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甲午战争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57185812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3.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甲午战争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第6课甲午战争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第6课甲午战争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第6课甲午战争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第6课甲午战争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课甲午战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甲午战争(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案要点 (1)1896年。 (2)甲午战争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 (3)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课前思考: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是日本从古代以 来一直仰慕和学习的对象,如唐朝时期日本进 行了大化改新,但是到了近代,一直处在中华 帝国阴影中的日本却成为了亚洲强国,并在 半个多世纪里先后发动或参

2、与对中国的侵略 战争达三次之多,为什么历史有如此变化?从 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并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回顾日本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结构,重、难点,检测,甲午战争,一、背景(必然性),二、经过,三、结果(惨败、马关条约),四、影响(重大),帝时代;日国策;西支持;中腐败;朝时机,时间:1894-1895,标志:丰岛海战-不宣而战,战役:平壤叶逃黄海邓烈辽东城惨威海舰灭,割台湾、赔巨款、开内口、设工厂,对中:,大灾难:侵华新阶段,半殖大加深;,新觉醒:维新革命义和团;资初发。,对日:资大发-进入帝强行列。,对朝

3、:沦为日本独占半殖民地。,远东:列强掀瓜分狂潮,争夺剧烈。,台湾斗争,丘逢甲,徐骧;刘永福体现精神光辉篇章,败因:封建朽;慈禧寿;李保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保留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增强,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推行“大陆政策”(国策),将侵略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1、根本原因:,3、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借口保护使馆和侨民,趁机出 兵朝鲜,并向驻守牙山清军发起攻击,蓄意挑起甲午战争,2、英美等列强对日本侵略持默许和纵容态度,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不认真备战,19

4、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也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由于日本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十分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等原因,日本帝国主义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竞争,而是更多地依靠军事手段来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垄断集团同军阀集团相勾结,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P108,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日本对华“兵备之急,犹如渴饮饥食”不惜以 “国运相赌”1893年5月,日本制定战时大本营条例, 标志着侵华战争的各种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从备战图表中看出:,大

5、陆政策,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日本,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田中奏折),清政府,日 本,帝国主义,默许纵容,提供契机,积极扩张 蓄谋已久,避战求和 腐朽落后,朝 鲜(东学党起义),(根本),(直接),甲午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思考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材料一:日本的对外扩张国家独立自卫之道,一个捍卫主权线,二个防护利益 线。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域是也。何谓“利益线”?即同我国主权线的安全 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1890年12月,日本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国会上的“施政演说” 材料二:发动战争的决定

6、,在帝国政府派遣军队于朝鲜时 ,业已决定。日本假借这 个好题目,是为了索性借此时机促成中日关系的破裂。日本外相陆奥宗光 材料三: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 李鸿章,19世纪50年代吉田松阴主张:“急修武备,一俟船坚炮足,北割满洲之地,南取台湾、吕宋诸岛。”19世纪70年代西乡隆盛主张:“将希冀内乱之心转移于外”,计划侵略台湾和朝鲜。19世纪中后期明治政府制订“大陆政策”:“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材料四:19世纪中后期日本的对外扩张言论,可见,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只是利用朝鲜爆发 农民起义这一事件找到借口挑起战争,进而占领中国。,1894.7.25,1894.9.15,1895.2.2,

7、1894.9.17,黄海海战,丰岛,平壤,旅顺,威海卫,1894.11,管带邓世昌,管带林永升,清军进军路线,日军进军路线,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语录: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倭舰专恃吉野,茍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威海卫战役告急,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威海卫之战,清政府新建立的近代化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运动破产.,清 政 府,仓促应战,丰岛之战,平壤之战,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日军占领平壤,朝鲜沦陷,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制海权,旅顺大连失陷,北洋舰队全军覆

