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65107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米洛斯的维纳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米洛斯的维纳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米洛斯的维纳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米洛斯的维纳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米洛斯的维纳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米洛斯的维纳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米洛斯的维纳斯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切为了孩子,以德治教,育人为 本中关村总部:62199669 亚运村分部:84831994米洛斯的维纳斯课文鉴赏说明一、观点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维纳斯雕像丧失了双臂,这种在外形上的不完整、不确定,能够引起欣赏者们多种多样的想像,残缺的维纳斯雕像也从而具有了某种“神秘”气氛,并在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方面有质的飞跃。二、行文脉络本文的行文脉络相当清楚。一开篇,作者就说出了全文的中心意思:“她(指维纳斯雕像)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雕像本身是无生命、无意识的,失去胳臂只能是外力的作用,而不可能出于它自身的意愿。作者这样讲,收到了醒人耳目的效果,而表达的意思无非是,失去了胳臂的维纳斯雕像

2、要比完整无缺的维纳斯雕像更富有魅力。接着,作者为他的惊人之语作了语焉不详的注脚:“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随后,作者才对他持论的理由进行更详细的阐说。作者的理由是,失去了双臂的维纳斯获得了一种“抽象的艺术效果” , “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作者的意思:断臂的维纳斯对欣赏者的限制更少,暗示更多。如果维纳斯雕像完整无缺,那么欣赏者受它具体的外观的限制,只会看到它这个个体的美,而不会唤起更多的超乎这座雕像之外

3、的审美心理活动;维纳斯失去了能够对雕像外观产生较大影响以及对人们理解雕像内容很有帮助的胳臂,使得人们在欣赏雕像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围绕着雕像的手臂浮想联翩,而每一个新的联想或想像都是一次新的审美活动。出于这样的理由,作者坚决反对那些复原维纳斯断臂的种种尝试。最后,作者进一步指出,维纳斯雕像只能丧失两条胳臂,而不是身体的任何其他部位,因为手是使人和外物发生关系的重要媒介物,借助手,人和外物多姿多彩的关系得以实现。失去了手,人和外物具体的关系没有呈现出来,但这没有否定掉手的本质,没有否定掉种种可能性,这正是人们面对断臂的维纳斯会产生无穷的想像的由来。三、观点评析1关于“残缺美” 。断臂的维纳斯一出

4、土,就得到了世人的普遍的赞誉。19 世纪一些顶尖的艺术家、文学家更是极口赞美它。比如,罗丹说:“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 , “这是神品中之神品!这是中正和平的肉感,经理智熏染过的生之喜悦”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她的轮廓的美胜过活人的美。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人们欣赏的焦点有二:一是形体美,一是由节制的表情与动作体现出来的理性美。对于断臂,则没有特别留意。从维纳斯的断臂中领悟到“残缺美” ,应该是比较靠后的事情。法国作家让艾卡尔在鉴赏力的批评一书中曾说:“说真的,如果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完好无损的形象,她仍然拿着一只表示荣誉的苹果,那么她就不会像现在那样去支配

5、现代精神。而且她的作者的象征手法也不会被广大的观赏者所认识,在我们的眼里,她也不再是美的普遍典型,而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即帕里斯的裁判中的女主角。 ” (编者注:流行说法认为,维纳斯手里拿着的后来成为特洛亚战争导火索的金苹果。 )现在,由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引发出来的“残缺美”的概念,已普遍地为人们接受。因此,本文作者的观点其实算不上标新立异。此外要注意的是, “残缺美”仅只能作为一种类型,它并不就是创造艺术品时必须追求的。比如绘画名作蒙娜丽莎 ,它的画面基本没有什么毁损,但同样向欣赏者们暗示了丰富的内容,在美术史上它的地位和影响丝毫不亚于断臂的维纳斯。2维纳斯雕像失去的只能是双手 一切为了孩子

