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新课标 第一编 专题二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7135212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 新课标 第一编 专题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历史 新课标 第一编 专题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历史 新课标 第一编 专题二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历史 新课标 第一编 专题二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历史 新课标 第一编 专题二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 新课标 第一编 专题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 新课标 第一编 专题二(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备考导航,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知识体系总览,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原始社会和商周时期刀耕火种,集体劳作。 (2)春秋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灌溉农业得到发展。 2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封建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地主通过土地兼并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

2、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主干知识整合,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拓展延伸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 (2)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3)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受农业发展的制约。 (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相应变化。 (5)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直至出现工场手工业。,三、中国古代的商业 1商业的发展,拓展延伸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2)起源早,与农业、手工业紧密相连。 (3)发展不平衡,具有阶段性特征。 (4)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始终未成为经济的主导。 (5)对外贸

3、易是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6)货币在商业流通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2城市发展演变,拓展延伸 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上,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四、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和发展 (1)时间:明朝中叶以后。 (2)地点:江南地区。 (3)部门:苏州的丝织业、景德镇的制瓷业等。 2缓慢发展的原因

4、(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使资本主义萌芽缺少劳动力和市场。 (2)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严重阻碍了发展。 五、“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重农抑商 (1)目的 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 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 (2)表现 秦国商鞅奖励耕战,首先提出重农抑商。 汉代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明清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限制民间外贸。,(3)影响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 2“海禁”政策 (1)原因 封建经济的封闭性和封建统治者的自我满足、盲目排外。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

5、的反抗斗争。 (2)表现:清代只留广州一处与外国贸易。 (3)影响 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了中外交流。 不利于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对小农经济的认识,1概念:小农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特点: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它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6、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 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1)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2)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3)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核心要点突破,(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面两图,其中图,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解析】 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

7、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A、B、C三项。 【答案】 D,“重农抑商”政策与明清“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8、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 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答案为C项。 【答案】 C,1“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在东汉时期逐渐推广到全国,分析下列提供的几种情形,其中直接有利于推动当时“铁犁牛耕”耕作方式普及的因素有( ) 东汉时,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被一牛挽犁的耕作方式取代 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

9、的不断发展 西汉用煤炭作燃料冶铁和东汉时期冶铁鼓风工具得以改进 盐铁官营制度的推行,使官营冶铁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A B C D 解析:直接有利于“铁犁牛耕”推广的条件:一是需要牛,一是需要铁。由“二牛抬杠”式的耦犁到“一牛挽犁”无疑等于提供了更多数量的牛;两汉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无疑提供了更多的铁。而官营的冶铁手工业产品并不是用于民间。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的发展与牛耕的普及也并无直接关系。 答案:D,随堂知能快训,2有一部小说描写了这样一段情节:“主人公从21世纪回到了西汉,一位农夫正用耦犁在田里劳作,不远处有一院落,篱笆墙内,一妇人正专心纺织棉纱,好一幅安静恬然的世外桃园生活场景”由此可知(

10、 ) 该故事情节反映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我国西汉棉纺织技术发达 该小说属于现代主义文学 该小说作者缺乏历史常识 A B C 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结合史实棉纺织技术发达是在元朝,故排除,所以应该选择C。 答案:C,3下图中的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它反映出当时( ),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珍视 中国古代制瓷业发达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自唐代开始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A B C D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图画的题目:群神宴,由此可知正确;而据所学知识和图片的其他信息,可知正确。在时间上不符。 答案:A,4有唐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这则材料反映

11、( ) 唐初经济发展状况 唐代某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高 唐政府征收茶税 唐代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 A B C D 解析:根据诗“水门向晚茶商闹”,一个“闹”字写尽了茶市的喧嚣与繁华。茶市的交易是通宵达旦,专供茶商们谈生意和饮酒作乐的酒楼亦是昼夜营业,所以符合的材料是和,应该选择B。 答案:B,5明清时期,运河沿岸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明清时期北上的漕船为运河两岸带来了大量原料,丰富的原料促成了加工业的繁荣。烧造业、酿造业、皮革加工

12、业、丝织业等也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中兴盛发展,并随着运河地位的下降而趋于萧条。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文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晚明以后,金龙四大王崇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开。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崇朴”、“循规蹈矩”向“靡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 (2)据材料二,运河的开通对当地产生了哪些影响?,材料三 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世情小说”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

13、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吴月娘出了三钱银子请大家吃螃蟹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3)有学者依据上述材料,认为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他的观点。你认为应该如何利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概括“漕运”“繁荣”“手工业”“萧条”等。第(2)问应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分析。第(3)问结合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的时间分析,后一小问要从文学反映社会现实方面概括。 答案:(1)漕运畅通;手工业部门众多;商业繁荣;受运河兴衰影响大。 (2)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使民间信仰多元化;改变了社会习俗和生活观念。 (3)评价观点不正确。明中叶以后,白银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要注意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文学作品有虚构成分,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高效素能测评,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