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师课件》临床营养学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7142044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养师课件》临床营养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营养师课件》临床营养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营养师课件》临床营养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营养师课件》临床营养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营养师课件》临床营养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营养师课件》临床营养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养师课件》临床营养学(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营养素概论,第一节 蛋白质,一、概述,1、构成蛋白质的化学元素:C、H、O、N、S、P等。 其中N含量稳定约为16%,(系数6.25)。 2、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在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需依靠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成人是8种,儿童是9种。 非必需氨基酸:指体内可以利用一些前身物质来合成,而并非机体不需要。,二、蛋白质的生理功能,1、构成和修复机体组织:占体重16%18% 2、调节机体生理过程: a、 保持体液平衡 b、促进机体各种生理生化反应酶、激素、血红 蛋白、胶元蛋白等。 c、维持血液酸硷平衡 d、保证机体的抵抗力抗体、补体、免疫求蛋白。

2、 3、供给必需氨基酸: 4、供给热能:,三、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一)蛋白质含量 评价基础 (二)蛋白质的消化率 1、表观消化率 2、真实消化率 影响食物蛋白质消化率的因素食物的种类、加工烹 调方法、消化功能、精神情绪、饮食习惯等。 3、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指食物蛋白质吸收后被机体储留的程度。 生物学价值=储留N / 吸收N x100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定义、原则,4、蛋白质的净利用率 指食物蛋白质摄入后被机体利用的程度。 蛋白质净利用律(%)= 生物学价值 x 消化率 5、蛋白质的功效比值 测定生长发育中的幼小动物摄入1克蛋白质所增加的体重克数来表示蛋白质被机体利用的程度。,四、来源及

3、供给量,1、来源 我国谷类为主,约占蛋白质总量50%。 2、供给量 占总热能10%15% 1)蛋白质缺乏: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 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下降、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下降等。 儿童干瘦型 成人浮肿型 2)蛋白质过多:肝、肾损害,第二节 脂类,一、概述,脂类可分为:脂肪、类脂两大类。 (一)脂肪 1、油 在室温下呈液态,由不饱和脂肪酸构成,植物性。 2、脂 在室温下呈固态或半故态,由饱和脂肪酸构成, 动物性。 (二)类脂 包括磷脂、糖脂、固醇类、脂蛋白等。,脂肪酸分类: 1、按碳原子数目分类 短链、中链、长链。 2、按碳链上双键的数量分类 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二、营养学意义,

4、(一)供给机体热能 (二)构成机体组织 1、动脂 分布于皮下、腹腔、肌纤维间,有保护脏器、 组织和关节的作用;皮下脂肪有调节体温作用。 2、定脂 构成细胞、细胞膜、脑髓、神经组织,合成固 醇类激素。 (三)提供必需脂肪酸 定义、种类、生理功能。 关于DHA、EPA。 (四)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五)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增加饱腹感,三、营养价值评价,1、脂肪的消化率 2、必需脂肪酸的含量 3、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四、来源及供给量,膳食脂类的来源:烹调用油、食物本身含有的脂类。 膳食脂肪的供给量受生产情况、气候条件、饮食习惯等影响。 我国推荐的脂肪供给量占总能量20%25%。特殊地区、特殊人群

5、,可适当调高脂肪的摄入量。,第三节 碳水化物,一、概述,碳水化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 分类: 1、单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2、双糖 蔗糖、乳糖、麦芽糖、海藻糖。 3、多糖 1)可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多糖 淀粉、糊精、糖原。 2)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多糖 膳食纤维。,二、糖类的生理功能,(一)供给热能 特点:供能迅速、氧化完全,来源广泛、价廉,是大 脑、 中枢神经系统的唯一能源,食物特殊作用低等。 (二)参与构成机体重要组成物质 糖蛋白、糖脂、粘多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 (三)节约蛋白质和抗生酮作用 (四)保护肝脏和解毒作用,三、膳食纤维,定义:来自于植物性食物中不能被人

6、体消化吸收的物质。,种类: 1、可溶性膳食纤维 果胶、豆胶、藻胶、树胶。 2、不溶性膳食纤维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营养学意义: 1、预防大肠疾病 2、预防某些肿瘤 可降低大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的发生。 3、预防心血管和胆石症 4、预防肥胖 注意:长期摄入高膳食纤维的膳食,会影响无机盐、维生 素的吸收。 推荐供给量:正常人1224克/日,四、糖类的来源与供给量,来源:谷类、薯类、根茎类、豆类、含淀粉多的坚果; 烹调用糖等。 供给量:占总热能比例60%70%。 缺乏: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过剩:肥胖,第四节 能量,一、概述,热能:人体维持心脏跳动、血液循环、呼吸、腺体分泌、物质运转等重要生

