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内容选择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7164869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内容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内容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内容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内容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内容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内容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内容选择(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内容选择,高凌飚 2006年10月9日 Email: ,课程改革与评价专题讲座3,何谓课程结构 影响课程结构设计的要素 课程结构的类型 新课程的结构 选择课程内容应考虑的要素 新课程内容改革的理念和实践 新课程的教材建设,何谓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包括两层意思: 课程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各种成分以什么方式组织在一起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课程结构应具有如下特性: 协调性:影响课程系统的各种要素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有序性:课程各成分的组织遵守一定的逻辑规则,制约这一逻辑规则的包括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的规律,各类知识的基础性、重要性,它们的结构和变化的规律,等等。 相对

2、稳定性:课程体系必须是相对稳定的,不应对外界和内部的影响因素变化有过敏的反应。 可调节性:课程体系应该是可调节的,包括为适应教育对象的差异所进行的调节以及为适应社会环境变化、教育宗旨改变而进行的调节。,影响课程结构 设计的要素,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宗旨 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观 对人类的文化科学积累的认识 对青少年认知与心理发展规律的认识 对课程系统的特性的认识 文化传统和习俗 经济和环境条件,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宗旨,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从社会的需求出发确定教育的价值。 发展本位的价值取向 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确定教育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06.13)

3、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基础教

4、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

5、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1.11.19) 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6、(实验)2003.3.31 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7、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应: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5)

8、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从我国的教育纲领文件和新课程改革的文件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价值取向正在从过分偏重社会为本的取向朝着社会为本取向与以人为本取向相结合的过程之中,对教育在实现人本身的价值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越来越重视。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标志着教育价值取向的另以变化是从单一的目标取向变为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取向。 新课程致力于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理念反映了教育从静止的、封闭式的价值取向走向动态的、开放式的价值取向。,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观,社会需求 政治 经济发展 文化发展 人类生活环境 人的

9、全面发展 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 对美的认识和审美能力 全面而有特长的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人类的文化科学积累的认识,语言和表达、交流的知识与技能 人文学科知识和素养 数学和逻辑的知识和技能 科学知识、技能和素养 生活、生产知识与技能 环境的知识与观念 审美的知识观念和艺术创作技能 健康和生命的知识和技能,对青少年认知与心理发展规律的认识,行为主义 基本假设:人类行为是人对环境的反应 焦点:行为与条件 途径:直接经验 认知主义 基本假设:人总是试图对周围环境进行解释,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决策或解决问题。 焦点:内化过程 途径:实验、观

10、察 人本主义 基本假设:当人能够按自在的方式自由行动的时候,人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焦点:个人的感受和人际相互作用,人的潜能 探究方法:观察,对课程系统的特性的认识,教育哲学视角 教育心理学视角 教育社会学视角 教育文化学视角 系统科学的视角 协调性 有序性 相对稳定性 可调节性,文化传统和习俗,儒家的文化传统和德育至上的观念 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和国家至上的观念 官本位的社会等级制度和“万般解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 农业社会的闭关自守传统和保守自足的观念 以考试取才的传统和绝对平均的大同思想 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和书本为上的观念 重思辩轻实证、重综合轻分析,重经验感觉轻逻辑论证的传统,经济

11、和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决定了课程的 宗旨目标 资源投入 管理方式 社会和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课程的 实施方式 策略方法 评价方式,课程结构的类型,课程的分类,我国传统的课程结构,以学术型知识为 中心的学科课程,以劳动(社会) 实践为内容的 活动课程,课外活动 课程,新课程的结构,新课程的结构模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体验性 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性 课程,新课程的总体设计,义务教育 基础性课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 科学、科学(或生物、物理、化学) 体育、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音乐、美术) 体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普通高中 8

12、领域、15学科、155模块 基础性课程 必修模块 部分选修模块 拓展性课程 部分选修模块 体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结构,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课程形态包括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部分分科课程设有平行的综合课程,由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 从三年级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改变各学科课时比例的刚性规定,增加课程的弹性,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学 习 领 域,学 科,模 块,设置学习领域,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

13、,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 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避免并学科目过多,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保留科目设置,考虑学科知识体系的现实存在,照顾学生的学习习惯; 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共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音乐、美术)等15-17个科目; 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 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用;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多种外语。,

14、设置模块,模块的设置主要考虑到如下原因: 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 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建议;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领域科目模块,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示意,语文 1,语文 5,语文 4,语文

15、 3,语文 2,语 文,必修,选修系列,系列3,系列4,系列2,系列1,数学 4,数学 5,数学 2,数学 3,数学 1,数 学,必修,选修系列,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 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英语 1,英语 2,系列1,英语 3,英语 4,英语 5,英语(日语、俄语框架一致,内容有所区别),必修,选修系列,系列2,历 史,选修模块,历史 1,历史2,历史3,必修模块,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

16、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历史上重大 改革回眸,20世纪的 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 人物评说,探索历史 的奥秘,世界文化 遗产荟萃,地理,地理1,地理2,地理3,必修 模块,选修模块,宇宙中的地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与城市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 理 信 息 技 术 应 用,自然灾害与防治,城乡规划,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环境保护,机械能和能源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运动的描述 相互作用与 运动规律,化学 1,化学 2,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技术,化 学,必修模块,选修模块,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