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周考试题(5.1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67076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周考试题(5.15)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周考试题(5.15)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周考试题(5.15)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周考试题(5.15)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周考试题(5.15)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周考试题(5.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周考试题(5.1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河北武邑中学河北武邑中学 2015-20162015-2016 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05-1505-15)语文试卷语文试卷时间:时间:120120 分钟分钟第第 I I 卷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2020 分)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儒学在两千多年的演进过程中,尽管有时式微,但总体来说却生生不息孔子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为救世而奔走于各诸侯国,整理编纂“六书”整理编纂的同时,孔子吸取了前人理论思维的营养,创立了儒家学派,建构了儒学理论思维的基本框架,使儒学成为“显学”从诸侯割据到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社会实现了大变革、大转型如何适应社

2、会大转型的需要,如何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是当时法、道、儒各家所议论的热门话题汉武帝为使刘汉政权“传之亡(无)穷”,而举贤良文学之士,以对策的形式“垂问乎天人之应”董仲舒经过“三年不窥园”的殚精致思,吸收先秦名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入儒,创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理论思维体系,回应了汉武帝“天人之 应”的“垂问”,为当时社会治理中所存在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政令刑罚、礼乐教化、学术思想等方面的冲突和由此产生的现实危机,提出了化解之道,使儒学获得了新生命自汉末至唐,由于内外种种因素的影响,儒学未能创造出化解现实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冲突和危机的方法,从而淡化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理

3、论思维、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领域应有的效能和作用尽管如此,在儒释道三教长期的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儒学以其特有的理论思维、礼乐制度,获得了生命的意义面对佛教的强势文化,宋、元、明、清时的理学家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出入佛道,“尽究其说”他们援佛道入儒,适应了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终极关切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使颠错于秦火、兴盛于汉代、幽沉于六朝的儒学,焕然大明于世由于理学家的创新,儒学不仅获得新生命,而且发展到顶峰儒学之所以得以开创,董仲舒和宋明理学之所以赋予了儒学新生命,归根到底就在于创新创新是指在继承往圣和诸子的基础

4、上,超越往圣和诸子,既不是照着讲,也不是接着讲,而是在“穷理尽性而至于命”的效能上,充分体会和把握时代的现实需求和时代的主流精神,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话题,建构新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是自己讲,讲自己在当代,若要开创儒学的新局面,赋予儒学新生命,必须借鉴宋明理学的经验,建构“自家”哲学理论的新体系、新观点、新话题和新方法若仍是唱唱老调子,就会使儒学愈唱愈衰落,愈唱愈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若执著于对儒家文本的照着讲,或者以秉承衣钵的方式接着讲,就会使儒学愈讲愈枯燥,愈讲愈贫乏为改变这种状况,使儒学得以新生,必须“自家”创造出新理论体系、新核心话题、新诠释文本,激发新儒学的生命智慧(节编自张立文

5、儒学的生命在于创新)1下列对于“儒学”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2 分)2A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孔子整理编纂“六书”时吸取前人理论思维的营养,创立了儒家学派,建构了儒学理论思维的基本框架B如何适应社会大转型的需要,如何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些热点问题引发了当时法、道、儒各家学派的议论,促进了儒学的发展C董仲舒吸收名、法、道等各家思想入儒,建构了新儒学的理论思维体系,提出现实冲突和危机的化解之道,使儒学获得了新生命D自汉末至唐,儒学未能找到化解现实冲突和危机的方法,原因在于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和作用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宋元明

6、清时的理学家,援佛道入儒,适应了新时代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使儒学不仅获得了新生命,而且发展到了顶峰B儒学的开创和发展,归根到底在于创新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开往圣和诸子,而是强调在继承往圣和诸子的基础上去超越他们C在当代,若要使儒学获得新生命,必须在全盘接受宋明理学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家”哲学理论思维新体系、新观点、新话题和新方法D儒学如要在当代得到发展,必须充分体会和把握时代的现实需求和时代的主流精神,而不能仍是唱唱老调子,否则就会愈唱愈衰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 36 6 题。题。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句诗出自诗

7、经 ,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 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在诗经产生近 3000 年后,这位叫 “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也正是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 ,这种 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 之缘。她 1955 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 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 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

8、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 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了贡献。 1967 年 5 月 23 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屠呦 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 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 不畅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 的障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 屠呦呦终于在 2000

9、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 640 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 公元 340 年间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 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 ,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 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份,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 年,屠呦 呦课题组终于在第 191 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份,明显提高了

10、青蒿 防治疟疾效果,也大幅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 191 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 P.berghei 疟原虫 感染的小鼠和被 P.cynomolgi 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 100%。这一发现是青蒿中有效成 份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青蒿素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3当了首批志愿者,在他们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 况下,这是他们用中草药治疗疟疾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 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 21 位感染了 Plasmodium.v

11、ivax 和 P.falciparum 这 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与使用氯喹的对照组 疟疾病人相比较,使用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份,确定这种有效成份的化学结构。1972 年,屠 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 C15H22O5 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 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抗疟疾效果极好,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 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 ”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

12、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 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 新药的道路。1973 年,屠呦呦合成出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 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 不同的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 至 80 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在人类抗疟之 路上竖立起 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 年 9 月,青蒿素

13、研究成果获得被看作诺贝尔奖“风向标” 、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 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 的魔力。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 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3.3. 对屠呦呦身上体现出来的可贵品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对屠呦呦身上体现出来的可贵品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 2 分)分) A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科学精神 B朴实无华、吃苦耐劳的务实态度 C勤勉尽责、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14、D忠诚于党、忧国忧民的拳拳爱国心 4.4.对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对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4 4 分)分) A屠呦呦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启发,得到青蒿萃取液,提取出青蒿素,这是发现。 B屠呦呦在 21 位感染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好。 C屠呦呦合成出双氢青蒿素,成为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更好的抗疟药物,这是发明创造。 D屠呦呦把临床测试的片剂药物形式改成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开辟了发明抗疟疾新药的道路。 5.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15、恰当的两项是(5 5 分)分)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研制成功投入临床应用时的抗疟效 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 青蒿中的活性成份,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为了尽快确定青蒿素作用于人体是否安全有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表现 出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了当时我国医学研究条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 C15H22O5 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 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 E. 文章以“呦呦鹿

16、鸣,食野之苹”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在结构上使文章首尾圆合,而且 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 6.6. 对屠呦呦的对屠呦呦的“抗疟抗疟”之路给人们的有益启示,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之路给人们的有益启示,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5 分)分) A发现青蒿素,工程浩大,过程漫长。在艰难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以及她的同事无怨无悔,不4计名利,锲而不舍,这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 B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 的。这表明现代科学研究更加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C青蒿素的发现以及应用表明,传统中药水煎熬煮的制备方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只有应用现代 科技合成新的化学物质,才会产生确切的疗效。 D一个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大奖颁给一位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科学家,充分证明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 大的宝库,也提供了一个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的范例。 E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作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大奖,如果落选诺贝尔奖并不意味着屠呦呦 的成就不够突出,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