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教案-初稿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148235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动机原理教案-初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发动机原理教案-初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发动机原理教案-初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发动机原理教案-初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发动机原理教案-初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动机原理教案-初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动机原理教案-初稿(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 学院本科课程备课教案2016 2017 学年第 1 学期(理理论论课课程程类类)课 程 名 称 汽车发动机原理 授课专业年级班级 14 级 2 班 学 生 人 数 116 教 师 姓 名 XXX 教 师 职 称 助教 总 学 时40讲授32实验8上机0其它0学 分2.5考核方式考试成绩组成卷面成绩(80%)+平时成绩(20%)课程性质和 目的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选修课。先修课程有大学物 理 、 汽车构造 ,后续课程有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 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 、 汽车再生工程等。 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动机实际工作过程的分析方法及

2、其性能 指标与各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了解影响整机性能的使用因素及提高整机性能的途径;为 汽车发动机的管理、使用、维护和修理提供理论基础。本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专 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的支撑作用,是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基 本要求1、掌握发动机实际循环及指示指标、有效指标、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与分析;理解实 际循环的各项损失及减少损失的基本途径。 2、掌握燃料完全燃烧的热计算;理解燃烧理论的基本知识。 3、了解换气过程的进行;掌握充量系数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与提高充量系数的措施;了解 进气管内的动态效应。 4、掌握汽油机及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方式;掌握汽油机正常燃烧过程的特点与

3、分期及不 正常燃烧现象与形成机理;理解柴油机燃烧过程的特点与分期;了解柴油机不正常喷射发 生的原因和消除措施;理解使用因素对燃烧的影响。 5、掌握发动机特性的定义、基本分析式及研究的意义;掌握负荷特性、速度特性、调速 特性、万有特性曲线的制取方法与分析;理解大气修正方法。 6、了解车用发动机的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性能匹配调优等技术。教材与参考 书(或网络 资 源)王建昕, 汽车发动机原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周保龙, 内燃机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中国汽车报汽车之家易车网审阅人(签字): 年 月 日第 1 讲 引言及工程热力学基础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次序第 1

4、次课授课题目引言及工程热力学基础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知识结构等。 2、了解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3、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示功图。 4、掌握发动机理想循环与真实循环。教学重点1、热力系统、热力过程及热力状态的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3、发动机工质的理想循环与真实循环教学难点1、热力学第 1 定律。 2、P-V 图、T-S 图分析。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设计(1)知识导入 回顾发动机构造基础知识,由发动机活塞往复式的机械运动的现象入手,启发学 生对发动机动力获取、能量的转换及与能量的转换相关燃料的燃烧等及发动机原 理的基本研究问题的认识,引入

5、发动机原理课程的基本内容。 (2)发动机原理课程知识体系讲解 从发动机类型、发动机原理核心问题出发构建本课程的知识结构框架,并讲解各 个篇章的相互关系,提出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考核要求、学习方法等, 促进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安排的认识。 (3)工程热力学基本概念知识讲解 讲解发动机原理相关的工程热力学基础知识,为后续发动机性能指标等做铺垫。 (4)讲解发动机工作循环的基本内容 (5)课堂总结及下次课堂内容的引入 教学资源(1)指定教材:王建昕, 发动机原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 第 1 章 1.1 节,第 2 章 2.4 节,第 3 章 3.1,3.2,3.5 部分; (

6、2)参考:沈维道, 工程热力学(第 4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2,第 1 章,第 2 章内容部分。讨论、思考题、作业:1、思考:内燃机的发展历程及经典发动机大众 1.4TSI 双增压的技术特点 2、作业:课后习题 3-2,3-8,3-12教后小结教师授课后填写第 2 讲 发动机性能指标 (1)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次序第 2 次课授课题目发动机性能指标教学目标1、掌握发动机性能指标体系。 2、掌握发动机指标体系的意义和数学表达式 3、掌握发动机有效指标的数学表达式。教学重点1、发动机性能指标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教学难点1、动力性、经济性、动力性与经济性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讲授

7、法、比较分析法等教学过程设计(1)知识回顾 回顾发动机热力循环内容,提出发动机性能指标等内容 (2)发动机性能指标讲解 发动机性能指标的内涵及其主要因素,将动力性与经济性做比较。 (3)课堂总结及下次课堂内容的引入 总结本次课重点,引入下次课内容要点教学资源(1)指定教材:王建昕, 发动机原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 第 1 章 1.2 节,1.3 节;第 3 章 3.6 节;讨论、思考题、作业:思考: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与整车动力性、经济性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业:课后习题 1-1,1-5教后小结教师授课后填写第 3 讲 发动机性能指标 (2)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次序第 3 次课

8、授课题目发动机性能指标教学目标1、掌握发动机性能指标与发动机工作过程、热力循环的内在联系。 2、发动机能量平衡。 3、掌握提高发动机效率的技术路线。教学重点1、运用 P-V 分析发动机的能量转换过程。 2、发动机性能评价基本方法。教学难点1、发动机能量平衡。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分析法等教学过程设计(1)知识回顾 回顾发动机热力循环内容,发动机性能指标等内容 (2)发动机性能评价 基于发动机工作过程、热力循环等运用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合理评价发动机。 (3)发动机热平衡 基于发动机的热力循环、性能指标,讲解发动机热力循环相关的热平衡,并介绍 提高发动机能量利用效率的先进技术 (4)课堂总结及下次课堂

