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背影_教学史_赵焕亭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177245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8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背影_教学史_赵焕亭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_背影_教学史_赵焕亭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_背影_教学史_赵焕亭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_背影_教学史_赵焕亭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_背影_教学史_赵焕亭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背影_教学史_赵焕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背影_教学史_赵焕亭(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背影教学史 赵焕亭内容提要:根据背影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及被解读的状况,将其教 学史大致分为春晖时代(19251950)、寒冬时代(19511977)、夏 日时代(1978年以来)这样三个阶段。春晖时代,背影入选多家语 文教材,备受宠爱;寒冬时代,背影从人教版全国通用教材初中 语文中被删除,历尽非难;夏日时代,背影重新入选几乎所有版 本的语文教材。关键词:朱自清 背影 教学 语文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最初发表在文学周报第200期(1925年11月22日)上。1928年10月,作者将其与另外14篇散文结集出版时,就以“背影”命名,背影一文位居首篇。可见作者对它的偏爱。这篇散文全文约1500字,凝

2、练地讲述了1917年冬,父子二人在南京浦口车站分别及分别前后的景况。全文结构严谨,笔法纯熟,感情真挚,内涵丰富,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背影问世80多年间,曾得到极高的赞誉,也曾经被指责得一塌糊涂,短短的一篇背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却留下了一个长长的令人深思的“背影”。今天,我们来重新梳理背影的教学史,或许会有新的启示。根据现有资料可知,1930年由赵景深主编,北新书局出版的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第三册首先开始把朱自清的背影收入中学语文教材。根据背影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情况来看1,1950年之前,背影入选多家教材,地位稳定;1951年,它在语文教材中存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

3、关于背影教学的大讨论,最后以人民教育编者按的形式对背影做了全面否定,1952年至1978年,它从中学语文教材中消失;1980年,华东师大中文系华东师大第二附中“中学语文试用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初中实验课本语文收录了背影,45此后,重新走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中学语文。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以来,背影为多家语文教材选录,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三个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都收录了背影。参照背影入选教材的情况,大致将其教学史分为三个阶段:1925_1950年、1951_1977年、1978年以来。我分别把这三个阶段称为背影教学史上的春晖时代、寒冬时代、夏日时代。

4、一 春晖时代背影自1925年发表后就受到称赞,声誉鹊起。1930年入选国文教材后,影响面更广。吴晗先生的话可以说明背影在当时中学生心中的地位:“这篇散文被选作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2从1925年到1950年间,背影频频入选各类国文教材。对于它的思想内容,一般教材都认为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怜惜之情。对于它的艺术特点更是一致肯定。以下选取两家教材的课后点评加以说明:叶楚伧主编的初级中学教科书 国文(正中书局,1934年版)第二册第13课的课后点评是:文体 本篇是“主美”的叙事文,虽然含有许多伦理上的亲子之爱的 “善

5、”的意味,然其给予读者是一种“趣味”,并不是一种“教训”,所以 这是“美”的亲子之爱而不是“善”的。 章法 本篇行文,以总叙起,以总叙结,中间依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次 第说来,是顺行叙事。 风格 本篇是纯写实的。文中虽有怆然哀思之处,但论其作风,却不是 沉郁,而是“清新”。 思想 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有两种:一种是表现少年人的心情和老年人不 同,一种是表现亲子间的自然的真爱,而尤以后者为本文的中心思想。同年,朱剑芒主篇的初中国文(世界书局)第一册第9课背影的课后参考这样写道:文体 本篇为描写老父慈爱的叙事文,内容系追叙老父送行时的情形, 与别后的惦记,所以在记叙体中,还夹杂些极端悲伤的抒情分子。19

