现,2、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增长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

10、.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B,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巩固提升,3. (2010安庆一中模拟)下图中曲线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A. B. C. D. V,【解析】从曲线图中可看出牛被引入后,初期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后来减慢,最后数量基本维持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说明该孤岛所能容纳的牛种

11、群数量也是有限的,一头牛的食量比一头羊要大,因此羊的容纳量相应的要比牛多一些,羊被引入后会出现曲线的变化。 【答案】A,1、群落的概念 2、什么是丰富度? 3、种间关系有哪些?它们的数量变化曲线如何?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两方面? 5、垂直结构具有什么现象?动植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6、水平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7、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哪两种?,考点三: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引起植物分层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高山植物群落中引起不同海拔地带的植被垂直分层主要原因是:温度制约,引起动物分层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栖息场所等,植物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分层现象,易错易混点辨析,捕食,竞争

12、,竞争,寄生,1、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 2、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 3、菟丝子与大豆 4、根瘤菌与大豆 5、鸟与羽虱,互利共生,寄生,互利共生,互利共生,寄生,易错易混点辨析,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 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 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 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 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 人类在北半球生产和使用农药DDT,却在南极的磷虾体内发现了DDT。该现象可解释为( ) 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生物群落 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种群 人类对南极的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 磷虾特别容易吸收农药DDT,C,A,错题重现,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

13、、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巩固提升,C,1、什么是群落的演替? 2、在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是怎样的? 3、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哪两种? 4、判断下列演替的类型分别是什么?A、沙丘 B、弃耕的农田 C、过量砍伐的森林D、火山岩 E、火灾过后的草原 F、冰川泥 5、以火山岩为例,说出演替经过哪些阶段? 6、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什么?,考点四:群落的演替,疑问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中,人为因素是不是影响最大

14、的因素?,解答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 在外因中,人为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任何群落都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如草原群落也有垂直结构。 玉米或竹子高矮不齐不叫分层现象,分层特指群落的结构而不是种群的结构,1、在群落演替中,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变化 B、物种总数起始时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在初始阶段之后,群落中的生物量总量下降 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C,2、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 A. 任何一个群落都是动态系统,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 群落演替的动力来自群

15、落内部,外因会引发演替进行 D. 人类活动主要是改变自然界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巩固提升,例:(07山东)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例:(07宁夏)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例:(09海南)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A.初生演替 B. 生物入侵 C.生物进化 D. 种间竞争,小结,一、种群的特征 二、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三、群落的结构 四、群落的演替,环境因素,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出和迁入,种群数量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