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2)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7197380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8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一(2)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一(2)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一(2)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一(2)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一(2)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一(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一(2)(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西周)周室东迁 分封制、宗法制,诸侯势力强大“两制”渐渐崩坏,(春秋) 诸侯割据混战,社会经济的发展,(战国) 各国纷纷掀起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人民渴望统一,秦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秦的统一,秦统一的条件,战国各国变法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间、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经过长期的分裂和混战后,人民渴望统一 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 商鞅变法后,秦国发展快,国力强盛。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决策得当。,秦,楚,魏,赵,燕,齐,韩,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北抵长城,西到陇西,东达大海,南濒南海,人口达2000万,

2、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秦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位世袭,“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

3、群臣莫敢用” 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皇帝独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权至上,核心,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君主专制,本质:,皇帝制度的内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帝名称的由来,皇帝制度的特征,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军务 (虚有其位),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秦朝中央机构关系示意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皇帝,作用: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郡县制的由来和推行,2、郡、县机构,3、郡县制的作用,

4、皇帝,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制,地方机构,郡,郡守,受命中央,督责属县,县,县令 或县长,治民,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乡,三老、有秩、啬夫、游徼,里,里正,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返回,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相同:,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不同点:,皇帝,集中,中央权力,集中,地方权力,专 制 主 义,中 央 集 权,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消极,皇帝依靠其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形成暴政, 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如秦王朝在农民起义打击下, 二世而亡,成为一个短命王朝。,(1)疆

5、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2)对秦: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 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 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 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1)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 (3)统一文字、车轨; (4)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 (5)大规模移民等等。,作用: 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 县 制,秦朝中央 集权制度,正面: 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北逐匈奴,南平百越,开拓疆域;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筑长城和驰道,开通灵渠;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统一。是千古一帝。,反面: 大兴土木,营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劳民伤财;赋役繁重;刑法残酷。是一个暴君。,如何评价秦始皇?,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思路 首先要梳理出历史人物各方面的有关史实,然后对史实加以归类,归类后,从主观动机与客观结果、当时和后期的影响中,做出综合评价。 其次评价时,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最后要坚持辩证的方法,要坚持两点论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