6、37年,宋文翰、朱文叔主篇的新编初中国文(中华书局)第三册背46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丛 刊.2 0 0 9 年 第 3 期影一课的课后题解及习题是这样的:题解 本篇节录背影,为作者想念父亲、追忆前事的作品。 习题:一、这篇文章里告诉读者些什么?二、为什么上了二十岁的儿子出门,做父亲的还不放心?三、写一篇父亲爱自己的文章。1936年,新少年杂志创刊,并开设了“文章展览”一栏,由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按期选一篇文章,并在后边加以点评。这一栏目开办初始,第一篇选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节选)。选文后所附叶圣陶的点评有两千多字,开篇写道:“这篇背影,大家说是朱自清先生的好文章,各种初中国文教科书都

7、选着它。现在我们选读它的中部。删去的头和尾,分量大约抵全篇的三分之一。”接着,从背影的生字、难语到主旨、艺术特点逐层详细讲评,认为背影的主旨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语言上“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需用才用。多读几遍,自然有数。如果读得合乎自然语调,人家听了一定很满足很愉快,因为他听见了一番最精粹的说话。”3总之,1950年前的教科书及学生语文学习辅助读物普遍认为背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虽有怆然哀思之处,但风格依然清新。它作为表现亲子之爱的美文而被多家教材收录。二 寒冬时代1951年关于背影教学的大讨论是

8、以人民教育第3卷第3期上刊登黄庆生老师的一篇文章开始的。该文题目是:一篇很不好教的课文背影4。文中认为背影不好教的原因主要在于背影一课的教学目的难以确定。在备课时,他三易教学目的,最终也没能说服自己,最后上课时,放弃背影思想内容的讲解而只讲文法,不免讲得自相矛盾。上课结束,学生评价说:“这课书一点意思都没有。”黄老师第一次把背影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使学生了解及渲染父爱的伟大,以引起他们对自己父亲的热爱。然后,他自己又推翻了这一教学目的。他认为,如果把文中父亲出于本能的爱说成是伟大的,则将置送子参军那种具有崇高理想和鲜明目标的父爱于何地?黄老师第二次把教学目的确定为:使学生体会父爱的深厚,因而爱护

9、自己温暖的家庭,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然后,他马上感到困惑:作者的思想感情完全局限于父子之间和家庭之中,就是牵强附会,也很难跳出父子的小圈子而和祖国人民有联系。如果按教材47 背 影 教 学 史 内容讲,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反而会破坏青年学生对新社会的集体观念,甚至可能引起对人民与祖国的仇恨情绪。因为班上学生们的父亲三分之一是地主成份,有的还在大张旗鼓镇压反革命时受到了镇压。这样,黄老师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第三次把教学目的确定为:使学生知道纪念亲属的文章要怎样去写,才能感人至深。按这个教学目的去上课,纯技术地去处理课文,效果是很惨的。黄老师狼狈地跑下讲台,仿佛被撵了出来。所以,黄老师在文

10、章中写道:朱自清的背影在目前来说,的确是一篇很不好教的东西,这课 书,在今日的青少年面前,抽象而颓弱地渲染着一个父子之爱,是与当前三 大政治任务抗美援朝(参加军干校),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相矛 盾的。假若将背影的思想感情在今天向学生渲染太深的话,那么就可能 使本想参加军干校的同学,或感于父母年迈而迟疑不前。也可能使地主或恶 霸地主家庭出身的学生,在思想情感上无故勾起“家道中落”或“失父之 痛”一类无谓的纷扰,这是不言而喻的。 再者,纵使背影的超阶级情感与目前的政治任务不相矛盾,光就 朱自清那三次感情脆弱,有点林黛玉式的下泪,就可能给感情尚未完全成熟 的青少年学生以不健康的感染。 我教背影这课书

11、是失败了,究竞是教材有问题呢?还是我的教学 能力太差或认识上有毛病呢?二者必居其一。谁是谁非,我自己的确搞不清 楚,只好提出来向编辑同志们请教,向诸位教师同志请教。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黄老师首先明确否定了背影的思想内容,说它抽象而颓弱地渲染着父子私爱,与当时三大政治任务相矛盾。其次,严肃地批判了主人公的三次落泪,说那是脆弱的,不健康的眼泪。针对黄老师的文章,人民教育加了编者按:黄庆生同志教背影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两个问题,提得很好。黄 同志这样肯用心思和对学生的负责态度都是值得全国教师们学习的。 背影是表现小资产阶级不健康的感情的,在现在实在没有选作教 材的必要,语文课本中是不应该有它的地位的,这

