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158115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鞍山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鞍山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鞍山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鞍山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鞍山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鞍山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鞍山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鞍山市 2009 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购物的概念已今非昔比。几年前必须攒钱才能更新衣服,而今花上很少的钱就可以购 买最时髦的衣服。这就是“快速时尚”一个由大型连锁商场成功引入市场的概念。领 导这种穿衣新方式的连锁商场变成了消费者的天堂,人们可以尽情挑选。一季过后,我们 可以不假思索地把便宜的衣服随手丢弃,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喜爱这个概念。 但是,环境要为这种使用和丢弃的方式付出高昂代

2、价。这种新型“快速时尚”服装是 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此外,加工服装需要大量水、能源和化学品。 从环保的角度看,有些纺织品带来了一场灾难。例如,全世界使用的近 30%的杀虫剂 都要归咎于棉花。此外,棉花的种植和生长需要大量水,这给地球上某些地区造成了真正 的灾难。 剑桥大学的研究指出:“在一个富裕的社会中,人们不仅出于需要购买服装和纺织品, 还出于对时尚的追求,这说明衣服在其自然寿命结束之前就被更换了。 ”在中国和印度等 地,随处可见的便宜衣服已逐渐代替了二手服装,成为主要的穿衣方式。因此人们对“快 速时尚”的需求增加了,对用于制造衣服的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很多人已养 成

3、回收罐头、瓶子和报纸的习惯,却普遍将旧衣服随手扔进垃圾堆。问题在于制造商和消 费者都不理解购买衣服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不过,一段时间以来这种情况一直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设计师意识到全 球变暖,因而钟情于环保时尚。他们的衣服是用有机原料制成的,例如没有使用过杀虫剂 的棉布和从塑料瓶中提取的可回收原料,而这些原料没有使用化学产品,将来也无须漂白 或染色。 魅力并不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背道而驰。穿上使用植物纤维制作的衣服也可以显得 有趣、优雅、酷而性感。引领这场新兴的环保时尚运动的设计师之一是琳达劳德米尔克。 她在环保奢华的服装和配饰中所使用的线是以持续的方式从异域植物中提取的材料制成

4、的, 例如竹子、海藻、大豆和一种类似亚麻的日本植物纤维莎莎和纸,这种纤维具有抗过 敏和抗菌的特性。这还不是全部:在伦敦、巴黎、马德里和米兰,环保服饰开始变得普及。 2005 年,在纽约时装周上提出了“未来时尚”的创意,旨在制造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服装。 虽然环保材料比普通材料的价格更高,但具有环保意识的新一代仍愿意为它们掏腰包。 (选自 2008 年 6 月 18 日参考消息 ) 1.下列对“快速时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须攒钱就能购买最时尚的衣服,而且衣服质地优良,穿着舒适方便。 B深得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喜欢的可以尽情挑选,随手丢弃的购物方式。 C这种消费观念对环境破坏极大,因为它消

5、耗大量水、能源和化学品。 D只需花少量的钱就能满足消费者追求时尚的需要的一种消费方式。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逐渐走向富裕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里,二手服装市场正受到“快速时尚”的冲击。 B有许多钟情于环保时尚的设计师正设法淘汰棉布服饰,因为它越来越远离时尚。 C “莎莎和纸”是目前市场上最流行的一种环保服饰,具有抗过敏和抗菌的特性。 D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崇尚环保服饰,具有“未来时尚”创意的服装销售火暴。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世界各地种植棉花需要大量杀虫剂,因此现在的棉衣都对人体有危害。 B人们普遍追求“快速时尚” ,意味着价格昂贵的

6、名牌服饰将要退出时尚舞台。 C人们逐渐懂得购买衣服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道理后,环保服饰将受到青睐。 D随着科技发展,环保材料更多的从异域将不需要从植物中提取,成本也将比普通材 料低得多。二、古代诗文阅读(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绍兴居浙东下流,凡邻郡属邑之水多会于斯,以入于海,其西江多因潮涌沙涨,水不 能行,而亦往往有害于其间。故昔官于兹、有志利民者,若马氏之筑鉴湖,龟山之筑湘湖, 赵彦倓之筑海塘,皆所以为民计也。虽然,土地变迁,古今异宜,固有昔然而今不然者。 君子举事,视夫利之所在何如尔,又何陈迹之泥哉?当是之时,水散流以入于海,利在于

7、蓄水也,是宜昔人筑塘积堰,而禁民废湖以为田。今则塘堰久废之余,悉成膏腴之壤,四 邑之仰给以生生者,非一日矣,尚欲泥其迹而不知变更,可不可哉?此绍兴府浮梁戴侯琥 水利之兴所以异于前人也欤! 侯以名御史来知郡事,下车之初,问民疾苦,知其所患急于水利之修,乃躬临其地而 遍阅之,以求其利之所在与夫害之所必至,备得其实。乃择日庀徒【注】,于其要害处建石 以为闸以泄江湖之水。其所建置,疏塞启闭咸有法则,断断乎必有利而无害,必可经久而 不坏。诸费一出于官,而民无与焉。 郡之耆旧封给事中张蕴辉为乡人唱,属节推蒋君谊来京师求予文,以永戴侯之功于不 泯。窃惟五行之用,水土为大。土爰稼穑,而所以生者水也,然失所制,

