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 主政 治建设(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94158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 主政 治建设(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 主政 治建设(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 主政 治建设(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 主政 治建设(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 主政 治建设(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 主政 治建设(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 主政 治建设(人教版必修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2020 课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 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四个现代化”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党派参政的主要任务,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基本原则 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运用: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 “共同纲领”, 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

2、主义基本分析方 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 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学习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学习难点】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课时安排】1 课时 【知识梳理】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学习探究】新政协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召开的? 1.背景 (1)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筹建新中

3、国提上议事日程。 1949 年 4 月 23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2)1949 年 6 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召开。 1949 年 6 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成立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起草共同纲 领,拟定政府方案,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工作。 2.召开 (1)时间:1949 年 9 月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 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出席大会。 【学思之窗】从毛泽东亲笔致宋庆龄的这件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 毛泽东“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的诚挚邀请,及派邓颖超前往迎接的周到安排,充分 表达了中国共产党诚邀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共商国事的真情实意,符合各界民众的意愿。 作为孙中山先生亲密战友和伴侣的宋庆龄,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民主主义 者,她的应邀参加不仅会增强民众对新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信心,而且还会进一步带动各界 人士前来共商国事,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真实体现。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也是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此时新中国即 将诞生,恰是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3)内容 选举产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通过共同纲领 。 【学习

5、探究】 共同纲领的内容、特点?人民民主专政能不能等同于无产阶级专政? 内容、特点(略)人民的概念比无产阶级的概念包括的成分要大得多,因此二者是有很大的 差别的。如前苏联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新中国实行的却是人民民主专政。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法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决定首都、国旗、国歌等 意义 3.发展 1954 年,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1956 年新阶段: 【资料回放】1956 年 4 月 25 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 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 期共

6、存,互相监督。 ”他还说:“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 声音。 ”周恩来也说:“长期共存就是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一 直共存到将来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 。 【学习探究】在中国“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我们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来说,我认为是多个党存在比较好,可以互相 监督,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学习探究】请问同学们,多党存在,应该怎样存在呢?是其他党派和共产党轮流执政吗? 不是。应该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 【学习探究】为什么

7、一定要坚持中共的领导 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 【学习探究】思考“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 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其他 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并肩战斗。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 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 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 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学习探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8、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 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 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 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学习探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如何完善发展的”? 1、1949 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 2、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3、1956 年

9、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1982 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 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 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 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

10、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 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体制。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 共产党据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民主化的主要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民 主集中制原则,是我国的一种代议制模式,西方国家釆取两院制议会代议制:如英国、美国。 而我们中国就相当于一院制代议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

11、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相联系的。 【学习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1.创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背景:新中国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 问题 【学习探究】一届人大会议的成果有哪些? (2)会议成果: 第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学习探究】 宪法的内容和特征? 第二: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 (3)意义: 第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 人大的职权。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 的广泛性。 实践证明,人民代

12、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 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族的广泛性。随着历史发展,人民达标大会制度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完 善。 2.巩固: (1)二届人大的召开:1959 年 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三届人大的召开:1964 年 国务院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看资料:看资料: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 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 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1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 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 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 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 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 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 求

14、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学习探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国实行民族区 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时间:1949 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的自治机关 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 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学习探究】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怎样实行的? 原因: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

15、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 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 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 繁荣的必由之路。 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 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 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 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怎样实行: 根据 1954 年我国颁布的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建立了 5 个省级自治区,共有约五千 万人口,四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其他地方还有范围大小不一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 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各级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参与政府的决策,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 主的愿望。 【学习探究】民族区自治制度是怎样建立及完善的生:建立及完善 1)1949 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载入了 1954 年宪法,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和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 度 3)从 1947 年开始,我国相继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学习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1)民族区域处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 恰当的政治制度 2)它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 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