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的运用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141471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汉语言文学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汉语言文学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汉语言文学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的运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各类综合大专业院所开设的一门课学科,其性质不仅理论性强,运用 性也比较强。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其运用性,不仅侧重对理论知 识的客观实践,也侧重具体生活的实际应用,是多层次,多方向性的。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运用性;美学指导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从其专业名中即可得到相关的理解。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 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 “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在此结合汉语言文 学相关专业课,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性质:1、语言性。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 类的专业

2、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 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 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 语言性比较强的。2、文学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 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 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 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 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

3、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 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 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 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3、文学教育性。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 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 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 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 两门则

4、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 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 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1、美学指导。汉语言文学的首要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而不是相关文学的运用性。美 学是理解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 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 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文 学存在的

5、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2、文学理解。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

6、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3、写作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4、语言规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

7、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 f 和 h 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

8、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1 胡经之.文艺美学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6 月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J.高等教育.2007 年 6 月3 段轩如.写作学教程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 9 月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 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 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

9、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 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 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 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 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 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 改造着自身,造成新

10、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 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 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 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 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杜威强调“知行统一”和“行”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 作为做的产物,否则

11、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学”,使我 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取向。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 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 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 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往往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它是一种 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 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它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 是

12、需要亲身参与体验。这一新的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促使我们重新评 价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实践,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 理解其真谛。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 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 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 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 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

13、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中 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 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并使各类型课 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 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 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 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但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 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除 基础课外,专业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

14、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 于各自定位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的设置: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 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 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宽口径,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专业 了,学生什么课都选,没有一点专业归宿,恐怕也有问题。弄不好就是万金油,就更是浮躁了。 口径过宽,基础就不可能厚。 ”温儒敏的这段话当然也值得我们深思。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 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从现

15、职教 师情况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 经历,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 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 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其次,应采取教师 轮训的方式,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行业或岗位进行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 习基地或一些对口用人单位进行“锻炼”或“兼职”,弥补应用性能力差、与社会隔膜的缺陷。 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跟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 和实践案例,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是固定资产投入最小、成本最低的轻骑兵,只要有一批教师,能招进来一批学生即可办此专业。现在适应应用性要求,在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建立 固定、便捷、完善的技能实训室,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模拟训练显得非常 必要。学科也好,专业也好,其生命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是社会发展 的需要,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这些改革的尝试仍在继续,但是尝试中经验和教训 的总结可以使改革少走弯路,而理论的指导尤为必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