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书第一[《史记》全注全译word 十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64529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书第一[《史记》全注全译word 十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礼书第一[《史记》全注全译word 十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礼书第一[《史记》全注全译word 十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礼书第一[《史记》全注全译word 十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礼书第一[《史记》全注全译word 十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礼书第一[《史记》全注全译word 十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书第一[《史记》全注全译word 十书](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礼书第一刘洪涛 译注【说明】书是司马迁创行的史体之一。索隐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正义说:“五经六籍,咸谓之书”。其实司马迁史记中的八书之书, 与五经六籍之书完全不同。后者是名词;前者是动词,为书写之书,是记录的 意思。班氏汉书改称为志,志、誌,古代通用,也是记录的意思。本来十 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都是记录,惟因内容和形式有所不 同,故以不同名目区别之:史以帝王为中心,名为本纪;人物为传纪,名列传; 诸侯以世袭,名世家;大事系以年月,列成表格,名之为表;余无所属,便径 以书名之。 书体的由来,多数人承认是司马迁独创,同时又以为,虽曰独创,必有所本。 于是有人以为仿自礼

2、经(如刘知几史通书志篇),有人以为原于 尔雅(如郑樵通志序),或以为昉自吕览、淮南子诸子书 (如章学诚文史通义亳州志掌故例义)等。今人程金造撰史记管窥 另标新说,以为是由尚书扩充而成。理由之一是“左史纪言,右史纪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史家只此二事。太史公撰史事绍发春秋, 八书自当是仿于尚书了。之二是尚书与八书都名为书,内容又有相仿 佛处,如禹贡之于河渠书,尧典之于天官书等。其实都是敷 会。尚书是上古档案,非独纪言;八书之中,如封禅、河渠等篇 亦非纪言 ,可见与纪言、纪事无关。至于说尧典与天官书形似,禹 贡与河渠书形似,更是郢书燕说、鲁鱼亥豕之谈了。史以纪事,事关人 物及其言论、行动者,司

3、马迁分别以本纪、列传、表、世家贯穿之,此外不能 及者,按类分篇,以书名之。若从按类分篇看,与诸子书颇相似,但内容绝不 能侔;若从内容与礼经、尚书、尔雅有相似处看,其轻重,繁简、 体例又绝不相同。因而,只能说史之有书体,创自司马迁,仅此而已。与之形 似者虽多,都不能说是八书的原形。 八书的内容清人赵翼说是“以纪朝章国典”,这是历代定论。仔细推敲,似不 尽然。八书中的礼、乐、律、天官四篇主要内容都不是纪朝章国典。有人说, 前三篇系后人所补,非太史公原著,不足凭据。亦有可疑,以礼书论,皆 知是后人以荀子文补之,两相对照便知,史记多有增删改易处,大多 虽仅一字二字,必中肯棨,若非太史公所为,世间更那有

4、如此手笔?历书 一篇,太史公是太初改历的主持人之一,所载又偏偏缺少太初历法(书中的 历术甲子篇后人以为系褚先生所补),实在令人不解。由此似可认为八书 中的礼、乐、律、天官四篇是学术专论,系司马迁杂取时论而为之。其余四篇 旨在指责汉代,特别是汉武帝时代的政事,如封禅书专论武帝之淫祀; 河渠书讥武帝屡信浅陋之言,工程劳而无功;平准书责武帝无故兴兵 开边,财用不给,于是刻民侵商,致国困民贫。惟武帝太初改历为一代盛事, 历书于太初历法又缺而不书。当时便以史记为谤书,大约主要由于这 些缘故。自汉书改书体为志,专记朝章国典,虽是受史记启发,却不 是司马迁创立书体的本意。八书之一是礼书。专门探讨有关礼的若干

5、理论。礼,就是维系世间万物等级、秩序的规定或制度。司马迁列为八书之首,反映了他对社会等级、秩序重 要性的认识。本篇以“礼由人起”为界,分为二部分,以前为序录,简述礼的 特征、功能和沿革。以下是详说,是删截荀子“礼论”、“议兵”二篇文 字而成。又可分为七个层次:序论二,详说五。前二个自然段为第一层,论 “沿人情而制礼”。“沿人情”的意思包括“顺人情”、“节人欲”二个方面。 第三、四、五自然段为第二层,述礼制沿革。第六、七、八自然段载自“礼论” ,是第三层,内容是第一层的深化,惟把“顺人情”概括为“养”人情,“节 人欲”概括为“礼之辨”。进而指出后者是儒、墨两家理论的分界线,即认为 墨家主张“一之

