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61475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沪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沪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沪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沪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八八单单元元教教学学目目标标1、能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单元出现的生字。能辨别行书与楷书,并用钢笔书写。积累词语36 个,学习辨析 “强烈、猛烈、激烈 ”,“发现、发明、发觉 ”等词语。2、懂得排比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知道为了表达的需要,比喻句的喻体与本体的顺序可以变化。3、学习因文而异地选择适合的方法,较为熟练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一定要把握好正确的方向,还要勇于探索、拼搏与创造,也离不开集体的帮助与长辈的指点。课题 36 母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在理解“触景生情”这个成语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 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

2、热爱,对童年的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熟读课文。 .能根据语言环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学写比喻句。过程与方法:讨论、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校,体会作者对母校热爱,对童年的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能根据语言环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学写比喻句。难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写比喻句。教学媒体多媒体课前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能用一两句话说说母校给你的印象吗? 3、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文章,讲的正是作者多年后重返母校的所见 所闻所感。 4、出示课题。3636、母校、母校 5、学生质疑,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正确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3、谈谈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可以从语言,内容等方面来谈,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6、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1)为作者为什么写了长绳比赛以后,再要写他当年参加的拔河比 赛呢?作者要写跳长绳比赛等体育活动的情况? (2)作者为什么写了长绳比赛以后,再要写他当年参加的拔河比赛呢?(3)重返母校后一定要写体育比赛吗?除了作者写的这些还可以写些 什么? 三、重点分析。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 (1)重点研读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 感的? (2)完成表格地点 看到听到的 内心活动3、根据学生交流出示: (1)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 宽阔 的操场。 (2)学生们欢

4、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涌 向宽阔的操场。 师:两句表达的意思一样吗?文中为什么用第一句? 闭起眼睛想当时的场面。 指导诵读 (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解决刚才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问题:问题:为什么要写跳长绳比赛等体育活动的情况。 (跳长绳等体育活动是一般校园内很常见的活动,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较深;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问题:问题:作者为什么写了长绳比赛以后,再要写他当年参加的拔河比 赛呢? (当年的拔河比赛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作者触景生情, 看到了跳长绳的场面后,联想到了当年自己参加的拔河比赛) 1、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填空 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地笑了。当年,

5、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曾努力 过,奋斗过。 2、作者除了在操场上看到这些情景外,还写了什么内容?轻声读一读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 师生共同补充完成表格,并随机指导朗读。 3、师小结:作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所见所闻引发了他的童年回 忆,这真是触景生情哪! 四、感情朗读,引发共鸣。 、挑选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轻声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交流。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 1、师:作者写了体育活动的场面,除此之外,还能写什么? (这一教学环节实际是教师引导学生释疑问题) (除了写母校体育活动外,还可以写母校的老师如何关心自己;自己 与伙伴的亲密无间;自己参加母校举行的某一项

6、活动;“六一”节健 身节、艺术节、募捐) 1、选择自己熟悉的场面写上两、三句话(这一教学环节,如时间来不 及,可口头交流,回家写下来) 2、学生准备 3、交流、评讲(注重写法指导以及语句的通顺、连贯、纠正语病)六、熟读成诵,体会爱母校之情 1、师生共同合作,有感情读课文 2、教师总结 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出了对母校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十分感人。教学效果反馈目标达成:在理解“触景生情”这个成语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结构, 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热爱,对童年的学习生 活的留恋之情。教学环节:学生自渎课文,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然后具体交流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有关

7、语句,体会作者对母校热爱,对童年的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作业:小练笔再见了,母校课题 37 童年的发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重点理解“随心所欲、不知所措、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正经、 情不自禁”等词语。2、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那样”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那样”造句。3、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过程与方法: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熟读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对身边的事物有探索和发现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就是要从小养成善于思考和探索精神。难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以及重点词语。教学媒体多媒体课前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流程一、 导入新课。

8、1、这是前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去思考和探索人的起源这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3737 童年的发现童年的发现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从小养成善于思考和探索精神。二、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二、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以及重点词语。1 朗读课文,要求:(1)从文中画出“随心所欲、不知所措、运转自如、不知所措、绞尽脑汁、一本正经、情不自禁”等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创作目的?(3)全文以作者探索的顺序可分四段,默读课文,分段,分别概括段意。第一段(1)我对每天夜里都做飞翔的梦感到迷惑不解。第二

