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第二章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7152050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第二章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国际贸易第二章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第二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第二章(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基本内容,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1、国际分工的含义 指世界各国生产货物与服务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一国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产生了国内的社会分工,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当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了国家界限就形成了国际分工,表现为各国的货物和服务等商品的国际交换。 2、国际分工的作用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国际分工的形式和格局决定了该国对外贸易的结构。2)可以产生专业化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对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有明显促进作用。,二、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1、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2、形

2、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加快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 3、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战)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整个世界的国际分工格局发生变化。,4、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发展特点: 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产业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 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加强 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发展 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国际分工的基础发生变化 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多层次: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性分工、跨国公司的兴起,垂直型国际分工它是经济发展水平

3、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水平型国际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它有专业化与规模经济的特点,一般也体现为产业内贸易。 混合型国际分工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包括一国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分工和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三、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1、自然条件 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性因素) 3、人口与生产规模 4、资本国际化 5、生产关系 6、经济贸易政策,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如何呢?,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

4、本低廉依然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的优势所在,也是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基本动因,由此决定了中国在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充当全球加工厂的现实地位。提高国际分工地位的途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主要研究问题,国与国为什么要进行贸易?贸易利益的驱动 国与国之间为什么能够进行贸易? 供给角度(成本):技术、要素禀赋、生产规模 需求角度:收入、偏好贸易格局如何? 贸易产生哪些影响? (商品的价格、生产、消费和社会福利等),第二节 古典贸易理论,一、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二、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四、多个国家或多种产品的贸易模式,一、 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一)早期的

5、分工交换思想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差额论 贸易差额论 (三)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一)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描述:一个奴隶等于四条公牛,一个铜三角鼎等于二十条公牛,这里间接表现出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交换的好处。柏拉图的分工学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Plato,-427347)所处时代特征:城邦国,每个城邦国的经济都相对单一,经济互补性很强。 柏拉图主要观点: 1、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人生来只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可能自足自立。 2、一人做几件事,不如一人专心做一件事,如果一人专门作一种他最感兴趣的事情,他生产出来的必定较好较多。所以一国要有专门从事更行各

6、业的人。,(二)重商主义(Mercantilists) 15-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经济思想。 1、产生背景:15世纪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西欧萌发,封建庄园瓦解,商品经济发展,各国国内的统一市场形成,世界市场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 西欧各国采取措施, 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早期的资本主要是以商品资本的形态出现,重商主义应运而生。,认为金银或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一国拥有货币的多寡代表该国的富裕程度。 对外贸易是获取额外贵金属或货币的主要源泉,因而是增加一国财富的重要途径。 增加国民财富的贸易政策应该是多卖少买乃至不买。在具体贸易政策重心上,不同时代的重商主义者的主张,则是不同的,由此而使重商主义的

7、发展,呈现出了早期与晚期两个阶段。,2、重商主义的核心观点,早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差额论。流行于15-16世纪。其贸易政策主张的鲜明特征是,强调限制进口甚于鼓励出口,禁止金银输出。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也称贸易差额论。盛行于16到17世纪下半叶。重视长期的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逆差,但必须最终保证货币回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通过直接管制汇率和贵金属的交易,来实现国内贵金属存量的增加。 -禁止金银出口 -禁止出口商接受外国非金银货币 -汇率由官方直接控制,实行固定汇率制 -外国商人离境时只能带走商品,不能带走本国货币。英国在爱德华四世统治期间,即146

8、1年到1483年间,就将输出金银定为大罪,与叛国罪相提并论 。欧洲大陆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兰西等国,亦有类似法规或政策。 恩格斯曾经这样来形象地予以描述:“各国彼此对立着,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忌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早期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以国家管制对外贸易政策为主要手段,实现国内贵金属存量的增加。(1)利用关税和法令适当限制制成品和奢侈品进口。(2)限制原料出口,以保证国内加工业的发展。具体措施有:鼓励中转贸易保护本国弱小企业的发展。实行奖励出口政策。,晚期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3、对重商主义理论的评价 促进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局限性 (

