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市育才中学语文组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61456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27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都市育才中学语文组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江都市育才中学语文组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江都市育才中学语文组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江都市育才中学语文组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江都市育才中学语文组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都市育才中学语文组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都市育才中学语文组教案(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都市育才中学语文组教案合集系列江都市育才中学语文组教案江都市育才中学语文组教案必修四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 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 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 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 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

2、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 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 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 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3、。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江都市育才中学语文组教案合集系列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

4、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 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注意辨析: 过:是谁之过与? 过错 过: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

5、“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企图推 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教师点拨: 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 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 安: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 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 四、

6、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熟读第三段,继续思考练习题。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江都市育才中学语文组教案合集系列第三课时 一、检查第二段背诵及课后练习三 二、简析第三段 1请同学默读课文,然后提出思考问题,请同学从文中找出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 教师点拨: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 、 “无寡” 、 “无倾”的地步, 、只有采取“均” “安” “和”的治国原则, “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 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从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季氏“谋动干戈于邦内”非常不满,请同学

7、思考,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教师点拨: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只是漂亮的托辞,季氏之“忧”在于惧怕于鲁君抗衡失 利。故孔子言“在萧墙之内也” 。 3再朗读第三段,根据以下思路,试作背诵。 冉有为季氏辩护孔子提出安邦原则冉有季路有背原则孔子指出季氏之忧 三、阅读比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季氏将伐颛臾 提出思考问题:孔子教育弟子的态度有不同,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学小结:可以从孔子对学生的称呼和说话时采用的语气两方面加以比较。孔子历来 主张温、良、恭、俭、让。但冉有、季路违反了他的政治原则,因此孔子激昂、慷慨地批 评了他们,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写出了孔子对学

8、说认真执著、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 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字词句。 2认真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背诵:全文 3完成课后练习二。江都市育才中学语文组教案合集系列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 :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 “直耳, 是也” “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课时安排: 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

9、、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 人之于国也 。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4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 pi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

10、罟()不入 w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 t()之义 答案:(1)y(2)涂 t 通假字,同“途” 莩 (3)tn zh x (4)c g 洿(5)无w 通假字,同“毋” (6) xing(7)颁 bn 通假字,同“斑” (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

11、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 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 江都市育才中学语文组教案合集系列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 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

12、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 十步笑百步” ,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13、,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 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

14、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 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斯天下之民至焉。 ”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 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明确: 对比 涂有饿莩 比喻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15、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江都市育才中学语文组教案合集系列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 (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3.(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 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 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 (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