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7181870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7.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寄生虫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人体寄生虫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人体寄生虫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人体寄生虫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人体寄生虫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寄生虫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寄生虫学(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寄生虫学,病原生物系,孙建华,,第一篇 总论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其范畴:医学原虫学(medical protozoology)医学蠕虫学(medical helminthology)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 arthropodology),第一章 引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特别规划署(TDR)联合倡议要求防治6类热带病,除麻风病外,其余都属寄生虫病:疟疾 (malaria)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丝虫病 (filariasis)利什曼病 (leishmaniasis)锥虫病 (trypanosomiasi

2、s) (1975),疟疾 1 血吸虫病 2 丝虫病(淋巴丝虫病) 3(盘尾丝虫病) 4 利什曼病 5,麻风 8 结核 9 登革热 10,锥虫病 (非洲锥虫病) 6(美洲锥虫病)7,2000年 统称的十大热带病,WHO,流行区患疟疾的儿童,血吸虫病患者,淋巴丝虫病患者,盘尾丝虫病(河盲症)患者,黑热病(皮肤型)患者,非洲锥虫病(睡眠病)患者,美州锥虫病引起巨脏症(尸检),疟疾(恶性疟/间日疟) 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 丝虫病(班氏/马来丝虫病淋巴寄生性) 黑热病(内脏型利什曼病) 钩虫病(十二指肠/美洲钩虫病)血吸虫病、疟疾仍为重点防治的疾病丝虫病处于监控防治,我国五大寄生虫病,当前,当今寄生

3、虫病疾病谱的改变: 土源性寄生虫病(蛔虫病、鞭虫病、钩虫病)呈下降趋势,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 % 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韩国的感染水平,如此高的感染率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 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公众福利及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新千年,囊虫病 (cysticercosis)四大区域流行包虫病 (echinococcosis)牧区流行(hydatid disease),被列为优先防治的病种,食物源性寄生虫病呈上升趋势(food-borne parasitosis)(旋毛虫病、带绦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并殖吸虫病、管圆线虫病等),摘自全国人体重要寄

4、生虫病现状调查2008.4 人卫出版社,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 (emerging parasitic diseases)新现寄生虫病(neoemerging parasitic diseases)再现寄生虫病(reemerging parasitic diseases),机会致病原虫病、旅游者疾病、宠物热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时有报道 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原因不明疾病的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至关重要,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 EID ) 导致( EID )的主要因素: 人口增长和人们行为 技术和工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和土地使用 国际旅游与贸易 微生物(寄生虫)的适

5、应与变化 公共卫生措施的失败,美国CDC,近30年来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近代医疗措施造成人体医源性免疫受损,使寄生虫在体内异常增殖,致病力增强 HIV感染者、AIDS患者体内寄生虫极易被激活而导致寄生虫的致死性感染重要的种类:弓形虫病、隐孢子虫病肺孢子虫病,认清形势 , 明确任务医学生肩负使命,责任重大,第二章 寄生关系及其演化,一、寄生与寄生关系 共栖(Commensalism) 互利共生(Mutualism) 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得利,另一方受害,通常以较小生物依附于较大生物为生的现象,前者可以从后者获取营养和居留场所。受益方为寄生虫(par

6、asite)受害方为宿主(host),二、寄生关系的演化 形态变化 生理功能的变化 侵袭力的变化 免疫逃避功能的形成 基因变异,同为吸虫,姜片虫:(上)叶片状(舌状) (右)血吸虫:线状 (血管内寄生),第三章 寄生虫的生物学,第一节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 一、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直接型土源性蠕虫 间接型生物源性蠕虫,二、寄生虫及其类型 专性寄生虫 兼性寄生虫 体内寄生虫 体外寄生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寄生虫在人体内寄生,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

7、,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三、宿主及其类型 终宿主 (definitive host)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 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 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第二节 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略)第三节 寄生虫的生殖潜能 雌雄同体 节裂或节片生殖 产生大量的虫卵或幼虫 细胞分裂,第四节 寄生虫的分类学名依照 Linnaeus 动物命名法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通常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必须是斜体。后跟命名人的姓和命名年份例如:似蚓蛔线虫(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

8、naeus 1758),第四章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与免疫损伤,实质即致病作用,二、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三种结果) 宿主清除寄生虫,并具抵御再感染之能力(罕见) 宿主清除部分寄生虫,还具部分抵御再感染的能力带虫者(最常见) 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宿主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寄生虫病患者,第五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进化中形成,具遗传性和种的特征, 相对稳定,表现在皮肤、黏膜和胎盘 的屏障作用上 二、特异性免疫寄生虫抗原进入宿主体后,刺激免疫 系统诱发的免疫应答缺乏有效免疫消除性免疫 (sterilizing immunity),非消除性免

9、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特指只有在寄生虫未被完全清除情况下,宿主方表现出对寄生虫再感染的免疫力,一旦体内残余的寄生虫被清除,获得性免疫力即消失疟 疾:带虫免疫(premunition) 血吸虫: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三、寄生虫抗原类型,体表抗原(surfaca antigen) 分泌排泄抗原(secretory/excretory antigen) 虫体抗原(somatic antigen),四、免疫逃避 (immune evasion) 解剖位置的隔离 表面抗原改变 抗原变异 分子模拟与伪装 表膜脱落与更新 抑制宿主免疫应答 封闭

10、抗体的产生,五、超敏反应 速发型 (尘螨性哮喘) 细胞毒型(黑热病、疟疾) 免疫复合物型(血吸虫肾病疟性肾病) 迟发型(血吸虫虫卵肉芽肿),某些寄生虫病可同时存在几型超敏反应如日本血吸虫病(、),第六章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一、寄生虫感染与带虫者 感染期(感染阶段)( infective stage) 寄生虫感染(parasitic infection) 寄生虫病(parasitosis) 带虫者(carrier)广义上包括人和动物。作为传染源,流行病学意义重大,二、慢性感染 临床常见由急性转为慢 性持续性感染,并出现修复性病变三、隐性感染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不 出现临床症状,又不易用常规方法

11、检 获病原体的现象四、多寄生现象 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寄生虫时,不同虫种生活在 同一宿主体内可能会相互促进或相互 制约,五、幼虫移行症 有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 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其能存活移 行并侵犯各组织器官造成的病变分:内脏幼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六、异位寄生 寄生虫在正常寄生部位以 外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常引起较严 重的异位病变,易引起误诊七、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蠕虫感染多见,第七章 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直观检测具可靠性取材:粪便、血液、骨髓、组织等 二、免疫学诊断 三、其他,一、自然因素 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 如温度、湿度、雨量、光照 二、生物因素 寄生虫的中间

12、宿主或 节肢动物存在与否,可决定 寄生虫病的流行 三、社会因素(略),第二节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上述因素常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第三节 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一、地方性 二、季节性 三、自然疫源性,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和荒漠地区有些寄生虫病可在脊椎动物之间自然相互传播,人进入该地区,这些寄生虫病则可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这种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这类不需要人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提示: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parasitic zoonoses),第四节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一、消灭传染源(控制)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寄生虫病防治和监测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认识并研究它,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问题和挑战,土源性线虫防治工作与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及文明程度不相适应 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寄生虫病对我国妇女和儿童危害严重 寄生虫病严重阻碍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简称:第二次寄调)20012004,对今后防治工作的建议,制定和落实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的中、长期规划 把寄生虫病防治列入西部大开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 大力开展寄生虫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建立与健全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保障机制,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