9、1)理论基础脆弱,建立在错误的财富观上 (2)重商主义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说明只停留在对国际贸易活动表象的描述上 (3)理论观点错误 仅局限于流通领域,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财富和利润都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对外贸易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认为贸易是“零和游戏” (4)理论体系不完整,(三)重农主义 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 重视农业,轻视商业 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二、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1、亚当斯密及其经济主张 亚当斯密(Adam Smith):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 代表作国

10、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阐明了“看不见的手”的机制。 亚当斯密的基本思想是自由放任,自由贸易 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的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上的。他由个人分工推及社会分工进而到国际分工,论述了国际贸易的前提、条件、利益。,2、绝对优势理论基础每个国家都有其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他认为各国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什么都生产更为有利。,贸易基础技术水平绝对差异

11、 劳动生产率绝对不同 生产成本绝对不同商品绝对价格不同国际贸易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以至商品价格的不同,这就是贸易产生的基础。,3、绝对优势理论模型 (1)基本假设 2X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一种要素投入:劳动(L)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 要素在一国范围内可以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 规模报酬不变 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 不存在运费及其他贸易壁垒,(2)绝对优势的衡量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生产1单位产品需要的要素投入量),例子 表2.1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1),中国和美国的劳动力

12、资源假设都为100人,由于生产技术不同,两国的产出是不同的。,表2.2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Qj/L),表2.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 (aLj),国际分工前,(3)例子,绝对优势的确定?,从劳动生产率衡量,国际分工后,生产模式?,法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小麦, 英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布。,开展国际贸易后,贸易模式?,贸易所得?,1、世界总产出增加 2、二国的消费量都增加,法国出口小麦,进口布 英国出口布,进口小麦,3、理论评价(1)进步性:亚当斯密第一次用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来论证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2)局限性:绝对优势说所提出的交换模式只适用于贸易双方至少各拥有一种居绝对优势的商品。如果一国在所

13、有的商品的生产成本方面相对于另一国都居于劣势,还会不会存在分工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能否获益?(2)亚当斯密的理论无法解释在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的国家之间的贸易。,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1、历史背景 古典经济派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在废除“谷物法”的论战中,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2、基本内容每个国家应该集中力量生产那些比较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并出口,进口那些它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其核心是“两优取重,两劣取轻”原则。,(1)理论前提 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一致 2X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一种要素投入:劳动(L) 两国在

14、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 要素在一国范围内可以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 规模报酬不变 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 不存在运费及其他贸易壁垒,(2)贸易的基础 (相对)技术水平不同 (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 比较成本不同商品相对价格不同国际贸易即使某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是最有效率的,而另一国都是效率最低的,但只要它们在生产不同产品的优势(或劣势)上存在任何差别,它们就能够从相互间的贸易中获益。,(3)比较优势的衡量 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成本机会成本,(4)例子,比较优势的衡量 从相对劳动生产率来看:生产模式与贸易模式:葡萄牙专门生产酒并出口英国专门生产毛呢并出口

15、贸易所得:世界总产出增大两国的消费量都增加,分析,3、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 (1)总体均衡分析:,0 50 70 100,0 28 30 80 100 大米,503025,1007065,P01/2,S1,CIC0,CIC1,中国,美国,C0(S0),小麦,C0(S0),P11,S1,CIC1,CIC0,P11,P01.25,C1,C1,图2.1 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小麦,出口,出口,进口,进口,0 50 70 100 大米,50 30 25,P00.5,CIC0,CIC1,小麦,A,P11,图2.2 “交换所得”和“分工所得”,P11,B,C,CIC0,0.5,大米相对价格PR/PW,0 40 50 70 100 大米产量 0 28 30 80 大米产量,需求曲线0,需求曲线1,两国总需求,1,1.25,大米相对价格PR/PW,图2.3 贸易前后的各国大米市场,供给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