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案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73226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4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马哲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马哲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马哲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马哲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案例(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马哲案例第四章第四章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四专题第四专题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一、专题内容一、专题内容 本专题主要讲授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范畴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 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 证统一。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由相对向绝对不断转化的过程。二、经典论述二、经典论述“我们根本不用担心我们现在所处的认识阶段和先前的一切阶段一样都不是 最后的。这一阶段已经包括大量的认识材料,并且要求每一个想在任何专业内成 为内行的人进行极深刻的专门研究。但是认识就其本性而言,或者

2、对漫长的世代 系列来说是相对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趋于完善的,或者就像在天体演化学、地质学 和人类历史中一样,由于历史材料不足,甚至永远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善的,而谁 要以真正的、不变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标准来衡量它,那么,他只是证明他 自己的无知和荒谬,即使真正的动机并不像在这里那样是要求承认个人不会犯错 误。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31 页 “在思维的领域中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和 这种认识能力仅仅在外部受限制的而且认识上也受限制的各个人身上的实际存在 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 中解

3、决的,是在无穷无尽的前进运动中解决的。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63 页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 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 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83 页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 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 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客 观过程

4、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 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 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 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 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2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 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95296 页 三、案例资料三、案例资料相关观点链接相关观点链接 观点观点 1 1 庄子的真

5、理观庄子的真理观 中国古代哲学家、先秦道家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认为,无论人的感觉经 验还是理性思维都是相对的,所以人们所说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 他说,人爱吃牛羊肉,鹿爱吃草,蜈蚣爱吃蛇,乌鸦爱吃老鼠,可见“味”的 “正”与“邪”是依认识主体的感觉经验而定的。而人的感觉经验是千差万别的, 因而,关于“正” “邪”并不存在客观标准。所以他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 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 (庄子德充符 )不仅感觉经验是相 对的,理性思维更是如此。 庄子齐物论中说:我和你意见分歧,谁是谁非 不仅不能由我们两人自己来判明,而且也不能由第三者来判明。因为第三者或是 与你的观

6、点相同,或是与我的观点相同,或是与你我的观点都不相同,或是与你 我的观点都相同。所以,你我他都不能判明是非。因此,庄子主张“齐是非” 。 观点观点 2 2 基督教的绝对真理观基督教的绝对真理观 基督教神学认为,真正的真理是对上帝的认识,它来自于上帝的启示,所以 真理是永恒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家、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说:“如 果有这样一种理智:它既不能有意见的变化,而一切事物都不能逃脱它的掌握, 在这样的理智中,所得的真理就是不变的真理。上帝的理智就是这种理智。因此, 上帝的理智中的真理是不变的。一切物质事物所赖以称为真实的真理,都是 上帝的理智中的真理。它是完全不能变化的。 ”1 观点观

7、点 3 3 彭家勒的约定主义真理观彭家勒的约定主义真理观 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亨利彭家勒(18541912)认为,科学理论不 是客观实在的反映,而是科学家之间的约定。他说:“理论自然科学的许多一般 的原理(惯性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等) ,往往很难说它们的起源是经验的,还 是先天的。实际上它们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它们都是以一些假说为前 提的,完全是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约定。 ” “它们是我们精神上的一种自由活动的 产品。 ”2在彭家勒看来,自然科学的理论都是相对的,取决于科学家们之间的约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 ,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8、276 页。2 法彭家勒著,叶蕴理译:科学与假设 ,商务印书馆 1957 年版,第 2 页。3定。彭家勒认为,从数学符号到数学规律都是人为的约定,相对论物理学和牛顿 物理学也是约定的假设。这样,科学理论之间就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方便与否之 别。彭家勒说,若问物理学原理是真是假,就如同问米制是真是假一样荒唐。 实际案例实际案例 案例案例 1 1 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 公元前 300 年左右,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总结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几何 知识,加以系统化,形成了欧几里得几何学。欧氏几何的定义、公设和公理都是 从实践经验中来的,是通过实践证明的建立在直观基础上的一种抽象,具有“自

9、明性” 。它反映了在地面狭小范围内的空间的客观特性,是真理性的认识,并在 这个范围内具有绝对的意义。 随着人类航海事业和天文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球面的认识,欧氏几何的 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开始研究欧氏几何不能解决的问题。公元 1 世纪,希 腊的梅内劳斯提出了球面几何学。13 世纪,我国科学家郭守敬(12311316) 研究了球面三角学。19 世纪,德国数学家高斯(17771855)建立了曲面的内 在几何学。这些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已突破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范围。如,球面几 何中的“直线”已不是通常的直线而是球面的大圆弧,球面上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已不再等于而是大于两个直角。这就是说,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出现了非欧几 何学思想的萌芽。 到了 19 世纪 30 年代,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17931856)对欧氏几何 的第五公设平行线公理(即在平面上,过直线外的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和 这条直线不相交)提出改革,指出在双曲面上通过某一点,可以引两条直线与已 知直线平行,建立了他的双曲几何学即罗氏几何学。在罗氏几何学中,三角形内 角和小于两个直角。20 世纪 50 年代,德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