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简史三年高考真题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185956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5.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简史三年高考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简史三年高考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简史三年高考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简史三年高考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简史三年高考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简史三年高考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简史三年高考真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国 古 代 史 2010 年高考 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解析: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 3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 4. 表 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

2、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表 2 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解析: 5(37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有删减) 材科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 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 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 800 张,织工 2 330 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 l70 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 3400 张。“家 杼

3、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 分) 6.选做两道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和人物,因空间原因略去不表。(15 分) 20112011 年高考 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 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 2图 4 是

4、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 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 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 4(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

5、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 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 “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 “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 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 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

6、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 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 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 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 简析其原因。(15 分) 5.选做改革选自中国古代史,略去不表。(15 分) 20122012 年高考 1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7、。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 2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 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 3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 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 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

8、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4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 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 5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 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

9、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解析: 6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 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 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 7.选做改革选自中国古代史,略去不表。(15 分) 20132013 年高考 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

10、葬规模宏大,其 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2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 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 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 地理条件,

11、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 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 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 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 ,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 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 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 “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文等 (

1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 分) 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 9、图 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5.选作人物选自中国古代史,略去不表。(15 分) 20142014 年高考 1.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 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 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

13、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 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 3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 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析: 4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 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

14、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 5.(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 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 岁以 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 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学科网之义。正 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 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 19 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 世纪 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

15、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 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 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 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 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 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 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 分) 6.选作改革和人物选自中国古代史,略去不表。(15 分) 20152015 年高考 1.吕氏春秋上农中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 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