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身边的生物科学1幻灯片

上传人:m****5 文档编号:57157763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7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身边的生物科学1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1身边的生物科学1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1身边的生物科学1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1身边的生物科学1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1身边的生物科学1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身边的生物科学1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身边的生物科学1幻灯片(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身边的生物科学,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癌症正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1.近年来我国癌症的死亡人数2.癌症的危害情况3.癌症是否需要预防?,近年来我国癌症的死亡人数,上世纪70年代,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为70万,90年代为117万,21世纪初则上升为150万。,癌症的危害情况,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 :未来 25年全世界 80多亿人口中 ,将有 3亿人患肿瘤 ,其中 1亿人因癌症而死亡 , 21世纪癌症将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人类肿瘤共有 62种 ,其中男性 55种 ,女性5 8种。 62种肿瘤在我国居民中均有发病 ,目前发病最多的有十大肿瘤

2、 :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大肠癌、白血病、子宫颈癌、鼻咽癌、乳腺癌、膀胱癌。以上十大肿瘤占全部肿瘤死因的88%以上。,癌症是否需要预防?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世界癌症报告预示,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将再增长50,每年发病率达1500万人。同时,该报告也提供了确切证据表明,多达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该报告号召各国政府、卫生官员和普通民众采取紧急行动,来预防13的癌症、治愈另13癌症,为其余13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根据事实分析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1.课本第2页提供的两个事实2.世纪年代全死因抽样调查结果3.政府的举措,世纪年代全死因抽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

3、,我国癌症出现了新的特点:以发展中国家高发癌症为特点的上消化道癌症居高不下,如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同时,以发达国家高发癌症为特点的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却迅速上升。其中肺癌尤其明显,相比上世纪年代,男性肺癌患者上升了,女性上升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高发癌谱并存的局面,增加了我国癌症控制的难度。,政府的举措,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孔灵芝处长说,目前,癌症死亡已位居我国各类死因的第一位,其中种癌症死亡又占我国癌症总死亡的以上。这种癌症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和鼻咽癌,它们都被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年)列为重点防治的对象。,分析得出结论,癌症的病因

4、1.外部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致癌因子2.内部因素:包括免疫功能、内分泌、遗传、精神因素等3.饮食营养失调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分析得出结论,预防癌症的主要措施1.减少烟草消耗:吸烟仍然是重要的致癌因素。在20世纪,世界范围内大约1 亿人死于吸烟相关的疾病。 2.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经常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肿瘤的发生率。 3.开展肿瘤普查:通过筛查,早期发现肿瘤,特别是对于宫颈癌和乳腺癌,可以获得预防和治愈的效果。,传染病同样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卫生部公布 根据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的疫情数据统计,2003年全年,我国按规定报告的27种法定管理传

5、染病共发生2591512例,其中,死亡6474人,发病率1921810万,死亡率04810万;与2002年相比,2003年我国报告发病率上升了545,报告死亡率上升了2382。,2003年我国传染病疫情信息,2003年我国传染病疫情信息,发病数居前10位的: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麻疹、梅毒、伤寒和副伤寒、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死亡数居前10位的:狂犬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新生儿破伤风、艾滋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死率居前10位的:狂犬病、白喉、艾滋病、新生儿破伤风、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性

6、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生物科学于社会: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基因诊断的定义 基因诊断的特点 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基因治疗的定义 目前基因治疗所采用的方法 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基因诊断的定义,基因诊断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方法,直接检测基因结构及其表达水平是否正常,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基因诊断的特点,以基因作为检查材料和探查目标,属于“病因诊断”,针对性强。分子杂交技术选用特定基因序列作为探针,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分子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都具有放大效应,诊断灵敏度很高。适用性强,诊断范围广,检测目标可为内源基因也可为外源基因。,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

7、法,1.核酸分子杂交技术2.聚合酶链反应(PCR) 3.基因测序,PCR的原理,基因治疗的定义,基因治疗是用正常的基因整合入细胞,以校正和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从广义上来讲,将某种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细胞内,使其体内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方法,也谓之基因治疗。,目前基因治疗所采用的方法,1 基因矫正 将致病基因的异常碱基进行纠正,而正常部分予以保留。2基因置换 用正常基因通过体内基因同源重组,原位替换病变细胞内的致病基因,使细胞内的DNA完全恢复正常状态。3基因增补 将目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或其他细胞,不去除异常基因,而是通过目的基因的非定点整合,使其表达产物补偿缺陷基因的功能或使

8、原有的功能得到加强。目前基因治疗多采用此种方式。4基因失活 早期一般是指反义核酸技术。它是将特定的反义核酸,包括反义RNA,反义DNA和核酶导入细胞,在翻译和转录水平阻断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近年来又有反基因策略、肽核酸、基因去除和RNA干扰技术。,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载体,目的基因,科学家对基因治疗发展的推测,一、在21世纪的前10年,将会有少数临床试验方案取得疗效。第一批基因治疗的产品可能上市。 二、在今后20年中,随着基因导入系统、表达调控元件以及新的治疗基因的发现,在恶性肿瘤等疾病中,基因治疗将会成为综合治疗的一员,对防止转移、复发可能会有其重要的地位。 三、随着电脉冲技术的完善和表达调控系统的突破,基因药物,即基因DNA通过肌肉导入而表达并分泌其蛋白产物,将成为基因工程多肽药物的重要竞争者和基因治疗延伸的重要领域。 四、随着发展,不少非分泌性蛋白也将可以组建融合基因,从而通过基因工程表达,形成新的基因工程多肽药物。届时,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的相互竞争局面将会出现。最终的结果,可能以各种基因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孰优孰劣。其后果对现有的企业和投资者将会造成最大动荡,但最后得益者都是临床病人,这毕竟令人欣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