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原理2011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199968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4.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化原理2011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城市化原理2011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城市化原理2011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城市化原理2011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城市化原理2011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化原理20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原理2011(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10/20,1,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2,2018/10/20,一、对城市化的不同解释各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其中,一个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3,2018/10/20,人类学: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特别重视生产要素流动,即资本流、劳动流在城市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注重从世界经济体系探讨一国一地区的城市化问题。,4,2018/10/20,(1)人口结构的转型

2、;(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综上所述,城市化包括了四方面转型,5,2018/10/20,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和城市化。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因此,城市化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6,2018/10/20,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

3、展。第二种是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发达国家的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2)我国的乡村城镇化,7,2018/10/20,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1.第一前提(1)剩余的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2)最早的城市都诞生在农业发达地区。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印度/恒河流域、巴比伦/幼法拉底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3)整个世界

4、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乃是决定全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前提条件。,8,2018/10/20,2.第二前提农村还必须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农业发达社会分工,非农产业兴起,非农人口增多促进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剩余粮食和剩余劳动人口非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非农人口越来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成为农村和城市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城市化是必由之路,9,2018/10/20,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经济学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社会学认为,城市化的动力除经济原因外,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原因也都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地理学在

5、分析城市化动力时,首先注意问题的空间性,从地域秩序入手分析。,10,2018/10/20,1.工业化与城市化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19世纪的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大量发展。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地位下降。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工业化依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11,2018/10/20,工业为什么向城市集中,推动城市发展?工业化确立了规模经济的概念 工业化确立了聚集经济的概念,12,2018/10/20,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分析,13,2018/10/20,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现代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

6、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一般也越高。,14,2018/10/20,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贝里等人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15,2018/10/20,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根据中国地理学家周一星、许学强等学者的研究,证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对数曲线相关,即城市化水平随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而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又随人均

7、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趋缓。,16,2018/10/20,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一曲线可以分为三段:对发达国家来说,其城市化水平已超过70%,因此用城市人口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着显著相关;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到 5 000美元左右),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有些低收入国家,城市化水平也超过了70%,甚至80%以上。因此,这个规律只是反映了一般趋势。,17,2018/10/20,城市化的预备期,城市化的发展期,城市化的快速发

8、展期,城市化成熟期,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拉平的“S”型曲线,18,2018/10/20,城市化的“S”形曲线,19,2018/10/20,三、乡村-城乡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人口城市化若从人口流动的角度进行分析,就是发生在乡村系统和城市系统间的人口迁移。伯格(D.Bogue)的“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李(E.S.Lee)发表迁移理论,认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四方面: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各种中间障碍和个人因素。,20,2018/10/20,城市化的推拉假说,21,2018/10/20,22,2018/10/20,刘易斯:二

9、元经济,传统的、人口过剩的、仅能维持生产的农业部门、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后者是增长的主导部门,也只有工业部门的发展才能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费景汉、拉尼斯认为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是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先决条件。 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 舒尔茨:迁移行为是个人的一种经济投资过程。当迁移收益大于成本时,迁移就可能发生。成本:货币成本:迁移费用、迁移时的机会成本。非货币成本:迁移的时间成本、体力劳动支出、心理成本等。收益货币收益:迁移后收入的增加。非货币收益:社会关系改善、个人心理满足等。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距作出的反映。即使城市存

10、在大量失业人口,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村,农村人口也会向城市流动。其中,预期的差异是由实际的城乡工资差异和在城市部门成功获得就业就会的概率决定的。,23,2018/10/20,国内学者观点,中国学者对农村人口迁移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多以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为基础,认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形成推-拉两种力。宁越敏认为中国乡-城人口流动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推拉模式能较好反映中国农村人口向沿海城镇迁移的原因。在中国,城乡差异不仅表现在由于户口制度所形成的人口再生产方面的差异,如医疗、教育、社保等,还表现在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逃回北上广”:大都市是堵的,贵的,拥挤的,奢侈的,排斥人的,竞争的;

11、小城市是势利的,关系的,拼爹的,24,2018/10/20,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作为分析城市问题理论基础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哈维(D.Harvey)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M.Castells)等,他们的观点形成城市化研究中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学派,在当前西方国家的城市学界有着相当大的影响。,25,2018/10/20,哈维等人认为,对资本主义城市化的研究应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入手,唯此才能了解资本主义城市化的本质及所产生的的城市问题根源。 新马克思主义者多采用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城市化进行分析。 大卫.哈维:资本“三次循环”: 一次循环:工业

12、制造 二次循环:建成环境,由无数不同要素道路、运河、港口、下水道、公共建筑、住宅等组成的系统。分为生产性建成环境、消费性建成环境两种。由于建成环境的投资通常是大规模和长时间的,因而资本家往往难以胜任,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实现资本两次循环间的流动。 三次循环:科技文化。,26,2018/10/20,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一、城市化的类型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27,2018/10/20,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某些产业部门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

13、称集中型城市化。另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区。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质、城市平面扩大。,28,2018/10/20,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摊大饼”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大学城、开发区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14、29,2018/10/20,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型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30,2018/10/20,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而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为消极型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它是由于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缓慢所造成的。带来了贫

15、民窟、失业、犯罪、传染病等城市病。,31,2018/10/20,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城市产生。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换,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32,2018/10/20,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这种指标主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

16、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因为其比土地利用指标更典型、更便于统计。然而,它也有些问题:,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33,2018/10/20,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化水平计算。其次,城市人口定义的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第三,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数量过程,它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其它性质,如经济发展水平。第四,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只能反映城市化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为了克服其局限性,学者们在分析城市化问题时,还辅以其它指标反映城市化进程,如城市人口增长动态,城市数量的增长情况,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及人口增长动态等。,34,2018/10/20,土地利用指标,测度方法主要是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这个指标因为统计困难,使用不广泛。随着航空遥感技术的提高和普及,该指标将会显示出新的前景。复合指标法,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然而,指标多,必然与具体地域结合紧,针对性强,通用性差。所以,复合指标法多半是对具体城市地域,或者具体国家地区作城市化分析时使用,而无法进行国际间的比较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