7、命活动及从事体力活动消耗的能量为热能。 热能的来源:三大营养素。 热能系数:蛋白质4佧、脂肪9佧、碳水化物4佧。 热能单位: 1、千卡(佧):使1升纯水由15度升到16度时所吸收的 热能。 2、焦耳:用1牛顿的力使1公斤重的物体移动1米所消耗 的能量。营养学常以千焦和兆焦作为单位。,二、人体的热能消耗,(一)人体热能消耗的途径 1、基础代谢消耗热能 基础代谢:是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热能。 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年龄、性别、环境温度、体表面积、体型、内分泌、人种等。 2、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消耗热能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指摄食过程所引起的能量消耗。 脂肪4%5%、蛋白质10%30%、碳水化物5%6

8、%。 3、体力活动消耗热能 占人体总热能消耗的主要部分。 受劳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二)热能平衡 1、热能的总平衡 摄入的热能 =消耗的热能 热能总平衡是合理营养的核心。 2、热能的正平衡 摄入的热能消耗的热能 正常成人长期热能的正平衡是肥胖的基础。 3、热能的负平衡 摄入的热能消耗的热能 长期热能负平衡可导致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三、供给量,能量供给量,我国现行的标准是1844岁男性按5级分类。 女性分为4级。孕妇、乳母在此基础上增加。 儿童按年龄段供给量不同。,第五节 其他营养素,一、无机盐及微量元素,(一)分类 1、常量元素(含量大于人体体重0 .01%) K、Na、Ca、Mg、

9、S、P、Cl。 2、微量元素(含量小于人体体重0.01%) Fe、Cu、Zn、I、Co、Cr、F、Mo、Se维持正常 生理活动不可缺少。 硅、镍、硼、矾、锡人体可能需要的。,(二)生理功能 1、构成人体组织 2、与蛋白质协同,维持组织细胞渗透压 3、维持体内酸硷平衡 4、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应激性,心脏的节律性 5、构成酶的辅基、激素、维生素、蛋白质、核酸的成分,(三)我国人民容易缺乏的无机盐 1、钙 新生儿体内有28克,成年人体内有10001200克。 1)生理功能 2)影响钙吸收的因素,不利于钙吸收的因素:草酸、植酸、磷酸、游离脂肪酸、 膳食纤维。 有利于钙吸收的因素:VD、蛋白质、乳糖(

10、乳酸)等。 3)钙的来源、供给量 成人800毫克/日 孕妇1500毫克/日 乳母2000毫克/日 缺乏症:佝偻病、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2、铁 正常人体内含铁35克,新生儿体内400毫克。 60%70%构成血红蛋白,26%36%以铁蛋白或铁血黄素储存于肝脏,3%构成肌红蛋白,1%构成细胞色素酶。 1)生理功能 2)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铁在食物中的存在形式:血色素型铁非血色素型铁, 2价铁 3价铁,无机铁有机铁。 不利于铁吸收的膳食因素:植酸、草酸、鞣酸、高磷低 钙膳食抑制铁的吸收。 促进铁吸收的因素:胃酸、食物中的柠檬酸、VC、VA、 动物蛋白、半胱氨酸、铜离子、果糖、山梨酸、肉因子。,3)

11、铁的来源、供给量 供给量受很多因素影响生长发育、失血、不同生理等。 食物中铁的吸收率平均10% 我国:成年男子12毫克/日 成年女子18毫克/日 孕妇、乳母28毫克/日 4、铁缺乏 缺铁性贫血:面色苍白、食欲减退、乏力、心悸头晕、耳鸣、烦躁、毛发干燥易脱落、指甲变薄、反甲等。,3、锌 正常人体内含锌1.42.3克。 分布于肌肉、骨骼、皮肤、头发、视网膜、前列腺、 精子等。 1)生理功能 2)影响锌吸收的因素 膳食因素: a、植酸、膳食纤维、亚铁离子、铜、钙、镉抑制锌吸收。 b、蛋白质、组氨酸、半胱氨酸、柠檬酸盐、还原性谷胱 甘肽、VD促进锌吸收。 其他因素:食物缺锌、偏食、酗酒、早产儿、严重肝

