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7176756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6.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血 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 液,血 浆,水(90%92%),晶体物质(2%3%),血浆蛋白 (5%8%),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血细胞(40%50%),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红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Plasma),临床,血量恒定 血压恒定,是维持全身器官血供的必要条件 失血10% 机体调节机制可进行代偿恢复 失血20% 代偿不能维持动脉血压,可导致功能障碍 临床症状 失血30% 出现生命危险,血量(bl

2、ood volume)Concept: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6%-8%循环血量:在心血管中不断循环流动的血液。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脾、皮下静脉丛和皮肤等处的血液流动缓慢的血液量。,二、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10。(一)血浆蛋白 白蛋白:白和前白蛋白球蛋白:1、2、四种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二)无机盐:NaHCO3; Na2HPO4, (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 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四)其它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乳酸,微量酶、维生素、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 血清: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

3、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比重: 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和红细胞数量。(二)血液的粘滞性 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碰撞磨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称为血液的粘滞性。(比水高45倍)血液的粘滞性相对恒定对维持正常的血流速度和血压起重要作用。,(三)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7.2 7.5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系;鱼类NaHCO3含量低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2) 肺和肾也不断排出体内过多的酸和碱,(四)血浆渗透压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

4、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分类: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白蛋白)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渗透压的作用: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运输功能血浆蛋白、球蛋白 营养功能血浆蛋白 维持内环境稳定缓冲对 参与体液调节激素 防御和保护功能白细胞,四、血液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生理,三、血小板(血栓细胞),二、白细胞生理,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一种(1012个/升)。与进化和生态相适应,越高等,数量越多

5、,体积越小,越高等分化;多数脊椎动物红细胞有核;同种动物的红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生活条件等不同而有差异。,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 骆驼和鹿呈椭圆形 禽类有核、椭圆形,(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 挤过毛细血管、血窦孔隙。表面积/体积;膜的流动性;细胞内粘度。,2. 渗透脆性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脆性的测定是以开始溶血(最小抵抗值) 和全部(最大抵抗值)溶血时的Nacl浓度为指标的。人: 0.5%Nacl开始溶血,0.35%Nacl全部溶血鲫:0.500.4

6、4%Nacl开始溶血,0.360.32%Nacl全部溶血。,溶血(hemolysis)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并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衰老红细胞的抵抗力较弱,脆性较大;网织红细胞和初成熟的红细胞抵抗力较强,脆性较小。某些化学物质,疾病和细菌等,能使红细胞脆性有所增大,不同程度地引起溶血。,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红细胞在静置试管中在单位时间内(1h)下沉的速度,称为简称血沉

7、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1.红细胞的生成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鱼类:脾脏、头肾,1)骨髓有正常的造血功能。 2)机体能提供足够的造血原料:合成血红蛋白用蛋白质、铁等。 3)有促进细胞分化及成熟的物质:维生素B12和叶酸;铜和锰。,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基本原料。,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体液调节),干 细 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 (BFU-E)爆式促进因子 晚期红系祖细胞 (CFU-E) 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 网幼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骨 髓,缺氧、RBC或Hb 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 -促红细胞生成素(E

8、PO)雄激素、T3、生长素,PO,2,RBC,Hb,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雄激素,T3,生长素,3. 红细胞寿命:,Hb与一种特殊蛋白结合,在肝、脾被吞噬、分解,铁被再利用,脱铁血红素转为胆色素在肝脏处理,人:120天; 衰老,衰老RBC变形力阻留缺氧、缺葡萄糖、pH脆性破裂,白细胞比红细胞体积大、数目少、比重小,有细胞核。,白细胞,有颗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50%-70%,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20%-40%,无颗粒细胞,单核细胞 2%-8%,三、白细胞(leukocyte,WBC) (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二)白细胞的功能:防御机能。,白细胞,吞

9、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渗出(diapedesis):白细胞能作变形运动得以穿过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作白细胞渗出。 趋化性(chemotaxis):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1.中性粒细胞: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2.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 肝素、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趋化因子A。 3.嗜酸性粒细胞: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4.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作用吞噬和消化病原微生物、凋亡 细胞和损伤组织分泌功能在抗原或多种非特异因子的刺激下分 泌多种物

10、质 处理和递呈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并启动特异性免 疫应答 杀伤肿瘤细胞,5.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 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G、M、A、D、E,(三)白细胞的生成,髓系干细胞 淋巴细胞,硬骨鱼类:肾脏结缔组织、胰腺淋巴组织聚集处和肠粘膜 软骨鱼类:赖狄氏器官、生殖腺或肾脏,(四)白细胞生成的调节,干 细 胞 白系祖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成熟白细胞 骨 髓,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生成、释放) -集落刺激因子(CFS),四、血小板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

11、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是小而无核的不规则小体。鱼类血液中没有与哺乳动物相类似的血小板,但有一种比红细胞小的纺锤形细胞,具有核,在核的另一端原生质形成很厚的一层,称为血栓细胞。此种细胞具有彼此相粘的特性,能形成成串的小链,数量多时聚集成小块状 。 ,数值: 鱼类随着种类差异很大,2-10万个/mm3 变异: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静脉血 较毛细血管高;剧烈运动、进食可增多。 生理特性: 粘附:胶原组织聚集:外源ADP,快速,可逆;内源ADP,缓慢。释放: ADP、5-羟色胺、钙离子、血小板因子3收缩:收缩蛋白,血凝块回缩,血栓硬化。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四)血小板生理功能

12、: 1. 止血作用 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 粘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 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聚集: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 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使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2. 纤溶作用血小板解体释放出的纤溶酶以及纤溶酶激活物,可以激活纤溶系统,有利于血凝块的液化,保持血管中血的畅通。3. 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营养与支持作用, 缺乏血小板会使血管壁变脆而易于出血.,第三节 血液凝固一、生理性止血,生理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

13、为生理性止血。,提供磷脂表面 结合凝血因子 释放活性物质 收缩作用,二、血液凝固血凝: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胶冻状血块的过程称为血凝。,(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的凝血因子有12种。,凝血因子特点: 除因子外,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 除因子和外,都是血浆中含量很少的球蛋白; 除因子外,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 凝血因子一旦被某些物质激活,将引起一系列连锁酶 促反应,按一定顺序使所有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而发生瀑布式的凝血反应; 在维生素参与下,因子、由肝脏合成,缺乏维生素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血倾向; 因子是重要的辅助因

14、子,缺乏时将发生微小创伤也会 出血不止的血友病。,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prothrombin activator)第二步 凝血酶原(prothrombin) 凝血酶(thrombin)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 纤维蛋白(fibers),(二)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分 类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凝血过程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组织和血中 参与酶数量 多 少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快、约十几秒钟,(形成凝血块),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因子-复合物,激活因子,因子X,激活因子 结合因子,(三)抗凝系统1.体液抗凝系统:丝氨酸蛋白抑制物:抗凝血酶,肝细胞合成的脂蛋白,与凝血酶的丝氨酸残基结合,封闭了这些酶的活性中枢而使凝血因子失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作用:抑制凝血因子的催化活性;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复合物。,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是肝脏合成的VitK依赖因子。肝 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