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平台ppt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7176658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流的平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交流的平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交流的平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交流的平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交流的平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流的平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流的平台ppt(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交流交流的平台发展的桥梁,校刊,Jiaoliu,北京市房山区长沟中心校主办,3,双月刊 2007年 第1期 总第(3)期,2006年10月19日北正小学迎接房山区最大完小互检,进校齐彦成主任、谷凤霞老师将我校确定为基地校,重点指导低年级识字教学,和谐高效自主创新,2007年1月24日区教委小教科杨凤娟科长参加我校第二届教师发展主题论坛活动并指导工作,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徐维珍主任亲临我校指导工作,2007年1月16日区工会领导到我校检查教工之家建设工作,2006年11月7日市基教处教研员到我校对艺术学科进行调研,刊首语,两个旅行中的天使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这家人对他们并不友好,并且拒绝让他们在舒

2、适的客人卧室过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给他们找了一个角落。当他们铺床时,较老的天使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年轻的天使问为什么,老天使答到:“有些事并不象它看上去那样。” 第二天晚上,两个天使又到了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家借宿。主人夫妇俩对他们非常热情,把仅有的一点点食物拿出来款待他们,然后又让出自己的床铺给两个天使住。第二天一早,两个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一头奶牛死了。年轻的天使非常愤怒,他质问老天使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家庭什么都有,老天使还帮助他们修补墙洞,第二个家庭尽管如此贫穷还热情款待我们,而老天使却没有阻止那头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并不象它看上去那样。”

3、老天使答道,“当我们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墙里面堆满了黄澄澄的金块。因为主人被贪欲所迷惑,不愿意分享他的财富,所以我把墙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象它看上去那样。” 有些时候事情的表面并不是它实际应该的样子。如果你有信念,你只需要坚信付出总会得到想要的回报。但那些所谓的回报,不一定都对你有益处。所以我们应该有正确的信念和努力付出、锲而不舍的意志。,有些事并不是你看到的样子,主办:长沟中心校 日期:2007年1月 发行:内部发行 数量:50册,理论讲坛指导学生读书六法 1 管理视角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长沟中心小学 杨宗阔 2 德

4、育时空教育管理纪 律 与 班 级 管 理长沟中心小学 那 长 福 5育人漫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龙泉河小学 李 海 燕 6,目 录mulu,教学探索 课改前沿小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北正小学英语教研组 执笔人:郭鹤 8提高小学低年级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北正小学低年级组 执笔人: 焦海雁9教学叙事 月光母亲教学后记 11教研天地优 化 朗 读 教 学 的 对 策长沟中心小学 冯万臣 12以游戏促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北正小学体育组 执笔人:白光辉 13议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长沟中心小学 王志永 15特教动态让智障生在语文课堂上激情飞扬长沟中心小学 李媛媛 17生活广角教师书屋书 缘 18教师沙龙相

5、 思 高乃建 19心语茶座 耶稣的故事 20信息平台 21,顾问:王兆春主编:张玉杰编委:崔宏亮 王 军 王洪普 李庆志 刘德红 宗海春李雪冬地址:长沟镇西大街邮编:102407电子信箱:电话:61361673网址:,-1-,四、暗示鼓励,消除恐惧学生的个性和心理会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面对老师一个人读课文,读得还可以,而面对全班同学或陌生人就不敢读,生怕读错。为了消除这类学生的恐惧心理,可采用医生对患者的暗示疗法暗中鼓励。比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课时,上课前,将平时不敢读课文的学生召集在一起,竖起大拇指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有胆量的好孩子。今天谁敢在课堂上读课文露一手,谁就是今天的读课文大王。”在

6、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后,有意让胆小的学生读狐狸和乌鸦的对话,个别学生尖着嗓子,把狡猾的狐狸阿谀奉承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五、内外结合,培养能力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读书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应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另外,为了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师可经常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的“朗读比赛”、“诗歌朗诵”、“讲故事”、“一分钟演讲”等活动。六、以读促写,培养能力读和写相辅相成。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强调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课内课外的阅读指导,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驱动了学生作文的内在动力。因此学生笔

