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整合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96772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整合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整合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整合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整合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整合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整合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整合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金版新学案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专题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专题整合:专题六整合: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3)土地制度演变过程: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4)地位: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是封建国家的立国之本。

2、2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3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4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2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其动力主要来自手工工人的经验积累以及对手工业的充足投入。3经营方式不断进步。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

3、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一方面,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到明清时代,官营手工业衰落,民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三、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战国时期,商鞅就在秦国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代都继续执行这种政策。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2)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4、,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样的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种做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贫穷落后。2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1)我国海外贸易历史悠久,但从明朝初年开始,明太祖为防止倭寇入侵下令实行“海禁” 。(2)清朝初年,为对付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统治者又厉行海禁、迁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导致了以后中国航海事业的衰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受到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断,是近代中国科技文化落后和社会思想意识封建、保守的主要根源。3 “重农抑商” “海禁” “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重农抑

5、商”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不但妨碍海外市场开拓,而且导致中国固步自封。这些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话题: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备战高考年年热点1.“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在 21 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2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稳定之基, “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

6、是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到 201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了 11 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这 11 个文件的主题一脉相承,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中国由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到现代化农业(1)古代的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主要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水利工程:都江堰、京杭运河等。农业技术、农学著作:齐民要术 农政全书 。农耕工具:曲辕犁等,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2)近代农业传统农业的解体。太平天国与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与“平均地权”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3)新中国的农业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业的发展。2欧美国家的农业和苏联的农业政策(1)欧美国家的农业英国圈地运动,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2)苏俄和苏联的土地和农业政策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和斯大林体制导致农业的长期落后。赫鲁晓夫当政期间重点对农业进行了改革。勃列日涅夫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政策。3多角度看待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农业

8、措施(1)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农”问题:中国古代的农业政策、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及其与政治文明的关系。(2)中国近代史上不同阶级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农业政策及其影响,重点是以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为代表的三个阶级制定的政策及其影响,核心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分析。(3)中国现代史上农村经济政策的几次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现实意义;时政热点中的“三农”问题,如取消农业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等。(4)世界史要多关注西方国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措施,比较英、美等国与法、俄等国农业政策的不同与历史影响,

9、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教训。(2013高考海南卷)右图反映的是( )A “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 “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解析: 本题为图片材料型选择题。仔细观察图片:图上方为一位古代男子正驭使一头牛在耕田,图下方为一位古代女子在织机前织布,所以图片反映的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形式。A、C、D 三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答案: B(2013高考全国卷新课标)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 宋初中

10、央集权高度加强,A 项的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 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B 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选 D 项。答案: D1.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

11、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解析: 材料艺术化地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状况,但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是在极低的生活标准下的自给自足,农民非常贫穷,所以本题应选择 B 项。答案: B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解析: 从题干中社日的由来、表达的意愿

12、可以看出农耕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D 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答案: B3农业、农村、农民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三农”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也很重视垦荒。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给田宅、免除徭役等办法招徕三晋(韩、赵、魏)之民到秦开荒,使秦国的荒地迅速得到开垦。材料二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社会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

13、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孙中山材料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业的什么特征?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2)结合材料二,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的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为“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14、,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和 70 年代末采取的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分别产生的影响。解析: “三农”问题是高考长效热点。从考查形式看,题目一般是综合性的,多角度考查“三农”问题历史演变的原因和影响;从考查角度看,关注社会热点,重视从关注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等视角,理解“三农”问题。第(1)问应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大量荒地被开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铁农具和牛耕扩大等原因;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中“因贫富不均”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核定地价和涨价归公方面考虑;第三小问,评价要一分为二,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作答。第(3)问,抓住题干中的时间“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和 70 年代末”

15、 , “措施”可结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内容回答, “影响”从农业的发展以及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来分析。答案: (1)特征:大力垦荒以扩大耕地面积。原因:各国政府的鼓励性措施;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2)原因: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不均的现象。具体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评价:“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体现了孙中山对农民的同情;是在不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权益,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愿望,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3)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影响: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0 世纪 70 年代末: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