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12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73528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12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12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12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12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12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12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12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高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高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第 1212 讲讲)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外国散文两篇外国散文两篇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1、培养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2、继续培养概括能力,学会概括文章内容的要点。 3、领会散文寓情于景,借助自然景物抒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情的能力。 学习指导学习指导 世间最美的坟墓世间最美的坟墓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文学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读 大学时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 ,以后新作迭出,著述甚丰,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 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 焦躁

2、的心 、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 命运遭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进行细腻的工笔式描绘。1942 年 2 月 22 日,因目睹希特勒法 西斯主义的疯狂肆掠而无能为力,流亡在巴西的茨威格与妻子一起自杀。 本文是茨威格为托尔斯泰诞辰 100 周年而作的。1928 年,作者怀着对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的无比崇拜之情,凭吊了托尔斯泰墓,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真诚纪念。 二、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

3、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了。 (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 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 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 树荫庇。 (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 种的。 (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 会变成幸福的所在。 (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 就忘了。 (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

4、人突然从中 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h)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 ,再交代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 ,共分两层: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 ,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 ,又追述选择 墓地的经过(过去) ,共分三层: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2、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A、 (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

5、兵一样战斗。 B、 (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 (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a) (b) (c) (d) (d)(e) (f) (g) (h)(a)(b) (c)(d) (e) (f) (g) (h)(a) (b)(c) (d)(e) (f) (g) (h)(a)(b)(c)(d) (e) (f) (g)(h)2D、 (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3、 “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

6、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4、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 刻的印象。 5、 作

7、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 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 6、 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已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7、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的基本特征? 8、作者为什

8、么说“特殊的日子”?答案:答案: 1、B 2、C 3、B 4、A 5、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 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6、BDEI 7、 朴素 8、 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 三、对上面练习中的第 1 和第 4 题,可阅读下面两段分析以帮助理解。 关于第关于第 1 题题托尔斯泰给人的总体感受是“逼人的朴素” ,正因为朴素,所以作者说“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 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作者以此句作为全段的一个总述来领起下文,接着介绍托 尔斯泰墓:远离尘嚣、是个无人守护的长方形土堆,

9、意在突出其“朴素”的特点。然后再谈这些高大挺 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的来历,自然引出了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作者的行文思路非常清 晰。按照这样的思路,本段共 8 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第句为第一层是总述;第句是第二层介绍 坟墓;第至句为第三层,由树引出托翁的愿望。在划分层、段的层次结构时,先理清作者的思路是 关键。 关于第关于第 4 题题 文学作品中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常用一种人物比衬的艺术手段,让读者从人物形象的比较衬托上去理解 人物形象的本质。这篇文章写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其实也是用这三位伟人的性格特点来衬 托托尔斯泰这位伟人的性格。托尔斯泰要得到的是宁静的幸福,他不愿意被伟

10、大的名声所累,作者说托 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 “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我们再看看拿破仑的墓3穴是在大教堂大理石穹窿底下,歌德灵寝在魏玛公侯之墓中,莎士比亚托身的是石棺,这些贵族化的坟 墓、棺椁与托尔斯泰逼人的朴素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位伟大人物的高贵,恰恰衬托了托翁的朴 素逼人,这种反璞归真的朴素确为作者所概括的那样:令人感到“更宏伟” , “更感人”了。同时,尽管 前文也提及到托翁墓与其他伟人不同,但还较笼统,这里以这三个伟人的墓为例,读者才得到更为具体 而深刻的印象。2、 冬天之美冬天之美 一、作者简介乔治桑(18041876) ,法国女小说家,生于一个军

11、官家庭,4 岁丧父,由祖母抚养,在农村 长大。1832 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安蒂亚娜 ,小说提出妇女解放问题,引起社会密切的注意。她的妇女 问题小说都以爱情和婚姻自主作为妇女解放的前提。后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小说创作产生了变化,在 木工小史中塑造了一个新的工人形象,是直接描写工人的一部较早的小说。乔治桑一向生活在家 村,对农民命运十分关切,1848 年她发表魔沼 ,开始了“田园小说”的创作。因此,乔治桑属于 最早反映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欧洲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描绘细腻,文字清丽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 烈的感染力。 二、阅读课文,把握两段文字的内容第一段:对比城里和乡村不同的冬天景象,否定富翁们在城里

12、所过的悖谬的生活。都市之冬:臭气熏天,烂泥冻结,令人恶心乡村之冬:空气清新,地面干爽,阳光明媚作者感情:热爱乡村之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同情都市工人:留在垃圾场,实在出于无奈鄙视都市富翁:生活悖谬,毫无生气第二段:具体描绘乡村冬天之美阳光:并非“惨淡” ,而是“最灿烂、最辉煌” ,傍晚“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坠落” ,光 芒“令人眩目” ,在麦田上面“投下了绿宝石的光辉” 。麦田:“铺上了鲜艳的地毯”地面:“披上了美丽的苔藓”常春藤:“涂上了大理石般的鲜红和金色的斑纹” 。报春花等:“躲在雪层下面微笑”美丽的鸟儿:“喧闹” , “在河边栖息和休憩”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冰

13、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光彩” 。不难看出,作者描绘乡村之冬,浓墨重彩,生动明丽,生机盎然,自然恬静,朴实和谐。自然 界景象如此,而人呢?“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 , “围炉而坐” , “能够沉静下来思 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 。这与城里富翁“人为的悖谬的生活” ,表面上“狂欢”而实质上“毫无生 气”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对乡村冬景和生活的赞美,意在书写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感, 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朴实、安详、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激发人们的向善、向美、向静、向实之心。 三、 冬天之美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散文是抒情的艺术。在散文作品里,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

14、色彩的纯景物描写是没有的。在作 者笔下,一切景物都是那样的有形有神,有滋有味,鲜活灵动,意味隽永。作者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 情;或直抒胸臆。概括说,前者是间接抒情,后者是直接抒情。 冬天之美作者写乡村冬天的美景, 一方面通过景物的色调来暗示其可爱,寓情于景,含蓄地表达着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又通 过情感的宣泄,由议论抒情直告于读者:“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 , “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 似乎也听从我们的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 。这样直抒胸臆,点明 主旨。单元测试单元测试 一、完成下列各题 1、选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睚眦(z)

15、 驿站(y) 内疚(ji) 悖谬(b i)4B、苔藓(ti) 青冢(zhng) 伺侯(c) 屏障(png) C、讹兽() 苑囿(yu) 洗涤(d) 会晤(w) D、半晌(xing) 蜿蜒(wn) 盎然(ng) 许诺(nu) 2、下列各组注音、解释全对的一组( ) A、挥洒自如(挥笔洒墨) 深邃(su) 内蕴(yn 含着) 淆乱乾坤(xio 混杂) B、不期而遇(规定的时间) 囿于(yu 拘泥)梦魇(yn 梦中惊叫) 否极泰来(p) C、如坐春风(乘搭) 虫豸(zh 没有脚的小虫)怅望(chng 失意) 款塞人朝(s) D、从容不迫(不慌不忙) 揣测(chui 估量)绵亘(gng 延续不断) 安土重迁(zhng 重视) 3、下列各组书写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 A、安祥 渲泄 振人心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