9、内容的引入 总结本次课重点,引入下次课内容要点教学资源(1)指定教材:王建昕, 发动机原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 第 1 章 1.2 节,1.3 节;第 3 章 3.6 节;讨论、思考题、作业:思考: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与整车动力性、经济性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业:课后习题 3-24,3-27教后小结教师授课后填写第 4 讲 发动机换气过程及进气充量(1)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次序第 4 次课授课题目发动机换气过程及进气充量教学目标1、掌握发动机换气过程。 2、掌握发动机进排气相位角及其影响。教学重点1、换气过程及进排气相位角度。 2、排气相关的影响因素。教学难点1、进排气相位影响

10、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演示法教学过程设计(1)知识回顾 回顾发动机基本构造中进排气系统相关知识,回顾发动机工作循环及 P-V,P- 图 (2)发动机换气过程 借助微视频或动画,讲解发动机的进排气过程,从发动机性能指标及能量利用角 度讲解进排气相位角的主要影响因素 (3)进排气相位的影响因素 (4)课堂总结及下次课堂内容的引入 总结本次课重点,引入下次课内容要点教学资源(1)指定教材:王建昕, 发动机原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 第 4 章;讨论、思考题、作业:思考:进排气门需要早开或晚开,早闭或晚闭的现实意义作业:课后习题 4-1,4-5教后小结教师授课后填写第 5

11、讲 发动机换气过程及进气充量(2)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次序第 5 次课授课题目发动机换气过程及进气充量教学目标1、掌握进气充量的概念。 2、掌握进气充量的影响因素。 3、了解 VVT 及废气涡轮增压的基本原理教学重点1、进气充量的影响因素。 2、发动机增压相关技术。教学难点1、进气充量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演示法教学过程设计(1)知识回顾 回顾发动机基本构造中进排气系统相关知识,回顾发动机工作循环及 P-V,P- 图 (2)发动机进气充量概念及内涵 (3)进气充量影响因素及相关技术 (4)课堂总结及下次课堂内容的引入 总结本次课重点,引入下次课内容要点教学资源(1)指定教材:王

12、建昕, 发动机原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 第 4 章;讨论、思考题、作业:思考:VVT 技术及废气涡轮增压技术的比较 作业:课后习题 4-9,4-16教后小结教师授课后填写第 6 讲 燃烧基础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次序第 6 次课授课题目燃烧基础教学目标1、掌握燃烧现象与分类。 2、掌握可燃混合气体的着火理论。 3、了解火焰传播相关知识。教学重点1、可燃混合气体的着火理论。教学难点2、燃烧现象及其过程分析。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设计(1)知识回顾 回顾发动机点火系统、发动机热力循环内容,提出发动机可燃混合气体燃烧等内 容。 (2)燃烧现象及分类 燃烧的物理及化学过程及研

13、究燃烧的现实意义 (3)可燃混合气体着火理论 借助动画等讲解可燃混合气体的着火过程及理论知识 (4)可燃混合气体着火理论 借助动画等讲解可燃混合气体的着火过程及理论知识 (5)课堂总结及下次课堂内容的引入 总结本次课重点,引入下次课内容要点教学资源(1)指定教材:王建昕, 发动机原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 第 6 章;讨论、思考题、作业:思考:发动机可燃混合气体燃烧对发动机性能指标的影响作业:课后习题 6-2,6-5,6-9教后小结教师授课后填写第 7 讲 柴油机的混合形成及燃烧过程(1) 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次序第 7 次课授课题目柴油机的混合形成及燃烧过程教学目标1、掌握柴

14、油机混合气形成的主要过程。 2、掌握柴油机燃油喷射基本原理。 3、掌握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的方式。 4、掌握柴油机燃烧噪声的机理。 5、了解柴油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教学重点1、柴油机燃油喷射基本原理。 2、柴油机混合其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柴油机混合气体形成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设计(1)知识回顾 回顾发动机热力循环内容及燃烧基础知识 (2)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 基于发动机构造基础讲解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 (3)柴油机可燃混合气体的形成 柴油机可燃混合气体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因素及燃烧产生的噪声 (4)课堂总结及下次课堂内容的引入 总结本次课重点,引入下次课内容要点教学资源(1)指定

15、教材:王建昕, 发动机原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 第 7 章;讨论、思考题、作业:思考:柴油机及汽油机在燃烧方式上的异同作业:课后习题 7-1,7-2,7-12,7-13教后小结教师授课后填写第 8 讲 柴油机的混合形成及燃烧过程(2)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次序第 8 次课授课题目柴油机的混合形成及燃烧过程教学目标1、掌握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的主要过程。 2、掌握柴油机燃油喷射基本原理。 3、掌握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的方式。 4、掌握柴油机燃烧噪声的机理。 5、了解柴油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教学重点1、柴油机燃油喷射基本原理。 2、柴油机混合其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柴油机混合气体形成过

16、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设计(1)知识回顾 回顾发动机热力循环内容及燃烧基础知识 (2)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 基于发动机构造基础讲解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 (3)柴油机可燃混合气体的形成 柴油机可燃混合气体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因素及燃烧产生的噪声 (4)课堂总结及下次课堂内容的引入 总结本次课重点,引入下次课内容要点教学资源(1)指定教材:王建昕, 发动机原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 第 7 章;讨论、思考题、作业:思考:柴油机及汽油机在燃烧方式上的异同作业:课后习题 7-1,7-2,7-12,7-13教后小结教师授课后填写第 9 讲 汽油机的混合形成及燃烧过程(1)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次序第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