6、,以德治教,育人为 本中关村总部:62199669 亚运村分部:84831994作者认为,只有失去的是双手,才能唤起大家的丰富的想像,雕像也从而获得无穷的生命;失去其他任何部分,都不可能获得这样的艺术效果。对于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在假设中作出判断。但是,从一些事实来看,作者的话失之于武断。比如,收藏在卢浮宫内的胜利女神雕像,头颅部分失去了,却和维纳斯雕像及蒙娜丽莎并称为卢浮宫的“镇宫三宝” 。对于维纳斯失去了双臂不仅无损其美,甚至更增添了美,有人则这样认为,双臂失去,如同芟除多余的枝叶,使维纳斯整个身体的优美的曲线表现得更清楚,给人的印象更鲜明。解题指导一、本题意在让学生分析、探讨课文的基本观点

7、,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发展辩证思维的能力。所谓“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意思是失去双臂,维纳斯反而显得更加秀丽迷人。同意本文意见的可以接着发挥作者的意思,并举出一些佐证;持反对态度的,可以由多个角度谈自己的意见,比如,维纳斯雕像失去的不是双手,而是眼睛,或者腿,或者头颅,结果会怎样?完整无缺的维纳斯真的会在艺术价值上低于断臂的维纳斯吗?等等。二、本题意在把握本文关键性语句的含义。1这一句的含义是,维纳斯双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像的空间,想像出无数双不同姿态的手臂,而每一种新的姿态都创造出一个新的维纳斯形象,带给人们新的感受。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是美术创作中追求的理想境

8、界,也可以说,带给欣赏者的感受丰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件美术作品的价值,即“美术作品的命运” 。维纳斯雕像失去双臂,应该不是它的创作者所为,所以这里说“同创作者毫无关系” 。2 “特殊”和“普遍”主要是就雕像的欣赏效果而言的。如果手臂完好无损,那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单一的,特殊的,欣赏者在欣赏时难以跳出具体的“这一个” ;手臂残缺,雕像所要表现的内容变得不确定起来,欣赏者能够不受雕像内容的局限,进入更带有个人色彩的审美活动中,雕像具有了更“普遍”的审美意义。“舍弃部分”指的是失去双臂, “获取完整”意义是维纳斯失去双臂后,从整体效果上看,艺术价值反而大大提升。3 “无”中暗示了种种可能性

9、,给人以极广阔的想像空间,所以说是“包孕着不尽梦幻” ;“有” ,肯定了一个,否定了其余,人们的想像空间小,所以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 。4作者认为断臂的维纳斯比“真正的原形”更有艺术魅力,所以他认为自己排斥所谓的“原形” ,不是出于个人的好恶,而是对“两件”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衡量后得出的判断。有关资料一、千古美谈的思考话说“断臂美人” (谌知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审美习惯是各不相同的,审美个体之间的美感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美是相对的,可变的,流动的,千姿百态的。然而,美又有绝对性的一面。在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的人,在特定环境中,由于共同的社会实践,产生一种公认的美,这样或那

10、样地体现着生活中某种真理。美的绝对性是美之所以为美的品质,是确定美的本质的固有属性,是客观的,物质的,具有永恒性、稳定性,因而它是不朽的,具有永不枯竭的美的魅力。美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在不同的美的形态中,其表现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美的形态两者都能充分显示,如大海的波涛,既有惊涛骇浪的恐怖,又有平波展镜的朗丽。它时美时不美,呈现出相对性,然而在相对性中又表现出它那气势壮阔的美的绝对性。有的美的形态相对性很强,绝对性异常弱,如人的装饰美,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人们对它的审美,也往往众说纷纭,并随着时空的改变而改变。有的美的形态绝对性非常明显,相对性比较隐晦,如火红的朝阳,皓洁的明月,雄伟的长城、秀

11、丽的黄山等,古今中外的观赏者都是赞美的。 一切为了孩子,以德治教,育人为 本中关村总部:62199669 亚运村分部:84831994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的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 ,能成为举世公认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共赏,可谓流传千古,家喻户晓,就在于美的绝对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和强大。它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某些共同利益、心理和要求,具有超越于时代的共同美的特点。(一)高洁的精神美“维纳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美神,也是爱神。主管爱情、婚姻和保护家庭。她天生丽质,心地善良,热心助人。但自身却很不幸,没有幸福的爱情和家庭。人们出于同情、感激和美好的愿望,崇拜她,把她

