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7讲第1课时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7175424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6.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7讲第1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8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7讲第1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8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7讲第1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8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7讲第1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8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7讲第1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7讲第1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7讲第1课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必 修 三,第27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1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基 础 攻 关,一、孔子的学说 1思想内容 (1)核心是“”和“”,其主要内容是“”和“”。其实现的途径分别是遵循“”之道和“”。 (2)政治上:提倡“”,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以“”治国的同时,逐步政治。 (3)哲学观:对鬼神的存在持,主张对鬼神。 (4)教育思想:教学原则上,主张“”;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学思结合。,仁,礼,爱人,克己复礼,忠恕,正名,为政以德,礼,改良,怀疑态度,敬而远之,有教无类,2评价 (1)在和的时代并未受到

2、太多的重视。 (2)其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诸国争霸,社会变革,主流,易混辨析 孔子的思想,二、孟子的学说 1主张: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认为实行仁政,必须;提出“”的主张;主张人性;强调先后,舍生取。 2评价: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三、荀子的学说 1主张:提出“”和“”的命题;主张“”;治国应以为主,并施。 2评价: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仁政,重民,民贵君轻,本善,义,利,义,唐代,大学,中庸,亚圣,天行

3、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教,礼法,集大成者,四、老子的思想 1地位: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主要收集在一书中。 2思想内容 (1)核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2)提出“、”的思想。 (3)包含丰富的。 (4)政治思想:“”,以“无事取天下”。 3评价: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春秋,道德经,道,天法道,道法自然,辩证法,无为而治,伦理学,道德人格,五、庄子的思想庄子的思想 1提出了“”的观点。任何事物在上是的,没有区别。 2提出“”的人生态度。 3认为天与人“”。人必须自然。 六、战国时期墨家的主张 1代表人物:,名,时期国人。

4、2思想 (1)主张“”“”。 (2)提倡“尚力”。反对“”,主张“”“”。,齐物,本质,相同,逍遥,不相胜,顺从,墨子,翟,战国,鲁,兼爱,非攻,浪费,节用,节葬,3评价 (1)代表了劳动群众特别是的利益,一度成为。 (2)他的思想曾被。 (3)但到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下层,手工业者,战国时期的显学,其他学派广泛征引,战国,不受人们重视了,七、法家的思想 1代表人物:。 2主张 (1)、相结合,建立一个的中央集权国家。 (2)反对儒家“”的历史观,主张。 3评价 (1)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的需要。 (2)西汉以后,与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韩非,法,术,势,君主专制,是古

5、非今,变法革新,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儒家,理论基础,八、兵家 ,他主要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同时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 九、先秦诸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1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基础;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这些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形成了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孙膑,政治理想,道德准则,哲学,法家,理论武器,图解识记 1列表比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不同观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 点 突 破,史料探究 史料一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

6、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谷梁氏谷梁氏太史公自序 史料二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主题 1,史料三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史料四 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问题:据上述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提示:(1)史料一反映了春秋晚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开始获得承认。 (2)史料二反映了分封制走向崩溃,出现了诸侯争霸。 (3)史料三反映了士大夫的崛起。 (4)史料四反映了从“学在官府”到学

7、在民间的变化。,拓展深化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经历着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诸侯争霸,各国诸侯为争雄竞相招揽人才。 (3)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4)阶级上: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5)思想文化上:专业文化阶层“士”崛起;私学兴起。 总之,文化觉醒根源于社会大变革,大变革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A,解析 根据材料除了四大学派,还有纵横家、农家、兵家、杂家等比较有影响的学派,众多学派影响较大,说明各派民众较多,社会分化严重,故A项正确;材料并

8、未涉及礼乐制度的内容,故B项错误;民本思想属于儒家,在当时属于众多有影响的学派之一,故C项错误;诸子的学说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实际而提出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学说都注重实用,比如道家学说,故D项错误。,C,史料探究 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史料二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史料三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

9、灭亡可立而待也。”,儒家的民本思想,主题 2,问题:分别归纳史料中儒家的民本主张。 提示:(1)史料一反映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强调“仁者爱人”。 (2)史料二第一段强调“仁”的重要性,其核心主张是实施仁政;第二段主张“保民”,以民为本。 (3)史料三荀子认为“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强调府库充实而百姓贫穷会使政权很危险。,拓展深化 1儒家的民本思想 (1)表现 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

10、统治的策略。,2正确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 (1)孟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减轻剥削,给人民以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缓和阶级矛盾,这种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2)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更稳固地统治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对点训练 3(2015山东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解析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

11、鉴,即“当于民监”,这带有民本的色彩,故选C项。,C,C,解析 材料中的思想主张来自于荀子,荀子在材料中提出使百姓富裕和教化百姓对调养百姓思想感情和整饬百姓本性的重要性,而没有提到富裕百姓与政治教化孰先孰后的问题,故A项错误;荀子的治国理念的核心为礼法并重,然而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德治与法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改善民生和思想教化对加强统治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中改善民生并不能体现重利轻义的观念,而且也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涵,故D项错误。,史料探究 史料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史料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

12、政 史料三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主题 3,问题:据上述材料,归纳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 提示:(1)史料一中老子强调清静无为,不扰民,其核心主张是“无为而治”。 (2)史料二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3)史料三体现了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主张。,拓展深化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

13、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对点训练 5(2016蚌埠)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社会秩序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 解析 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

14、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A,6(2016岳阳)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 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B,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强调君子的地位,意思是君子是天地的参赞,万物的总管,人民的父母,这体现了尊君思想,故A项错误;而“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强调百姓与君子各安其职,各司其位,也就是说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反映君民关系本质相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专制一面,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