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32讲 古代史上的中外改革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94279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32讲 古代史上的中外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32讲 古代史上的中外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32讲 古代史上的中外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32讲 古代史上的中外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32讲 古代史上的中外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32讲 古代史上的中外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32讲 古代史上的中外改革(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一 Error!Error!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 32 讲 古代史上的中外改革梭伦改革1改革背景(1)必要性:内忧外患(内忧)阶级矛盾尖锐:贵族政治统治之下,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日益不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外患)民族危机加剧:梅加腊占领萨拉米斯岛。(2)可能性: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公元前 594 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2改革措施领域改革措施影响颁布“解负令” ,废除债务奴隶制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经 济 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扩大

2、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政 治建立“四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各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社会习俗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发展了雅典经济,增强了城邦实力3.改革评价(1)积极作用:为雅典城邦的振

3、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2)局限性:很多改革措施的“折中”色彩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其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以财产资格来确定政治权利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备考建议 复习本考点时,还可进一步分析梭伦改革各项主要措施的积极作用及对雅典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要注意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作用。同时与中国早期改革进行对比分析,并正确评价其积极作用及局限性。商鞅变法1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新兴地主

4、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2)具体原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变法内容措施内容影响废井田、开阡陌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以农求富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

5、制度都有促进作用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加强集权制订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也压制了人民的思想,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重大损失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3.变法评价(1)积极作用:政治上

6、: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深化拓展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乎秦国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背景

7、(1)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2)社会矛盾: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2改革内容概况时期措施内容作用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各种新制度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

8、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和发放北魏吏治有所好转迁都洛阳公元 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推行汉化措施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统治3改革评价(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深化拓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北魏

9、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王安石变法1历史背景(1)社会危机: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变法内容概况领域目的措施内容作用

10、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抗灾免役法(募役法) 纳钱代役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维护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省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将兵法在各路设“将”为基本单位,设正将一人,专管训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强兵

11、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产量、质量提高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整顿太学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取士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惟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3改革评价(1)历史作用: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历史教训: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

12、,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魅力。规律总结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的规律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王权的保障。2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考向一 考查古代中外重大改革的异同例 1 (2013福建高考)阅读下

13、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 80 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

14、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 80 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梭伦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一、二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回答;第二小问从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工商业的发展等角度回答。答案 (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15、理解: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总结升华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比较梭伦改革商鞅变法背景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各国掀起改革变法浪潮性质一次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彻底性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具有调和、折中的特点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不同点作用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背景改革前都面临不利的形势措施经济上都涉及土地问题;政治上都涉及等级划分问题相同点结果都促进了本国的富强;都有旧制度的残余考向二 综合考查中国古代重大改革例 2 (2013江苏高考)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