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关注幼儿的心灵家园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7148749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关注幼儿的心灵家园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精品]关注幼儿的心灵家园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精品]关注幼儿的心灵家园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精品]关注幼儿的心灵家园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精品]关注幼儿的心灵家园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关注幼儿的心灵家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关注幼儿的心灵家园(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幼儿的心灵家园,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什么是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肉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它包含了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 传统的健康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生理功能状态良好,没有疾病或病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道德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多种说法:综合之后,我们比较认同的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一,

2、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二,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 第三,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第五,有健全的人格。 第六,道德心态的健康。 第七,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八,智力活动正常。,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心理健康9条标准: 1、对现实具有高效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情感; 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 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 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 6、对平常的事物,如朝旭夕阳,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 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承受欢

3、乐和忧伤。,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基本情绪是愉快的、稳定的,求知欲强,好奇,合群,喜爱和小朋友交往。,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动作发展正常。动作发展与脑的形态及功能的发育密切相关,幼儿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认知发展正常。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幼儿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条件,虽然幼儿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但若某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明显地低于同年龄幼儿,且不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该幼儿的认知能力是低下的,心理也是不健康的。,情绪积极向上。积极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中枢

4、神经系统功能的协调性,亦表明个体的身心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幼儿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和易变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自我调节有所增强,稳定性逐渐提高,并开始学习合理地疏泄消极的情绪。如果某个幼儿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如整天闷闷不乐或一触即发、暴跳如雷,那么该幼儿的心理是不健康的。,人际关系融洽。幼儿之间的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其人际关系往往是失调的,或自己远离同伴,或成为群体中不受欢迎者。心理健康的幼儿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合作,游戏中能够谦让。,性格特征良好。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

5、为方式中。心理健康的幼儿,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主动、合作等性格特征,而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常常具有冷漠、胆怯、自卑、被动、孤僻等性格特征。 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以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诸如吮吸手指、遗尿、口吃、多动等。心理健康的幼儿应没有严重的或复杂的心理卫生问题。,案例一:,刘女士,某外企财务总监,宝宝5岁。在事业上刘女士是个名副其实的女强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然而在婚姻上却事事不顺,半年前与丈夫离婚了。宝宝和妈妈一起生活。突然失去了一半天空的家,陡然变得阴云密布,宝宝整天哭闹要见爸爸,刘女士每当听到这些,就开始数落起孩子来,心里的不如意一下子

6、发泄到了宝宝身上。可怜的宝宝每当这时就抱着自己心爱的玩具熊,躲在墙角啃手指头,像小婴儿饥渴时玩命的吃奶一样。宝宝的姥姥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把他接到姥姥家生活,但啃手指头的毛病依旧改不了。,为此,姥姥带着宝宝来到了医院。当得知宝宝得的是吮指癖时,姥姥本以为没什么大不了,慢慢就好了。医生纠正了姥姥的错误想法,宝宝的吮指癖是由于心理上的压力而导致的,而不是单纯的小孩吃手指头,因此要从心理上去医治。现在由于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很多家长都忽略了宝宝的心理健康,往往给宝宝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转变了宝宝本身所固有的性格,取而代之的是怪异、孤僻的性格。通过医生的分析,刘女士流下了滚烫的泪水,马斯洛把人的需

7、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需要满足与否是心理是否健康的主要原因,孩子有哪些心理需求呢?,一、游戏:孩子永远的爱

8、,游戏: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生命,孩子的至爱。用“乐此不彼,废寝忘食”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之所以游戏,之所以乐此不彼,是大脑细胞的发育需求。 教育必须尊重、顺应孩子的天性,鲁迅语,教育亦在“顺性而动”。,游戏: 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认识社会的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贯穿在一日生活之中 在游戏中孩子的身心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将来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9、体育游戏有助于发展孩子的骨骼、肌肉,规则意识、团结合作的意识以及顽强的意志。 以上这些素质都是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素质。,游戏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游戏的两大功能: 一方面,游戏的功能表现为自我满足 。“游戏就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了满足。他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他所有一切冲突。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 。,另一方面,游戏的功能表现为情绪的宣泄,孩子在现实中压抑的情绪能在游戏中得到排解。因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的世界,幼儿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活动以外的目标和他人的控制,是自由自在的。幼儿在游戏时满怀热情地创造种种属于自己的世界,

10、他们在游戏中从受束缚的现实生活中、从成人强加给他们的限制中逃脱出来,已经从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执行者,他们在游戏中主宰着自己的世界。所以,前苏联教育家阿尔金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对游戏的指导,游戏应该是有目的的,是一种有准备的环境,教育者必须把握好游戏的几点要素,要做到既保证幼儿游戏的自发性,又保证间接的指导;既要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又要保证教育者的直接指导;既要注重过程体验,又要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上。这样,才能使游戏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的功效。,二、关爱:孩子成长的基石,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是一种天性。 无条件的积极关爱 爱同时又应是一种理智的爱,有原则的爱 爱的内涵是十