8、则往往或能以为 害,故水必赖土以制之。此古之明王所以必谨沟洫防庸之制,而世之良吏亦必举夫疏通潴 蓄之政,有以也。 夫绍兴古名郡,吏治之载于史册者代有其人,而尤以兴水利为良。今其遗迹或存或堙, 而百世之下蒙其利而仰其德者,恒如一日。戴侯继前人后而兴此役,虽不拘拘于其已往之 陈迹,而其利民之心则固昔人之心也。后之继侯者,人人存侯之心,行侯之政,次第推广 之,则其利之在民者庸有既耶?于是乎书以为记,盖美前政之良,所以启后之继者于无穷 焉。 【注】庀(p)徒:聚集工匠、役夫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又何陈迹之泥哉 泥:拘泥。 B下车之初 下车:官吏初到任

9、所。 C窃惟五行之用 窃:私自,私下。 D则其利之在民者庸有既耶 庸:平庸。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 分) A郡之耆旧封给事中张蕴辉为乡人唱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以永戴侯之功于不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尚欲泥其迹而不知变更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D吏治之载于史册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绍兴地处浙东地区,河湖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但河道堵塞的情况严重, 当地官员大都因此围湖筑塘,造福于民。 B戴侯主持绍兴府政务后,遍察湖泽之区,不拘成法,勇于创新,主要采取了建造

10、水 闸,调节河塘的办法。 C当地有名望的老乡绅封给事中张蕴辉充分肯定戴侯兴修水利的事迹以及水土对耕种 收获的作用,并请求作者著文宣扬。 D戴侯大兴水利,为民谋利的德行广为传颂,作者写下这篇记除了赞扬戴侯之外,还 希望有更多的继任者发扬光大。 7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虽然,土地变迁,古今异宜,固有昔然而今不然者。 (4 分) 译文: (2)诸费一出于官,而民无与焉。 (2 分) 译文: (3)于是乎书以为记,盖美前政之良,所以启后之继者于无穷焉。 (4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泊扬子岸 鲍溶【注】 才入维扬郡,乡

11、关此路遥。 林藏初霁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注】鲍溶,初为隐士,后客居他乡。 8这首诗的颔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巧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 分)9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1) ,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謇朝谇而夕替。 (屈原离骚 )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 (白居易琵琶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2)是日也,天朗气清, 。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

12、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滕王阁序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寡人之于国也 )三、文学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噪 声朱以撒 城市是噪声的故乡。这是我越来越肯定的一种认识。这和我当初进入这个城市的感觉, 已经相反。 记得我当初带着行李从山村到这个省会城市来念大学,一下火车就被声浪网络住了。当 时十分满意,觉得城市应该如此。 闲散下来,便有了更多的时日徜徉山水。正由于这样,噪声渐渐让我不满,虽然说我 在它面前如此无能和软弱可欺。 城市里的噪声和里边行业众多是可以联系的。不同的工厂使用不同的机械,不同的

13、机 械在碰撞、撕扯、挤压、切割、椎柘中发出凌厉强大的声音。如果说噪声是有颜色的,我以为如雨中的闪电,是浅蓝色的,锐利并且冲动,狠狠地扑向耳鼓。我们曾经为噪声感到 自豪,很长时间,震耳欲聋的噪声代表了热气腾腾的劳动精神,代表了繁荣兴旺的社会现 象。相反,如果安静下来,好像呈现出不祥之兆了。那时我根据自己的工人经历进行写作, 总是离不开令人耳聋的机声、雄浑的烟雾、油腻的工作服,为此自豪了好几年。在如水的 流年中,感觉也偷偷地变着,现在我感到匪夷所思。 听觉的改变是精神走向的前兆。 声响的发生本来是无所谓悦耳赏心的,直到有了人的存在,由实用走向审美,才区分 出噪声和和声。越是噪声集中的地方就越是繁乱

14、的、急促的、人为的,它与荒蛮、寂寞已 遥隔久远。我发现,有的人正是冲着这种噪动的音符,从和声区赶来倾听。他们心甘情愿 地把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气力,都投入其中。我就是在一个嘈杂无比的工地上和几位相识 的农家子弟说话的。打桩声、搅拌声、电锯切割场重锤击钢板声,使面对面的语言如隔山 海。心在腾腾跳跃,血在突突翻滚,说不上两句便转身逃离。轮到他们没有什么感觉了, 居然在如此强大的声浪中安之若素。还有什么比生存更为实际?人是很容易适应环境的动 物啊!对于声响,从不习惯到习惯,肯定有一些器官被伤害了,或者被驯服了,从肉体到 精神都变了样。噪声在身后追着我,心头有一种浅浅的疼痛。 对于噪声,我们更多的替肉体担心,因为肉体受到了伤害,让我们寝食不安日渐枯瘦,日 子的节奏在潦潦草草中随便带过,从容不迫成了奢望。在公共的场合上,人们要躲避噪声是 徒劳的,噪声生命力正在增强,运动的状态使它们不分城南城北,涵盖了整个城市。我想起 了古人有过“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佳句,庭院成了单元房,那些梦中的回廊、花径、天井 消失了,幽深的场境一浅显,噪声就长驱直入。 现在我们就爱说古人坐得住。宁静是古文人的恋人,拥之而坐。宁静使人心绪淡远, 举止斯文而有雅气。坐品宁静,可以由此穿透到永久,与那时的人相聚。古文人的息息相 通,从氛围上来解是同一个谜底,他们有那么多的暗合之处,如合符契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