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闽南文化——走进古厝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7131500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承闽南文化——走进古厝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传承闽南文化——走进古厝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传承闽南文化——走进古厝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传承闽南文化——走进古厝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传承闽南文化——走进古厝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承闽南文化——走进古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承闽南文化——走进古厝(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承闽南文化走进古厝高一(7)班组长:王清霞 成员:黄燕 朱丽燕 刘雅君 康雅玲 李小伟 郭慧明 指导老师:黄共川,研究目的(指导思想)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厝,让人们意识到古厝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人们自觉起来保护古厝。 摘要现在人的眼中,房子就是居住的意思。但,闽南古厝并不能这样简单定义。她,从居所到家的延续,建筑到精神的升华。闽南一带先人用文化内涵和生活精神实质建起来的大厝,这样的建筑超出了居所的概念。在闽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

2、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这里并不是要让我们用批判的眼光看现代的居所,而是要唤起大家对自己的反思。,闽南古厝的命名闽南古厝的样式闽南古厝的建筑材料

3、闽南古厝的分布闽南古厝的几个代表(以下只列几项)闽南古厝与闽南人民的渊源闽南古厝中的红砖文化闽南古厝的现状对闽南古厝的展望与保护建议总结与体会指导老师意见,闽南古厝的命名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闽南古厝的命名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

4、尾脊。,二闽南古厝的样式 1.闽南古厝的内部布局 2.闽南古厝的开间 3.闽南古厝的榉头 4.闽南古厝的埕 5.闽南古厝的天井及护厝 6.闽南古厝的外墙 7.闽南古厝的雕刻 8.闽南古厝的排水系统 9.闽南古厝的屋脊,1.闽南古厝的内部布局: “光厅暗屋”为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中间厅堂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有贵客要事,也可延入后轩密谈。有事时,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大房房门悬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

5、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随身用物、箱笼的储藏间。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闽南古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五开间即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古厝就是“一明两暗”布局基础上,由数个单体建筑及外部空间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 2.闽南古厝的开间: 根据开间大小,民间普遍称呼这种合院建筑为三间张和五间张,其按进深大小可分为“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五进”五种。其中二进的大厝为小三开间或小五开间,三进或三进以上的称大三间张或大五间张。而“一进”民间俗称“一落”,如“三进”为“三落”。在建筑单体名称上,以三落为例,通常第一进称“下落”(前落),第二进称“顶落”(上落),第三进称“后

6、落”。,3.闽南古厝的榉头: 正屋前面两侧有二厢房,俗称“榉头”。“榉头”朝天井一面常敞开,使大房既能通风,又避免阳光逼射,有遮阴纳凉作用,也是客人、随从休憩之所。前落与后落以两“榉头”相连,两落往来甚为方便。 4.闽南古厝的埕: 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设的户外广场称“埕”。埕中或仅排列小盆花,留出较大场地,作为来客停放车辆、轿马的地方;或布置为庭园,栽花植树,假山小池。 5.闽南古厝的天井及护厝: 每落厅前都有“深井”(天井),保证厅堂轩敞明亮、通风采光。厢房之外,两侧或一侧增建的纵向长屋为“护厝”。如属单护厝,另一侧也常留有通巷,既作为前后各落出入的另一通道,使各落自成单元,又可使正屋免受邻

7、居活动的影响。护厝又可增加一些辅助用房,或作厨房、杂物工具放置场所,或作客舍,或为僮仆居室,或作书斋别筑。,6.闽南古厝的外墙: 闽南古厝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

8、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荫之中极为突出。我们认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第三,闽南古厝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古厝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

9、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幅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第四,花样墙面的应用极大的丰富单调的墙面。如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适合,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在这个表现区域中,曾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一些象征物品。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同类色穿插其间。在整体型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餮的纹样,但我个人认为上面中心图像应为辟邪形象演变