11、分丰富的,物质上、精神上 爱还表现为理解、宽容、支持 给予孩子的是不是孩子最想得到的,案例一:爸爸、妈妈喜欢男孩,一个4岁的女孩郁郁寡欢,喜怒无常,行为退缩,沉默寡育,没有一般幼儿所具有的生气和活力。一次,她从一堆玩偶中挑出了3个,将其中的3个排成一行,说这3个玩偶中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妈妈”,还有1个是她的“弟弟”,又指着那个没有排在行列中的第4个玩偶说这是她自己。问:“为什么你不同家里的其他人在一起呢?”女孩开始哭了,然后捡起被指作为爸爸、妈妈的玩偶,将它们使劲地往墙上摔,嘴里还说:“因为他们只喜欢男孩,他们不喜欢我,他们不想要我!”,案例二:爱尿裤子的明明,明明在幼儿园经常的尿裤子,

12、但是回到家里从来也不这样,老师感到很奇怪。一次在明明的奶奶来园送孩子的时候,老师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异,父亲不允许妈妈来看孩子。孩子回到家里经常说:“老师像妈妈”当老师问他为什么在幼儿园尿裤子的时候,明明说:“老师给他换裤子的时候抱着他,妈妈以前也是这样的”。孩子用尿裤子来换取在妈妈怀抱里得到的暂时的温暖来满足自己爱的需求。,现代幼儿“皮肤饥饿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而且要有与成人的亲密的接触,尤其是父母的触摸,可以使脑垂体分泌足量的生长激素,。长期得不到这种这种爱抚的孩子,智力衰退,情绪不稳定,不合群、胆怯,容易出现各种异常行为。 父母、老师应经常抚摸、搂抱

13、孩子,使孩子在心理上有安全感与满足感,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如:四川地震后对孩子的心理安抚、心理的疏导。,三、鼓励:孩子进步的阶梯,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他们存在的某些缺点和不足不要操之过急,要抓住孩子的优点和点滴亮点,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赞赏,使孩子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适当降低标准使孩子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针对孩子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标准去要求他,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会使孩子从不难获得的成功体验中获得自

14、信,并争取更大的进步。不要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上,要特别注意不要用“笨蛋”、“你真没治了”等语言。即使发现他们有某些缺点,也要用暗示的方法,以避免对他们产生心理压 适当夸大孩子的进步。这样往往能调动孩子心理中的积极因素,促使孩子期望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自我表现:成长的契机,我们发现幼儿期的孩子喜欢表现自己,“人来疯”就是一个及其典型的例子。这是孩子主动成长的一个必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得到成人的鼓励、肯定,来增强信心。 那成人就要创造机会来满足孩子成长中的这一心理需求,为孩子搭建舞台,多给孩子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五、探究欲望:认识

15、世界,好奇、好趣、好动也是孩子的天性。对什么都感兴趣,都想知道是为什么?好奇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特征,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弄个明白,喜欢拆卸钟表、玩具、收音机、笔,乱按电器开关或遥控器,成人要理解孩子的这一行为,让孩子自由且安全地探索、发现与学习。 正因为是这样,孩子才是可以教育的,要保护孩子的这种探究欲望,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来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特别是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是孩子非常喜欢的,如:认识沉浮、好玩的磁铁等,保护儿童心理健康的20条建议:,1、保持成人与孩子有效不间断的对话,保证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幽默风趣的对话、戏虐) 2、养成良好的生

16、活习惯,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 3、培养独立性、鼓励自信心,分享成功与快乐。 4、允许孩子自由的表露自己的感情、既不要打断也不要加以审查评论,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观察者。 5、不要强迫孩子接受成人的价值观与抱负。,6、鼓励孩子在家中谈论学校的生活,谈论他的友谊。 7、定期讲一些启发性的故事或寓言。 8、把希望孩子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尽可能具体化。 9、安排适合孩子兴趣、脾气和技能的家务,可以适当的有一些奖赏与鼓励。 10、经常性的给予孩子鼓励、支持与赞扬,多从正面给予肯定。,11、经常与孩子共同参与游戏,或共同完成某项工作,成功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12、保证每天有一小段时间让孩子与同伴玩耍、游戏,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快乐的。 13、对不良行为应给与适当的惩罚,并说明原因。 14、要认真对待任何一次撒谎和偷窃,千万不要让孩子因撒谎偷窃获益,否则,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的,一定要消灭在首次。 15、成人的批评所针对的是行为,而不应是小孩本身,要保护孩子的人格不受侵犯。不要让孩子感到难堪或羞耻。,16、不要靠体罚来管教孩子,若你错打了他,要找适当的时候向他道歉。无论何时,只要你做错了,就应该道歉。 17、成人的言行是良好的榜样。 18、在孩子面前,成人教育的步调应一致。 19、对孩子的需求延迟满足。 20、对孩子的成长无需期望太高,不能操之过急,应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