7、下的人物各具特色,动物活灵活现,植物栩栩如生。如一个学生写“米兰花”:“米兰花形小,呈圆形。单个看它就像金黄色的米粒一样,合起来看又像串串葡萄夹在枝杈之间,从远处看,根本分不清哪是花哪是叶。“米兰花色美味香。刚长出来的花骨朵呈嫩绿色,慢慢地变成翠绿色,最后变成金黄色。早晨,米兰花发出的淡淡的香味沁人心脾;夜晚,米兰花发出的阵阵清香催人早早入睡。“我爱米兰花,就像爱我的眼睛一样。”,一、做好示范,激发兴趣为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儿童读书的潜能,达到高效的目的,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备课时关键要备“读”。首先备读课文的方法技巧,还要备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激

8、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等。通过先读再体味、体味后再读的方式,使自己理清作者的思路,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上课时,再声情并茂地为学生作示范朗读,学生便会被老师的朗读所倾倒。教学小珊迪一课时,为了达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目的,一上课,教师带着颤音低沉地讲述小珊迪的身世,教室里鸦雀无声,个个听得如痴如醉。接着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全文,最后指名读课文,并在关键处作了具体指导,学生读得感情真挚,入情入境。有的手握小拳头,似乎在为小珊迪鸣不平,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落下眼泪教师没有作繁琐的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反复读课文,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相机诱导,引入竞争竞争犹如兴奋剂,人只要有竞争意识,

9、就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就会增强胜利的信心。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以及好胜心、好奇心极强的特点,可将他们分为三类:朗读课文能同时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分为第一类;达到其中两项要求的为第二类;达到一项要求的为第三类。对于内容浅显好读的课文先让第三类同学读,读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与不足。接着教师再作示范。在教师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要听读,更要认真看读。教师读后,再让第三类学生一边自读,一边体味,要求他们在自读的过程中做到“口到心到”,可以停下来仔细琢磨,用笔圈点划注,还可以和同桌互议互评,有的重要章节还要求他们熟读成诵。经过长期训练,第三类学生基本能掌握朗读要领。这时,教师便鼓励全班同学展开竞争,

10、要求第二类学生赶过第一类学生,第一类学生赶超老师。三、变换形式,常读常新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 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四自”,即:自我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我积累知识,自已

11、总结读书方法。教师更要把自己投身到学生中间,同学习,共探讨。,理论讲坛,指导学生读书六法,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习,我们发现:新课程的实施偏重于“教学”领域,而在学生“管理”领域方面的理论指导有待加强。由于疏于班级管理方面的培训,造成许多农村中小学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式上改变不多,许多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理念。这些不良的班级管理方法表现为:大多数班主任仍津津乐道于“训导式”或“专制式”的管理方式,班主任是“圣者”,常常可以居高临下,对学生发号施令;学生似乎是“奴隶”,只会被动接受。这种抹杀学生个性,剥夺学生自主权的管理方式与以平等对话,自主主动为主要特征的生命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12、。为了构建一种与新课改相符合的班级管理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氛围,我校组织了由优秀班主任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这一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行动研究,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班主任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一)论坛式教育是区别与传统的班级管理的一种新方法。我在吸取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班级管理的新方法-论坛式教育。论坛式教育是指:班级管理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各种论坛形式,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从而使学生达到正确地认识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构建自我,凸显自我,超越自我的一种教育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班级管理方式,不同于

13、传统的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独裁式”的班级管理。论坛式教育和传统的管理方式的区别:传统的班级管理(专制型管理)优点1、道德要求贯彻速度较快,学生很快能了解教师的意图。2、学生能够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短期效果明显。3、每个年级段均可使用,特别适用于中低年段。4、学生道德认识的掌握比较系统。论坛式教育优点1、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2、有利于形成班级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集体凝聚力,易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3、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大多数学生参与管理,长期效果显著。4、促进学生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传统的班级管理(专制型管理)缺点1、学生自主

14、管理、自我教育意识的缺失,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2、学生震慑于教师的威严,口服而心不服,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3、容易产生师源性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4、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控能力。论坛式教育缺点1、教育过程比较费时,效率比较低。2、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3、注重活动设计和对活动过程的管理,对教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4、常适用于高年级学生,中低年级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二 ) 论坛式教育的基本特点论坛式教育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从“师牵生从”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育方式,大胆地运用“班级事情大家管”的新