12、是一。第二,作者既然要 教这篇文章,就不应该从文章本身中去追求什么正面的健康的思想教育目 的,而应该把这篇文章当作表现小资产阶级感情的典型作品加以深刻的批 判,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 由背影可能引起相类似的许多问题,希望全国中学语文教师同志 参加研究,并将现有中学语文课本中不适当的文章检举出来。“编者按”明确否定了背影的思想内容,这是人民教育的“编者48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丛 刊.2 0 0 9 年 第 3 期按”,而人民教育是新中国教育部的机关刊物,它的“编者按”意味着什么呢?此时,对背影的批判已端倪渐显。特别应指出的是,编者按的最后用了“检举”二字,问题的严重性可想而知。果不其然

13、,紧接着,人民教育第3卷第6期上刊发了署名“编者”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对背影的认识5。另外,又选登了6位中学教师讨论背影的文章。这6篇文章要么认为背影不该入选教材,要么主张把它作为反面教材。其中,陈士黉和左海两位老师认为背影思想不健康,根本不该选入教材。陈士黉老师认为:在背影里,通篇找不到“爱人民”,恨丑恶的影子,只看见泪光中的一个软弱的肥胖的背影!背影表现了旧中国中小资产阶级没有出路和知识分子向上爬而跌了脚的悲哀。左海老师认为:选文应该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如果我们留恋了背影的艺术性而忽略了它的思想性,那么我们的教学态度是不够认真负责的。其他四位老师张海帆、汪宗超、闵耀汉、

14、白盾则认为可以把背影作为反面教材,通过它来批判旧中国,引导学生热爱新中国。张海帆老师认为,背影表现的是旧社会的东西,我们讲课文时正可以从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方面,用历史观点和阶级观点予以分析批判,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生长在旧社会里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和情感是多么狭隘,多么脆弱而不健康,以至多流了许多不必要的眼泪,反观出生长在毛泽东时代里的新青年该是多么愉快而幸福。汪宗超老师对背影一课则设计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父子东奔西走,家中光景却日见中落呢?2.父亲年轻时做了许多“大事”,为什么老境却“如此颓唐”呢?3.今天,人们还有这种伤感吗?汪老师的答案是:旧社会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广大人民外受帝国

15、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势力的压迫及连年军阀内战的影响,遭受着极大的苦难,所以,作者的家庭一日不如一日。非但作者家庭如此,凡是善良的中国人民的家庭都是一日不如一日。任凭你怎样东奔西走,做了许多所谓“大事”,只要不是从事革命,摧毁旧社会制度,建立新社会,就永远无法改变那个苦难的情况随着经济的根本好转,新社会的逐步前进,“失业”、“没钱”、“穷”及什么“老境颓唐”将成为历史名词。闵耀汉教师认为背影中不健康的感情部分,正好进行批判,通过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活动,阐明爱的阶级性,藉以引导同学从泛情、软弱、狭小的私爱中解脱出来。白盾老师认为,背影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们认识到小市民的家庭感情与无产阶级的家庭感情的本质不同处,并使同学们因此而肯定后者,否定前者。总之,这四位老师用对比的手法和革命的话语评论背影,得出新旧社会两重天的结论。如果说四位老师从把背影作为反面教材进行批判性学习的49 背 影 教 学 史 角度给背影在语文教材中留下一席之地的话,那么,人民教育编者则将背影从这一席之地上放逐。编者在对背影的意见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给背影以全面彻底的否定。关于内容,编者认为,背影宣扬父子间的私爱并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感伤主义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官僚阶级没落时期的产物,对旧社会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反抗和抱怨,无力的挣扎也并不能挽救家庭的破落和找到一线希望,终于无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