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57188756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5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十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十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十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十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央政府支农投资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经司年度计划处2007年9月6日,2007年政府支农投资指南 已于6月份正式对外发布发布指南的意义 指南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可通过查询,一、近年来政府支农投资简要回顾,主要谈四个问题:,三、当前支农投资领域的几个重大问题,二、 “十一五”政府支农投资重点,四、支农投资项目申报程序与要求,一、近年来中央政府支农投资简要回顾,政策要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支持力度,主要标志:1、从2004年开始连续发布4个中央1号文件2004年主题: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主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7年主题:发展现代农业,2、确立了“

2、多予、少取、放活”的总体方针2004年:农业税总体降低1个百分点,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 2005年:“两减免、三补贴”;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三农”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2006年:“三减免、三补贴” ,取消农业税,结束2600年种地缴税历史;支农方面“三个高于”。2007年:“四取消、四补贴”;支农方面“三个继续高于”。,3、中央政府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各项支出11300多亿元,年均2260亿元;2006年3397亿元,2007年3917亿元; 增量不断提高。由20

3、02年的252亿元增加到今年的520亿元,增长1倍。 我委支农投资安排总体情况:总量下降,支农稳定,比重上升。 国债支农投资以水利和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2001年以来中央财政“三农“支出,二、“十一五”政府 支农投资重点,新农村建设建设的主要任务,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一)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二)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 施“水、路、气、电”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一)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建设优

4、质粮食产业工程 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实施“沃土工程”,1.支持粮食生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中部4省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实施种子工程 继续支持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建设 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3.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 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带建设; 糖料主产区糖料生产基地; 现代农业、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等重大农业示范项目。,4.优化农业布局和结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系统;预防控制系统;检疫监督系统;兽药质量监察及残留监控系统;动物防疫技术支撑系统; 动物防疫物质保障系统。,5.加强动物防疫

5、体系建设,(二)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水、路、气、电”,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国债投资117亿元,加上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总计投入约220亿元,解决了农村5600万人饮水困难和11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但截至到2004年底,全国尚有3.22亿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占农村总人口的34%。“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再解决1.6亿人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农村公路建设 目前,全国还有近100个乡镇、 近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农村公路中沙石路占70%,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 “十一五”期间,安排中央投资1

6、000亿元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到2010年底,全国将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通公路,实现“油路到乡”;东、中部地区实现“油路到村”;2006年,中央投资175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2007年,中央又安排195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2003-2005年,国家每年安排10亿元国债投资,共计安排30亿元,支持以“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沼气项目,新建成户用沼气300多万户。,3.农村能源建设,初步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计划新增农村户用沼气2250万户。2006-2007年,我委每年安排中央投资25亿元用于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秸秆气

7、化、太阳能、风能,建设一批绿色能源示范县。,4. 农村电力建设 今后重点解决全国20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十一五”期间先解决1000万,到2015年全部解决。 2006年,首先在西藏、新疆、内蒙古自治区开展集中解决无电人口用电的试点工作。同时,对中西部部分地区农网进行完善,实现城乡电价统一。 2007年,国家安排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国债投资7亿元,安排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国债投资9亿元。,(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京津风沙源治理 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 天然林资源保护 湿地保护与修复 小流域治理与水土保持,主要目标是: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形成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

8、农村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农村文化发展新格局。,(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中小学现有危房面积3670万平方米,危房率6.6,占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的81,西部地区尚有100多万中小学生因校舍短缺不能就学。 西部“两基”攻坚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2. 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到2010年基本完成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包括县医院、县中医院(民族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村卫生室建设,建立起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

9、应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3.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 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继续巩固和推进农村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设施建设,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构建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乡村体育设施建设,4.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十一五”时期,继续以中西部地区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形成以县级服务站为龙头、中心乡镇服务站为骨干、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三、当前政府支农投资 领域的几个重大问题,关于支农投资的概念和范畴研究建立稳定的支农投资增长机制问题整合政府支农投资,提高资金使

10、用效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一)支农投资概念和范畴按财政资金使用性质分:人员机构经费和建设发展支出。 政府支农投资是指:财政直接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建设性资金投入。 现有的统计口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水利建设基金等。其他如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农业科学事业费、各类农业补贴、农业税减免等不列入支农投资范畴。,(二)建立稳定的支农投资 增长机制问题,1、“十五”中央政府支农投资情况 总量逐年减少 比重有所提高,2、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来源结构不合理 政府调控能力亟待加强,3、基本思路 把国家基础设施建

11、设重点转向农村 加快投资立法步伐 开辟新来源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三)整合政府支农投资 问题:中央政府部门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有发改委、财政部等10个部门,如加上交通等安排涉农投资部门,有十六、七个部门。 据审计署组织的对全国50个县支农资金的专项审计,目前县级政府分配管理支农投资的也有十几个部门之多。,支农投资分散带来的后果以“条条”为主管理,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和重复,一些部门和项目单位多头申报项目,给资金和项目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规划先行、加强衔接; 统筹安排、各负其责; 形成合力、务求实效; 突出重点、先易后难。,整合支农

12、投资的总体思路,当前工作重点:研究建立相关部门涉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信息沟通制度。 编制年度政府支农投资指南。 印发推进县级支农投资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县级整合试点工作。,(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围绕农民需求谋划,加大参与力度,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结合起来。区分不同类型,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四、支农投资项目管理 程序与申报要求,(一)关于规划问题,发挥规划的统筹作用 规划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 把规划作为安排政府支农投资的重要依据,(二)规范项目申报程序:目前申报程序多样 (三)抓好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31号令的规定,时效性要求 (四)加强项目管理:重大项目实行“五制”,小型项目以奖代投,逐步探索“代建制”,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