6、于情性”,儒者则主张人欲按等级加以节制。第四层包括九、 十两个自然段,是“议兵”篇中文字,内容是以实例证明礼的重要性。以下至 篇末均出自“礼论”,其中第十一、十二、十三自然段为第五层,论礼的另一 特征是“贵本亲用”。先述“礼有三本”:天地、先祖和君师。次以实例说明 辨尊卑大小是“贵本”的具体表现。末述“贵本亲用”是礼的最高形式。第十 四自然段为第六层,是以上内容的综述。余为第七层,是太史公评语(也是载 取“礼论”中文字而成),重申了礼的重要性,提出“礼为人道之极”、礼贵 适中的观点。 对此篇出处有三说:一如索隐、正义,认为“是褚先生取荀卿礼论兼 为之”;二如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卷二十三所说,

7、自“礼由人起” (第六自然段)以下为后人妄增,但未必便是褚少孙;三如清郭嵩涛史记 札记卷三所说:第一部分为“太史公草创之文”,不是定本;第二部分取荀 子书以足之,“史公于此,有深意焉”。意思是“礼书”出自太史公,但非完 书。今观史记龟策列传,“正义”说:“史记至元成间十篇有录无书, 而褚少孙补景、武纪、将相年表、礼书、乐书、律书 、三王世家、蒯成侯、日者、龟册列传。日者、龟册 言词最卑陋,非太史公之本意也”。其中说“元成间十篇己有录无书,不知所 本。”至于是否褚先生所补,则大有斟酌余地。其中以有“褚先生曰”字样, 可确认为褚先生补书者只有三王世家、日者、龟册三篇。此外 礼、乐二书系取他书文字而

8、成者,律书各段文字不相连属,这三 篇仅略有补缀痕迹,实难断言是褚先生手笔。盖缘史无足征,则取他书以成之, 是古人著书通例,不独史记为然。像汉书整篇抄录史记,医书 灵、素多有同文,农书更是互相传抄。史记“礼书”皆知录自 荀子“礼论”,但又与大戴礼“礼三本”篇雷同,可见荀子、 大戴礼亦相抄录,实不足由此撼作者。另太史公自序说:“维三代之 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 之变。作礼书第一”。由前述段略大义,礼书虽录自荀子,通篇 内容既不悖太史公初衷,且由略到详,层次分明,自成一严密整体,抄录时已 经过匠心斧斫,故谓系太史公自补亦未尝不可。太史公说:“礼的品格、功

9、能,实在博大众多而又盛美啊!它主宰万物、驱策 群品,岂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我曾到大行礼官那里,研究夏、商、周三代礼制 的演变,才知道,按照人情制定礼,依据人性制定仪,是由来已久的事了。 做人的道理,千条万条,无不贯穿一条基本准则,就是诱导人们,使知仁义, 并以刑罚相约束。所以,德厚之人,地位尊显贵重;俸禄多的享受荣耀恩宠,以此来统一天下人的意识,整齐人心。人的身体乘车马感到舒适,就以金饰车, 又雕镂车衡,镶金错银,加上繁琐的装饰;眼睛爱看五彩美色,就设计了黼黻 文章等花纹,使外表形态更美好;人耳乐闻钟磬等动听的声音,就调谐各种乐 器以激荡人心;人口喜欢吃美味食物,就烹调出嘉肴异馔,或酸或咸,各尽

10、其 美;人情喜爱珍贵善美的物事,就以美玉制成圭璧,又加琢磨,以顺人意。这 样下去,如何得了?于是,又制造了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弦洞越、大羹玄 酒等,防止过分奢侈,挽救衰败。所以,上至君臣等朝廷中的尊卑贵贱秩序, 下到黎民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等级,事事皆有适宜之度,物物文饰皆有 节制。孔子说:“禘祭自灌以后,次序颠倒,我不愿再看了。” 周朝衰落后,礼制废弃,乐制破坏,大小不按等级,以至管仲家中娶三姓妇女 为妻。世上遵法律、守正道的人受侮辱,奢侈逾制的人名显身荣。 上自子夏这样的孔门高弟,犹且说:“出门见到纷纭华丽盛美的事物而欢喜, 回来听到夫子的学说而欢喜,二者常在心中斗争,不能决定取舍”

11、。更何况中 材以下的人,长期处在失于教导的习俗、环境中了?孔子论卫国政治说:“必 先正其名分。”但在卫国终于无法做到。孔子死后,受业门人沉沦星散,有的 到了齐、楚,有的遁入河北、海内。岂不令人痛惜! 至秦统一天下,全部收罗六国礼仪制度,择其善者而用之,虽与先圣先贤的制 度不合,却也尊君抑臣,使朝廷威仪,庄严肃穆,与古代相同。到汉高祖光复 四海,拥有天下,儒者叔孙通增损秦制,制定了汉代制度。主体却是沿袭秦制, 上自天子称号,下至僚佐和宫殿、官名,都很少变更。孝文帝即位后,政府有 关部门建议,要重定礼仪制度,那时孝文帝喜爱道家学说,以为繁琐 的礼节只 能粉饰外表,无益于天下治乱,没有采纳。孝景帝时