12、病、 肾病、脂肪痢、烧伤、糖尿病缺锌。,3、来源、供给量 研究表明:成人每天从膳食中获得12. 5毫克就能保持平衡 来源:牡蛎、动物肝、脑、心、肾、烤麦芽、牛肉等。 缺锌食欲下降,儿童生长发育停滞,性发育及功能受 阻,味觉、嗅觉迟钝,毛发色素变淡,伤口愈合 不良,嗜睡、皮疹及肝脾肿大。 孕期缺锌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第六节 维生素,一、概述,(一)概念 定义、分类、命名 (二)引起缺乏的原因 1、摄入量不足,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 热量不足;某些食品中本身含量低;烹调不当被破坏; 加工精细,损失量大。 2、吸收障碍 长期慢性腹泻;肝胆系统疾病;慢性萎缩胃炎。 3、需要量增加 特殊生理人群;

13、疾病状态下的人群。,4、药物拮抗,二、我国人民容易缺乏的维生素,(一)我国人民普遍缺乏的维生素 VA、VB2、 (二)地区性缺乏的维生素 VB1、VPP、 (三)季节性缺乏的维生素 VC VA: 1、VA与B-胡萝卜素的区别 来源、生理活性。 2、生理功能及缺乏症 摄入过多可出现中毒症:厌食、感觉过敏、易激动、长骨变粗及关节疼痛、毛发脱落、肝脏肿大、皮肤瘙痒等。 3、食物来源 动物肝脏、蛋类、奶类、黄绿色蔬菜,水果。,4、供给量 成人800微克/日 VB1(硫胺素) 1、理化性质 白色结晶、溶于水,酸性条件下稳定,较耐热,硷性条 件下对热极不稳定。 2、生理功能及缺乏症 构成脱羧酶的辅酶 促进

14、乙酰胆碱合成、抑制乙酰胆碱水解 缺乏脚气病 3、来源 谷类、豆类、干果、动物内脏、瘦肉等。 4、供给量 1.21.5毫克/日,VB2(核黄素) 1、理化性质 黄色粉末状结晶、溶于水;酸性、中性条件下对热稳定; 硷性条件下易破坏。 食物中的VB2多为磷酸及蛋白质的复合物,烹调中损失少 2、生理功能及缺乏症 构成脱氢酶的辅酶 与视网膜感光有关 缺乏口角炎、唇炎、舌炎、睑缘炎、阴囊皮炎等。 以上症状并非同时出现,也无特异性。 3、来源 动物内脏、蛋类、奶类;绿叶菜、豆类等。 4、供给量 1.21.5毫克/日,VPP(尼克酸或烟酸) 1、理化性质 在体内以尼克酰胺的形式存在;溶于水、性质稳定。 2、生

15、理功能及缺乏症 构成辅酶1、辅酶2: 递氢体、受氢体 维持皮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缺乏症赖皮症 3、来源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重要膳食来源有全谷、豆类、 肉类、花生、酵母、特别是肝脏。 人体合成: 4、供给量 1215毫克/日,VC(抗坏血酸) 1、理化性质 溶于水、味酸、性质不稳定、易氧化,硷性条件下易破坏; 氧化酶、铜离子、铁离子更易使其氧化。 2、生理功能及缺乏症 构成体内氧化还原系统,参与氧化还原过程。 促进组织胶原形成,合成细胞间质。 促进胆固醇代谢 促进铁吸收 解毒作用 缺乏症坏血病 3、来源 、供给量 新鲜的蔬菜、水果。 成人60毫克/日,第七节 平衡膳食,一、平

16、衡膳食的概念 二、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一)供给的营养素和热能必须满足用膳者的需求。 (二)食物必须符合卫生要求,对人体无毒无害。 (三)食物多样化,保持各种营养素平衡。 (四)合理的加工烹调,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提高消化率。 (五)合理的进餐制度。 一日进餐的次数、每餐进食的数量、进餐环境。,三、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一)粮谷类 粗粮、杂粮的概念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蛋白质的主要来源、B族维生素等。 (二)豆类 (大豆、杂豆) 供给蛋白质(提高数量、改善质量)、脂类、B族维生素 无机盐。 (三)蔬菜和水果 蔬菜生存型 水果享受型 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等。 (四)动物性食品 四条腿、两条腿、一条腿。(红、白肉) (五)纯热能食品 油脂、食糖、酒类等。,四、我国居民的营养现状,我国过去的膳食类型属于贫困型和半温饱型。目前就全国范围,已达到温饱水平。 根据全国营养调查结果和卫生部门有关疾病状况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居民中既有因食物品种单调或短缺、挑选不当或食用方法不当而引起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也有由于膳食成分搭配不合理引起的营养失调性疾病。 总之,我国目前的营养状况是“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不良依然存在,“富裕病”呈上升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