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57133130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考纲要求,(1)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2)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3)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史实。 (4)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1)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被周恩来命名为“第二炮兵”。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是人民解放军中担负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中国对核武器的态度:在任何情况下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

2、武器。,(2)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两国会谈时首次提出。 2、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二、万隆会议:是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国际性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 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 3、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3)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

3、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史实。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1945年10月25日联合国建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政府参与联合国各项事务。 2、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将的“代表”驱除出联合国的一切机构。 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此中国外交史翻开了新一页。,中美建交(关键步骤) 1、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采用“敌视”。 国际形势发展美国调整对华政策,要改善中美关系。 中国积极响应谋求中美、改善中美关系。 2、过程:“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之间友

4、好往来的闸门(“小球转动了大球”)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3、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1972年,上海公报的发表,表明中美两国在经理了20多年的对抗之后,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的轨道。在台湾问题“断交,撤军、废约”。 1978年12月,中美两国政府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发表联合公报,被成为“八一七”公报。 三个联合公报奠定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中美关系间障碍:台湾问题。,(4)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5、。 一、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最高级别的会议。 2、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中国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年会。(APEC)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乌滋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宣言,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三、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 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2、世界局势的总特点:“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特点。 3、面对当前世界形势中国的对

6、策: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事务,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共同繁荣作出贡献。,(2011湖南湘潭)102011年4月汉和防务评论报道,在大连造船厂改建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将在今年加入中国海军,中国人的航母梦有望实现,中国海军力量将大大加强,人民解放军海军创建于( ) A1927年 B1949年 C1950年 D1966年 (2011宁夏)4新中国诞生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发展壮大,其标志是( ) A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 B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

7、空军 C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D发射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B,B,(2011山东滨州)1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1月7日在开罗访问了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并发表题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重要演讲,强调不同文明要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它所体现出中国外交方针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一国两制(2011宁夏)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下列内容中,与之相背离的是( ) 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政策,两国关系紧张 中日、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中国与俄罗斯等五国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A B C

8、D,A,B,(2011安徽)4. 下图是1949200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新中国出现第二次建交高峰的直接原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美关系的改善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苏联解体 (2011湖北荆州)51971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中国人来了(中文翻译)”。这里的“中国人来了”是指(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毛泽东首次率团访问苏联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A,B,(2011青海西宁)19下列三幅图片记录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会晤。你对这些图片反映的信息,最为恰当的理解是( )A中美友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两国人民

9、的共同利益 B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畏惧美国而与之交往 C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美国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D中美友好源远流长,近现代史上从没有过摩擦和对抗,A,(2011山东青岛)221971 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结合右图判断,这一“转折点”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 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取得外交胜利 B中国代表团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2011湖南娄底)13. 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乔冠华开怀大笑 A

10、.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B. 国防现代化的起步 C. 统一大业的完成 D. 两岸交流的密切,A,(2011山东泰安)301955年,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万隆会议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2011内蒙古呼和浩特)10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说:“如果这些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声明中提到的原则,应该适用于( ) 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达国家 弱小落后国家 资本主义强国 A B

11、 C D,C,D,(2011江苏宿迁)27右图是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场景,从那一时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里“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指( ) A中美开始了长期对立 B标志两极格局解体 C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形成 D中美关系开展走向正常化 (2011山东菏泽)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迅速,GDP对世界的贡献从1%提高到9%,国际影响力日增。下列成就不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是( ) A重返联合国 B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C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D,A,(2011四川南充)16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事业取得重大成

12、就,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有(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 B C D (2011浙江杭州)23小张以“中国外交”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他发现2012年是我国某一重大外交事件发生40周年,这一外交事件是指(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C中美签署上海联合公报 D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C,C,课堂检测 CDDBA CBAAC 11、万隆会议;求同存异;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2、亚太经合组织;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1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AACC BCACC 50; 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日、中美建交; 90; WT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