15、模式。班主任不再是主宰者,重点工作应是创设宽松、和谐的论坛情境,设计论坛过程,并对论坛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体发展提供可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展各种能力。论坛式教育作为具体的班级管理和教育的方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论坛式教育是一种师生平等对话的教育 在论坛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不再是“演讲者”和“长官”,教师既要“讲”,更重要的是“听”,因为倾听是一种容纳、理解、认同和欣赏。很多时候教育不是让教师去说服和解决,命令与说通,批评与职责,而是善于做一个听众,一个好的听众。学生不再是“观众”和“士兵”,他们不仅要“听”,还要“讲”。班主任和学生在论坛中都是问题的讨

16、论者,都可以对班级中某一问题和现象阐述自身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好恶及追求。每个成员都必须尊重对方的不同观点,达到“百家争鸣”、“求同存异”的,管理视角,理想境界。我班冯梦楠是全年级非常有名的“调皮生”。我第一次进去上课时,其实觉得这孩子还是蛮聪明的,思维还是很敏捷,脑子很灵活。他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虎头虎脑,高个子,坐在班级的最后面。他不愿学,什么都不愿做,而且会编造各种理由来搪塞老师,有时甚至在上课时连课本都不愿拿出来,在他的桌子里满是没用的垃圾,让他清理却什么都懒得做。一节课对他来说,是那么漫长而无所事事,当他感觉无聊时就会转过去和别的同学聊天,有时甚至故意弄出声音来引起老师的注意。询问

17、其他老师,结果都是一样的头痛。当要教育他时,他就低着个头,没说他几句就眼泪哗啦哗啦流下来。对于这样一个孩子,到底应该怎样教育他呢?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他并不像其他老师说得那样让人“望而生畏”,他还是有很多地方是可取的,比如他非常热情,每次见到你老远就会跟你打招呼,而不像其他有些孩子一样看到老师就退避三舍,还有就是他非常喜欢帮助老师做事,而且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比如维护班级体荣誉。通过观察,他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所以上课时我总是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而且会不时地问他:“你能回答吗?老师相信你能回答!”当他一节课都不去影响别人时,我会夸夸他,满足一下孩子的虚荣心。并且不时地提醒他要多看书

18、,学会从书本中找答案,从书本中吸取知识。别看他这副模样,其实骨子里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孩子。不久前,在一次单元测验中,他居然能够靠自己的实力达到了优秀,我就在班级里好好表扬了他,瞧他高兴的模样,我知道我的计划开始成功了。最近的一次上课,他又给了我一次惊喜,别人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他居然能够讲地头头是道,虽然还有很多偏激的想法,但对于他来说,已经令人非常满意了。在期末模拟考试中居然考了第一名,这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但对于我来说,却在意料之中,因为他确实在进步,就算是考试的前一天,他还在我的办公室中跟我讨论题目。2论坛式教育是一种反思性的自我教育学生的反思是指在论坛活动中,学生借助思维技能,将自我和主

19、题内容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主题内容进行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目的的过程。通过论坛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在参与论坛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自我反思,积极主动地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自己教育自己,进入一种自己探索、自己辨析、自己历练的教育状态,进而获得正确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自我教育”的境界。3论坛式教育是一种可以产生强大的集体教育力量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光凭教师个人意志而进行的说服教育。在这种压抑的教育环境里,教师的个人要求很难直接转化为学生的遵从行为,很难产生长期性的教育效果,有时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但是,当一种教育力量转化为集体的意志时,它将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和感染力,促使每个成员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力求与集体的行为相一致。我不是把自己的意志直接强加给学生,而是先将道德要求用论坛的方式指导学生从问题的“好坏”、“正反”、“利弊”、“善恶”等方面辩证地加以分析,从而达到全体学生情感的共鸣和交融,态度的转变和认同,巧妙地将道德要求转变为学生的共同需求,在这种集体意志的驱使下,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方式自然而然地会得到改变,而且具有长期性的效果。(转下一页)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