9、段(2-9)我与小伙伴向老师请教,但还是似懂非懂。第三段(10-11)我发现了“人的起源”的过程。第四段(12-13)在生物课上,我的发现得到了证实。三、重点分析。指名读课文,然后思考:(1)本文是写我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执着和探究精神,童年的我探究了一个什么问题?(2)我是怎样一步步探究的?(3)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样变化的?(4)发现的含义是什么?我发现了什么?(5)听了生物老师的讲课,我为什么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想像一下当时作者的内心活动。(6)我的发现与达尔文的理论有那些异同之处?(7)比较下列句子,体会用上“那样”的作用,学习用“那样”造一个句子。四、拓展。在生活中你有什么

10、新的发现?介绍给同学们听。教学效果反馈目标达成:重点理解“随心所欲、不知所措、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正经、情不自禁”等词语。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教学环节: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说说童年的我探究了一个什么问题?我是怎样一步步探究的?找出重点语句交流,感受作者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执着和探究精神。作业:说说你在生活中的新发现。课题 38 天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主体与喻体,并会用“像似的”造句。2、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质疑问难、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

11、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难点: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教学媒体多媒体课前学生准备读熟课文,预习课后练习。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了解内容。 1、出示填空: 乡下人在屋面开了一个小方洞,装了一块玻璃,叫做。时,在黑 洞似的屋里,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 2、查字典理解词语“慰藉”、“一瞥”、“神奇”、“威力”。 3、想一想,每节各讲什么?可以合并成几部分? 三、合作学习,感悟课文。 为什么

12、“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 1、学生自由读节,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巡视指导。 3、针对学生的疑问,加以归纳。 1、再读课文小节,找找有关语句,多读几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2、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第、小节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1、指导学生理解“地洞、卜落卜落”的意思。 2、在这两节中找找,有没有这样的好句子? 出示句子:“透过闪电一瞥。” 3、指导朗读 4、引读 5、电脑演示风雨交加的情景,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想象到的 画面。 6、小结。 学习第小节 1、演示画面,范读课文。 2、引导学生,

13、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把看到的向大家描述一下。 我透过天窗看见像似的,。 3、小结。 4、指导朗读。 第、小节 1、自由读课文。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理解划线句子。 出示句子: 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会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物。 (1)句中的两个“它”指什么? (2)自由读句,完成练习。 3、小结。 4、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延伸学习 1、介绍茅盾有关作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说一说,写一写: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教学效果反馈目标达成: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主体与喻体,并会用“像似的”造句;学会质疑,提高感悟能力,理解

14、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教学环节:教学时,围绕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展开,学生找出重点语句交流。对文中出现的比喻句和排比句重点朗读,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作业: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完成课后练习。课题 39 人生的开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词若干。能在语言文字中理解“动摇、昧心、蛊惑”等词语。能简要地记录文中的故事,能写出自己的“诚实”格言。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这两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仿照力矩,联系课文把“我的心开始动摇”“但总觉得有些不踏实不对劲”

15、写具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面对蛊惑时的心理变化,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的意思。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的理解。难点: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的理解。教学媒体投影课前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教学流程一、质疑课题,激发兴趣。 1,开关再不过了,按动开关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说说会出现哪 些情况? 2,人生也有开关,按动它,又会出现什么情形呢?揭示课题。

16、在读题后,让学生质疑课题,如“人生的开关会是什么?它有什么作 用?”等,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完成填空。 2、示填空,归纳主要内容。 三、体验材料,理解语言。 1、读课文,找文中中心句。 2、示中心句: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 黑暗两种境界。 3、联系课文理解句子。 教师引读。面对大毛的蛊惑,我的心开始,我没想到,我又担 心。 7,教师引读。听了大毛的蛊惑,我的心开始动摇,但总觉得有些不踏实 不对劲,于是我,娘听了怎么说,我听了娘的话,轻轻按下了 人生的一个开关。 8,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双关)它实际的意思是什么?在文中找 出有关句子。 四、评价材料,运用语言。 1、“光明境界”在文中是指什么? 2、“黑暗的境界”又指什么? 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