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三章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7200940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4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三章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三章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三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三章(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 (1)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又称以神为中心的神学历史观 :用“神意”、“天道”解释历史; (2)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1)仅仅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考察思想动机后面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2)把社会历史归结为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3)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

2、(4)忽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唯物史观,旧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看法是唯物的,而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则是唯心的。 (1)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是运动变化的、发展的;是合乎规律的。 (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概念: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个人意识是个人独特社会地位和社会经历的反映,是个人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是一定

3、群体的共同意识,是共同的社会地位、社会经历、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群体实践的产物。,(2)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不定型、不系统的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如情绪、情感、风俗、习惯、信念等; 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规范的、系统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如哲学、法律、艺术、宗教、科学等;,(3)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如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没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

5、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单选,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D.社会关系的生产,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3、社会运动的的物质承担者是()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4、“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B.人的本质属性决定于

6、人的自然属性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行、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5、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是() A.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B.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C.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D.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6、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哲学思想 D.文学艺术,7、下例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哲学 B.道德 C. 语言学 D.文学艺术,多选,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B.把社会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C.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D

7、.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下例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 D.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传统,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 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

8、,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含义: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实体性因素) (1)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基础设施、能源设施 (2)劳动对象: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生产资料(物的因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3)劳动者(人的因素):首要的生产力,渗透性因素-科技、信息、教育,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9、; 科技可以渗透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中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构成情况: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两种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原始社会 青铜器奴隶社会 铁器封建社会 大机器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适应推动; (2)不适应阻碍 现实意义

10、: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单选,1、测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单选,2、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 A.管理方式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3、生产关系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4、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

11、劳动资料 D.劳动产品,5、生产关系所体现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多选,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意指() 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 B.它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C.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D.它渗透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中,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下例各项属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基本内容的有()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矛盾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什么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占统

12、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什么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现实意义,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单选,1、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 A

13、.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2、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在于() A.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一切社会形态,多选,1、下例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监狱 C.美学 D.语言学 E.逻辑学,2、下例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形式逻辑学 B.哲学 C.美学 D.语言学 E.法学,3、下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有() A.国家政权 B.政治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 D.道德思想 E.军队,4、在下例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

14、态 E.社会风俗习惯,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与社会制度?,(二)社会形态的更替,.统一性社会历史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多样性每个国家或民族有其各自的发展历程 3、复杂性,(三)为什么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1)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不是人的意志的自由创造,而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5、 (2)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于经常发展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的; (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有自身内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单选,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6、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划分阶级的标准?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评价:三种,单选,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人民群众 B.阶级斗争 C.科技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单选,2、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 A.经济基础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生产力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发展,单选,3、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政治标准 B.思想标准 C.经济标准 D.社会标准,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社会革命: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是改朝换代吗? 社会革命的实质?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主要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