8、灭,日 本,二、中日甲午战争的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1、时间:18941895年,威海卫战役,2、爆发:丰岛海战:1894年,日本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并攻击驻守牙山的清军,挑起侵略战争 3、过程:,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丁汝昌塑像(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1、胜负之决定因素,对于一场战争,事后的分析往往是由果溯因的推演,理由很多, 但价值不大。回归当日之情境,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因素无非两条:一是 决策层的决心和调动资源的能力;次是军事力量的对比和统帅的临 机指挥的能力。在这两点上,清政府和北洋水师全面落后于日本。,2、战前之形势,日本 明治维新(1868年)“北

9、进论” 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 十年扩军备战,8次扩充军备案,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 间谍活动:朝鲜、辽东和山东半岛、渤海沿线 1893年,成立战时大本营 军力:海军舰队吨位7万多吨,陆军常备军63000名、预备兵230000人。,2、战前之形势,清朝 内忧外患深重 李鸿章洋务运动海防论 朝廷塞防(7000万两)、海防(2000万两)北洋水师 军费之挪用克扣修颐和园累计150万两翁同龢私人恩怨 基本情况:皇太后朝臣们地方,战争之经过,海上黄海战役(1894.9.17) 战场力量对比:,A.舰船比较速度、机动性 B.弹药储备数量、质量 C.临机指挥:队形、主帅、信号旗,致 远舰

10、,定 远 舰,镇 远 舰,靖 远 舰,吉野舰,桥立舰,松岛舰,三、甲午战争的结果: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惨败,之后被迫签定马关条约,(1)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避战求和,主和,1905年,慈禧70大寿,章太炎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更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全逢万岁祝疆无。,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李鸿章:,伊藤博文:,请思考:,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玉帛相将”是什

11、么意思?,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 “玉帛相将”,却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反映清王朝无御敌之兵将,腐朽不堪,积贫积弱。,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请看对联:,清政府为什么战败?,如此腐败,此战岂能不败?失败了就要“玉帛将相”。,战场形势:日军兵分两路侵入中国,一路横渡鸭绿江,攻陷九连城和丹东,另一路在辽东半岛庄河县花园口登陆,攻陷金州,然后从后路包抄旅顺、大连。1895年3月,清军在辽东全面溃败。日军兵锋直指北京。 其它情况:清廷决策者心系北京安危,对军队的作战能力毫无信心,寻求议和。西方列强开始出面干预,日本担心本岛防卫空虚,李鸿章,伊藤博文,甲

12、午战争后, 中日双方在日本马 关的春帆楼进行谈 判签约。,日本马关的春帆楼,(2)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二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13、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后,中国的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开放的通 商口岸,中日甲午 战争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请思考:通商口岸地理分布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东南沿海,东部沿海各省,内地,说明:外国侵略势力不继深入,民族危机不断深化。,四、甲午战争的影响:,1、对中国:,A.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的失败宣 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所签定的马关条约是南

14、京条约 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 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 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 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面对民族危机,清王朝为了实现自救,开始实施“清末新政”,知识界和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戊戌变法、义和团等),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马: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马:巨额赔款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开放沙市、重庆、

15、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马: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马:便利了外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比较,南: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南:开始对中国赔款勒索,南:外国势力侵入中国长江以南沿海,南:便利外国商品输出,“三国还辽”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定使日本在华获得大量权益,改变了列强在远东的原有均势,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 2、经过:三国武力胁迫下,刚和中国作战八个月的日本无力抵抗 3、结果: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三千万两。 4、实质:三国与日本争夺东北进行的暂时勾结 5、实际结果:俄国在东北势力扩大,帝国主义们的心情是矛盾的:他们希望战争,尤其希望中华帝国对外战争爆发,因为这不 但可以削弱这个帝国的国力,而且还可以检验这个帝国目前的抵抗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自中国务实的官员致力于洋务运动后,帝国的防务实力让帝国主义们有点儿不摸底了 。只是,除了日本人之外,帝国主义们并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胜,至少是不能让日本人获得圆满的胜利。因为如果这样,中国人给日本人的好处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中华帝国的版图和市场再大也是有限的。 王树增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