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材深度解析:专题十六 苏联社 会 主 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98745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材深度解析:专题十六 苏联社 会 主 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材深度解析:专题十六 苏联社 会 主 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材深度解析:专题十六 苏联社 会 主 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材深度解析:专题十六 苏联社 会 主 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材深度解析:专题十六 苏联社 会 主 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材深度解析:专题十六 苏联社 会 主 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六专题十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一)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妄图推翻苏维埃政权;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失去的天堂” ,在各地发动叛乱。苏俄面临严峻的经济政治困难,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目的:应对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巩固苏维埃政权。时间:19181921 年。(2)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流通: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

2、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不劳动者不得食” 。(3)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错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遭到农民的反对,反映出党在主观上存在着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愿望。2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工人罢工,士兵叛乱;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所有企业的生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时间:19211928 年。(2)内容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额少于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工业:改变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与分配:允许商品买卖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特点: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发展。(4)评价调动了

4、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很快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说明苏维埃政权能够根据国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体现了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和创造精神。( (二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1概述(1)原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内部受到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

5、传统的制约;斯大林个人因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2)过程:1924 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1925 年以后,在开展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实施五年计划的过程中逐步形成。(3)标志:1936 年苏联宪法的颁布。2形成过程(1)工业化运动:提出:1925 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从 19281937 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到 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存在问题: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2)农业集体化运动:提出: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

6、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背景:农业落后,出现粮食收购危机;配合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特点:各地集体化运动一哄而上,抢时间、争速度、强迫加入集体农庄。结果:1937 年,农业集体化完成。影响: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本身的发展;过火行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富农阶级被消灭。3表现(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使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工厂” ;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开展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

7、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思想文化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思想和学术问题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个人崇拜严重。4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一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从长远看,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失去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也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斯大林模式成为后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三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1)内容:农业上:农业

8、是苏联经济的老大难问题,因此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措施: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工业上: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平反冤假错案。(2)评价: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加上改革的目标脱离实际和盲目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改革成效甚微。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模式,因此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经

9、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自主权。(2)结果: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和综合实力大为增加,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各种矛盾不断滋生,苏联陷入困境。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985 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2)内容:经济上:推行“加速发展战略” ,对经济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政治上: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 ,纵容自由化思想,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逐渐背离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领导地位。(3)影响: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1991 年)。点拨点拨苏联解体的原因:(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的“和平演变”的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