12、视为“美好、善良、正义”的象征。由此,产生过许多以她为题材的艺术品。 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座雕像,虽然借助于神的名义,而实际表现的是一种“社会理想” ,是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说”的产物,即神都具有人的外形和性格,只是神是最完美的人。因此,雕像不像欧洲中世纪和东方古代同类题材的艺术品那样充满宗教的神秘色彩,神都是头顶光环或三头六臂,而是极富有人情味。从而不但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还鼓舞着人的斗志。屠格涅夫说:“米洛斯的维纳斯比 1789 年的原则(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 ”意即: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19 世纪俄国作家乌斯宾斯基在小说中描绘了一个潦倒的教师从

13、维纳斯美丽动人的形象中,唤起生的欲望和力量,改变了对人的看法。认识到人是美的,是有力量的,是能得到幸福的,为了人类的幸福,必须进行不屈的斗争。马克思也对它作过很高的评价:米洛斯的维纳斯展露着希腊人的思想、意志和品格。虽有着时代的局限(未直接表现人与社会的矛盾) ,但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具有很大的美学价值,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雕像半裸的身躯,肌体圆润、丰满、优雅、健康,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了女性的纯洁和健美,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教养与美德。显得落落大方,既庄重典雅,舒畅自由而又节制有度,给人以“雄伟”和“温暖”感。全着装不能充分展露“美神”与“爱神”之美,全裸又有

14、放荡之嫌。 罗丹艺术论中说:“这是古代的神品,给人以被抑制了的热情、理智所调节了的生的愉快。 ”意思是说:透过她妩媚娴雅的形体,表现了内在的人性精灵之美。雕像的头部微微昂起,眼睛凝视前方,专注沉静,面部流露出智慧、矜持的表情,给人以坦荡无邪、自尊而又自信。无故意挑逗献媚,矫揉造作之感,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态,温煦亲切的美,纯正而耐看,使内在美与外在美达到了完整的统一。在它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二)理想的造型美感人的题材内容与高洁的精神,要通过恰当完美的艺术形式来体现。形式美也是艺术作品抓住观赏者的第一要素。人们感受外物刺激和形成主观反映的生理器官,

15、机制是基本相同的。从而人们心理结构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也就会有共同之处。在正常的,不同的审美主体身上,就会体现出某些共同美感。这一点,尤其突出地反映在对形式美的欣赏方面。如和谐、匀称、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由物质实体性所决定,要求雕塑比绘画对现实生活进行更集中更概括的反映,更多地运用寓意、暗示、象征性的手法,在更大程度上追求从个别到一般,以有限见无限的艺术效果。雕像采用无衬景、无道具、无装饰、无大的动态的极其简练的造型手法,让观赏者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集中品味主体的外在美以及通过外在美传达出来的内在美。让人感觉增之一分太多,减之一分太少,精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雕像遵循雕塑创作以

16、整个形体为艺术语言这一特殊规律,利用和强调体积的组合变化,造成体积感,以传达特定的思想感情。在体积变化上形成四个面的转换,重心在一脚,另一只脚是“稍息”状态;两个膝盖一前一后,组成一个面;骨盆转向相反方向,又是一个面;头侧向另一方,是第四个面。动作的转折很小,很微妙,很协调,表现了女性静穆的美,含蓄地透露出温柔典雅的气质。法国美学家笛卡儿认为:美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 。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认为: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比例合度的。雕像以完全立体的造型(圆雕) ,细腻洁白的质地(大理石) ,与真人类似的高度,给人以真实的生命感;她体型修长健美,匀称和谐,符合形体美的尺度“黄金分割律” ,上身与下身之比为 11.618;丰满的胸部,婀娜的腰身,润腴的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