10、而来,这符合民俗习惯。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动流转把所有图形统一起来,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视的。,谈到墙面,我们不得不谈到它的一些细部特色,而这些细部特色也是服从于整体,但丰富的细节,并没有从视觉整体上影响我们的视线。闽南古厝外墙封墙砖除上规格砖,也有模制砖,这些模制砖砖都有翻制的图案,在整堵墙上它利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排列,用现代构成语言来说是一种四方连续纹样的应用,就单个砖来说是单独适合纹样,同时在墙上四周加一框线,这框线本身就是连续纹样,俗称花边,花边有时

11、采用另外一种材料,如瓷砖等,以“提”亮整个墙面。在墙窗之下还有一条青石装饰腰线,这也是工匠们做文章的地方。细节之美并不只存在墙中间,例如在壁柱上,也用红砖花砌柱身,也一些图形纹饰。 闽南民居砖石墙很注意各种不同类型因素的综合应用,就单个砖(清水砖)而言,它烧制时的黑色条线,可工匠们把它们作几何式排列,就产生另外一种效果,从视觉所见的屋檐上的蓝白花纹,窗洞的窗柱雕花,边线角隅图案的运用,都有其特的特到之处,比如边线的运用,除泥塑外,经济稍好的,就利用青石影雕,内容是梅兰竹菊等,也有文字的运用。 闽南古厝封墙处理手法,是很有闽南传统特色,它讲究虚实平衡,讲究位置经营,却很有现代构成的意味,如在规则

12、中体现不规则,不规则中又隐含逻辑条理,通过一些重复来体现节奏韵律。构成上有对称式、有窗景式,一些装饰条线通过卷浪式、回转,使人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感受以此来突破石砖的硬度和冷峻,用人物形象故事来冲淡墙面单调的平面,使僵硬的外砖石墙,升华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筑艺术品。,7.闽南古厝的雕刻: 闽南古厝的雕刻种类繁多。按雕刻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砖雕和泥灰雕;按造型分,有浮雕、阴雕、线雕和透雕;按雕刻内容分,有山水雕、人物雕、花鸟雕、楼阁雕。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

13、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8.闽南古厝的排水系统: 在古厝的四周和内部,通常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古厝内的中央有一个较大的排水池,而古厝的埕的排水系统更加完备。在古厝的四周,一般都有较深的排水沟。一旦下大雨,内外共同协作,便不会出现水涝的问题。而且这种功能又使古厝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冬暖夏凉的功能,堪称中国古民居的奇迹。而且古厝的屋顶和房瓦也都符合排水的需要。,9.闽南古厝的屋脊: 闽南古厝的屋顶正脊或者为马鞍脊,或者为燕尾脊,都是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优美曲线。燕尾脊更正式,两端

14、探出高昂翘起,尖细,有轻灵飞动之势。如果是五开间房屋,屋顶再多出两条燕尾,仿佛一大一小两双翅膀在飞翔。在中国各地,民居很少使用燕尾檐。为了防御台风,房屋通常建得低矮沉着,但檐角高翘,带来一种向上飞起的动感。从色彩看,底部是白石壁脚,上面是红砖红瓦,红白对比,明艳动人。细部装饰精雕细刻,万紫千红,绚烂至极。,三.闽南古厝的建筑材料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古厝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

15、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砖作为建筑用材由来已久,开始时它大多是出现在墓室中,这种说法之依据是,在汉代,砖雕、砖画已有相当的水平,可它多数作为王公贵族墓室的装饰深埋于地下。虽然“明代制砖的质量和加工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砖雕艺术已很娴熟”。 在民用建材普遍推广砖材这种趋势下,砖作为建筑材料开始广泛应用,于是,从地下走到地上,从贵族到平民,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审美观念和样式的变革。另外由于闽南作为石材产地,花岗石在建筑上也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材料,最终这两种材料在历史长河中终于走到一起,加上广大工匠们独具慧眼的创造精神,促使闽南民居在墙面形式方面有别于其他地区民居的墙面。中国各地的民

16、居建筑,用的都是青砖青瓦,只有闽南民居使用红砖红瓦,他们称为“红料”。这很奇怪。一般认为,青砖青瓦的质量更好。闽南的红瓦分两种,板瓦和筒瓦。 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的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