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登泰山记课件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7201463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姚鼐登泰山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姚鼐登泰山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姚鼐登泰山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姚鼐登泰山记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姚鼐登泰山记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姚鼐登泰山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姚鼐登泰山记课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泰山记,姚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泰山在祖国的位置,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拔起于鲁中南群山之上。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风景区横跨泰安、济南、历城、长清之间,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南去孔子故乡曲阜7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泰山简介,作者简介,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2、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桐城派,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人为方苞,经刘大魁、姚鼐等人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日观峰,玉皇顶,岱 庙 坊,孔子登临处,十八盘,南天门,泰山

3、溪水,国画:泰山日出,日出前,日出后,泰山日出是壮观而动人心弦的,是泰山奇观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碧霞元君祠,雪中的碧霞元君祠,道中石刻,姊妹松,想一想,1、思考全文写作思路。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壮丽的图画? 3、你认为画面中最精彩的是哪一幅?,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解释词语,1、泰山之阳,2、其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面。,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5、遂至山巅,3、乘风雪,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4、长城之限,界限,这里指城墙,顶峰,巅峰,6、半山居雾,停留,7、戊申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8、极天云一线,尽,尽头,9、绛皓驳色,10、尽漫失,杂,错杂,模

4、糊,缺损,11、僻不当道者,偏僻,12、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用,照亮,13、余始循以入,顺着,14、磴几不可登,几乎,15、日上,正赤如丹,升起来,16、道皆砌石为磴,作为, 、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 在何处?简述 作者在第二段中的行程以及作者到达目的地后看到的景色。,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说作者的登山线路,写景特点。,先写地点 具体登山地点:,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山麓山顶,路程:,四十五里(远),石级:,七千有余(高),路线:,中谷天门中岭西谷山顶(险),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上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2

5、、文章通过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云海,泰山日出,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出后,回观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色彩点染 绚丽壮美,3、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纵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

6、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其特点和作用。,(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象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象自然内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象飘带一

7、般。形象而具体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全文共五段,每一段的要点是什么?,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 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到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 描写泰山日出后的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思路,交待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写作特点,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

8、、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词灵活传神。,小结:,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借鉴。,课堂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A.汶( wn )水 南麓( l ) B 樗( c )蒲 石磴( dng ) C瀑( p )水 石罅( xi ) D徂( c )徕 须叟( y ),c,2、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极天云一线异色( ) A尽 B尽力 C至多 D非常 (2)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 A 成分不纯 B 辨正是非 C不允其

9、议 D 颜色错杂 (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 A 不正 B 偏僻 C冷僻 D僻静,A,D,B,3、下列各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最高日观以西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2)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3)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4)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A(1)(2)是山峰名,(3)(4)是亭名 B(1)(3)指山峰,(2)(4)指亭 C(1)(3)(4)是山峰名,(2)指亭 D(1)(4)指山峰 (2)(3)是亭名,C,4、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句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

10、中石刻,D,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D,6 、对下列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泰山之阳(山之南) 泰山之阴(山之北) B、南麓(山坡) 石罅(缝隙) C、复循西谷(沿着行走) 绛皓驳色(错杂) D、明烛天南(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答案:B, 、对下列文段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

11、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A、文章先写汶水和济水分流,再写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然后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B、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的,作者写日观峰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C、全段文字是登上泰山之前看泰山,是高瞻远瞩,山外看山,使读者在入泰山探胜之前,就先产生一种气势雄峻的总体感受。 D、这段文字中点出古长城,表明泰山曾是古代两国的边界,并且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从而进一步突出了泰山的地位。,答案:D,、对泰山日出这段文字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幻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处俯视;”绛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素,分外妖娆的日出美景。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者着力描”静“状,后者有意绘”动“态,动静相宜,相辅而又相承。,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