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许)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7188241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教无类(许)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有教无类(许)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有教无类(许)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有教无类(许)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有教无类(许)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教无类(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教无类(许)(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教无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翻译课文,1.子曰:“有教无类。”,教:教育; 类:(名)类别;,【翻译】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

2、,没有区别。”,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 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无类”包含哪几层意思?,分析评价,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

3、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孔子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有贵族,如鲁国大夫孟懿子和南宫适都是孔子的学生,但更多的还是平民。孔子的学生有不同的职业。孔子的弟子子贡是卫国的商人,颜回当过强盗,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资料补充,孔子学生来源,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n

4、ku,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资料补充,“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赏析评价,一、来自于孔子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性相近,习相远也”“雍也可面南” 二、来自于孔子的仁爱思想。“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赏析评价,翻译课文,2、子曰:“中人以

5、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语:(y)告诉。 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翻译:孔子说:“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这则选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观念?,本则中孔子强调教育要结合受教育者的智力高下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即“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6、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赏析评价,因 材 施 教,【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意思】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资料补充,翻译课文,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斯:则,就。 诸:之乎。 如之何:怎么。 其:表反问。,翻译:子路问道:“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了就

7、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做!”,惑:迷惑,糊涂。 敢: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进:(动作使动)使前进。 兼:胜过,超过 退:(动作使动)使后退。,翻译课文,3.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翻译: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做。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以便他做事能放下包袱;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以使他遇

8、事能够退一步想想。”,本则通过孔子和三个弟子的对话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同时,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这则选文中表现了孔子采用什么方法教育学生?,赏析评价,颜渊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就都赞许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纲领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说

9、:“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说的话去做吧。”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用差遣人民如同去承当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为国家办事没有怨恨,处理家事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司马牛问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慎重。”司马牛说:“说话慎重,就称作仁吗?”孔子说:“凡事做起来都是困难的,说话能不慎重吗?”,因材施教小故事,资料补充,三个学生请教的是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虽是慎重之意一以贯之,但侧重点大相径庭。为什么呢?颜渊是孔子最为器重的学生,道德素养很受孔子的推崇,因而孔子对他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儒家最高道德要求,

10、遇到事情应该怎样应付就完全放心颜渊自己把握了。对其他两位则是提出具体的建议,特别是司马牛饶舌话多,个性急躁,所以孔子针对他的缺点给与告诫。,资料补充,上述故事中的启示,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五百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1、 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2、 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3、 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总结:,赏析评价,已:使停止,即罢免。 之:指代子文。 愠色:生气、怨恨的脸色。 焉:哪里,怎么。,翻译课文,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

11、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令尹: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 三:虚数,多次。 仕:做官。 喜色:高兴的脸色。,翻译: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做官当令尹(为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没有生气的脸色。自己做令尹时候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这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忠了。”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翻译课文,4.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弑: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 违

12、:离开。,翻译:子张又问:“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于是离开了这个国家。又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于是又离开了这个国家。这个人怎么样啊?”,翻译课文,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翻译:孔子说:“算得上清了。”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本则中孔子结合具体的事例分析了忠、清与仁之间的区别。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

13、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赏析评价,这则选文中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态度?,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孔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君、为政),19次。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12次。再次是问仁,9次。又再次是问礼,5次;问孝,3

14、次;问君子,3次;问士,2次。其余,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有人问过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也有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资料补充,论语中,柳下惠被认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论语记载中孔子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为柳下惠没有得到任用鸣不平。后来柳下惠做了“士师”(掌管监狱的官),但是三次上台三次遭到罢免,人们劝他离开,他却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他认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对待人,到哪里都会被排挤,但是如果要用歪门邪道的方法去

15、对待人,在哪里都可以实行,也没有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资料补充,柳下惠坐怀不乱,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柳下惠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思想和谐上。,资料补充,翻译课文,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

16、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 启:开导,启发。 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隅:墙角,指一个方面。 不复:不再次去教他。,【翻译】孔子说:“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是说不能由一件事情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就不再次去教他。”,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育理念?,赏析评价,这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她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一副欠扁的样子,但你又确实想知道,能奈他何。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不像我们,大家不一定想知道,我在这里说的满头大汗,所以大家回去记不住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