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孔子及论语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7176637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了解孔子及论语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了解孔子及论语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了解孔子及论语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了解孔子及论语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了解孔子及论语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了解孔子及论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了解孔子及论语(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了解孔子及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 孔子的生平。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孔子的文化象征意义。,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节出现。“半部论语治天下” 用意:汇聚了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等问题的观点,天不生仲尼,千古是长夜,为政以德【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1背诵

2、2.1、2.3、13.6章和16.1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发展要求1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2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拱2、道之以政道之以德 导3、道千乘之国 导,文言字词句,1、富之 形作使动 2、足食,足兵 形作使动 3、则修文德以

3、来之动词作使动 4、既来之,则安之形作使动 5、君子之德风 名作动 6、小人之德草 名作动 7、举善而教不能 形作名,一、通假字,二、词类活用,1、为 2、政为政以德、子为政 为政以德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道之以政 何以伐为 3、足后世必为子孙忧 足食,足兵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年饥,用不足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4、必 5、相必不得已而去 则将焉用彼相矣 后世必为子孙忧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6、是 7、过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 且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与 是谁之过与,三、一词多义,1、民免而无耻: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4、既来

4、之,则安之:,1、为政以德 状后 2、道之以政 状后 3、齐之以刑 状后 4、使民以时 状后 5、临之以庄 状后 6、既富矣,又何加焉 疑宾前 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疑宾前 8、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四、古今异义,五、特殊句式,了解课文内容:,为 政 以 德,1、 德之重要作用。 、法治和礼治的对比。 、治国的目标和步骤。 、治国方略:民信最重 、治国原则 、指责用兵,阐明治国主张。 、批评冉有搜刮民财行径。 、阐明君民关系。 、执政者以身作则的重要。 、反对暴政,主张德治。 、要上行下效,以身作则。 、主张尚德不尚力。,课堂探究与讨论:(用好课后课文解读),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

5、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课文解读一)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

6、。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探究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课文解读二)“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

7、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探究三:孔子反对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的理由有哪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哪些有政治主张?(16.1),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

8、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孔子的时代,天下已呈礼乐崩坏之象。当时周天子号称拥有天下,实际上只控制着自己的都城。而诸侯国君也步其后尘,大夫们一个个扩张自己的势力,国家呈尾大不掉之势,国君变成了傀儡。如鲁国在鲁襄公十一年由三桓“三分公室”: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贵族将鲁国一分为三,各占其一。后来,随着

9、季氏家势的强大,又四分公室,季氏独得其二,季氏又做鲁国的卿相,拥有鲁国的实权。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它是当年周天子封给鲁国的属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在当时鲁国公室被瓜分的情况下,颛臾倒是鲁君的势力范围。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政权。孔子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初年,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礼”,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作为一

10、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以孔子要坚决反对。,探究四:在孔子看来,个人的德行与为政有着怎样的联系? 孔子讲为政,不是谈政治,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言论更有价值,更有普遍意义。作为思想家作为圣人,其价值乃是提供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不是具体某一个样板。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

11、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12.19)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所有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注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思考题 有所悟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人们提出以法治国,你又是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