12、期,御史大夫晁错明于世 务,深通刑名之学,屡屡建议说:“诸侯是天子的屏藩、辅佐,与臣子相同, 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如今却是诸侯大国专治其境,与朝廷政令不同,诸事又不 向京城禀报,此事断然不可持续下去,流毒后世。”孝景帝采纳他的计策,削 弱诸侯,导致了六国叛乱,首以诛晁错为名,天子不得己,杀晁错以解时局的 危难。此事详载于袁盎列传中。自此以后,为官者但务结交诸侯、安享俸 禄而已,无人敢再复倡此议。 今上(汉武帝)即位后,招纳罗致通儒学的人才,命他们共同制定礼仪制度, 搞了十余年,不能成功。有人说:古时天下太平,万民和乐欢喜,感应上天, 降 下各种祥瑞征兆,才能够采择风俗,制定制度。如今不具备这些条

13、件。皇帝 向御史下诏书道:“历朝受天命而为王,虽然各有其兴盛的原因,却是殊途而 同归,即因民心而起,随民俗确定制度。如今议者都厚古而薄今,百姓还有何 指望?汉朝也是一家帝王,典法制度不能流传,如何对后世子孙解释?治化隆 盛的对后世影响也自博大闳深,治化浅的影响就偏窄狭小,怎可不自勉励!” 于是,以“太初”为元年改定历法,变易服色,封祭泰山,制定宗庙、百官礼 仪,作为不变的制度,流传后世。 礼是由人产生的,人生而有欲望,欲望达不到则不能没有怨愤,愤而不止就要 争斗,争斗就生祸乱。古代帝王厌恶祸乱,才制定礼仪来滋养人的欲望,满足 人的需求,使欲望不致因物不足而受抑制,物也不致因欲望太大而枯竭,物、

14、 欲二者相得而长,这样礼就产生了。所以,礼就是养的意思。稻梁等五 味是养 人之口的;椒、兰、芬芳的芷草,是养人之鼻的;钟、鼓及各种管弦乐器的音 声是养人之耳的;雕刻花纹是养人眼目的;宽敞的房屋以及床箦几席,是养人 身体的。所以说礼就是养的意思。君子欲望既得到滋养而满足,又愿受到“辨”的限制。所谓辨,就是辨别贵贱 使有等级,长少使有差别,贫富轻重都能得到相称的待遇。因此,天子以大路 越席保养身体;身旁放着香草,用来养鼻;前面的车衡经过嵌错装饰,用来养 目;车动时,鸾铃叮,节奏缓和如武、象二舞的乐曲,急骤如韶 、濩舞曲,是用来养耳的;龙旗下,九旒低垂,是用来养信用的。战阵上, 以兕牛皮为席,车上手

15、握处,雕成虎文,用鲛鱼皮蒙马腹,雕龙文饰车轭,是 用来养威的。驾驭大路的马,之所以必须调教顺驯,才能乘坐,是为了养安。 谁能知道,士人出生入死,邀立名节,正是为了养护他们的生命?谁能知道, 轻财好施,挥金如土,是为了养护钱财?谁知谦恭辞让、循循多礼,是为了养 护平安?谁知道知书达礼,温文儒雅,是可以安养性情的? 人若一意苟且求生,如此必死;一意苟且图利,如此必受害;安于懈怠、懒惰 的必危,固执情性的必亡。因此,圣人一概处之以礼义,就能获生避死、近利 远害、居安离危,事事得两全其美了。反之,若一概任情尽性,就会两者齐失。 而儒者的学说使人两全其美,墨家学说使人两皆有失,这是儒墨两家的分别。 礼是

16、治世辨惑的极点,强国固家的根本,威力施行的基本方法,事功名位的总 表现。王公奉行它,可以统一天下,臣服诸侯;不奉行就会捐弃社稷,破家亡 国。所以,坚韧的甲胄、犀利的兵器,不足以获得胜利,高大的城墙、宽深的 沟池,不足以为险固,严酷的号令、繁苛的刑罚,不足以增加威严。按礼办事, 就事事成功,不按礼办事,就诸事皆废。楚人以鲛鱼革,犀牛、兕牛皮为衣甲, 坚韧如同金石;又有宛城制造的大铁矛,钻刺时犀利如锋虿之尾;军队轻利飘 速,士卒像疾风骤雨般迅捷。然而,兵败于垂涉,将军唐昧战死;庄蹻起兵, 楚国分而为四。这能说是由于没有坚甲利兵吗?是统领的方法不对头啊。楚国 以汝水、颖水为险阻,以岷江、汉水为沟池,以邓林与中原相阻隔,以方城山 为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