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管理体制 教学课件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57128192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算管理体制 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预算管理体制 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预算管理体制 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预算管理体制 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预算管理体制 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算管理体制 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算管理体制 教学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预算管理体制,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一、 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 二、 财政管理体制的构成 三、 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和原则,一、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财政管理体制是规定国家管理财政的组织体系、管理权限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在财政管理权限和财政资金划分上的责权利关系)。通常具有法律性和规范性。,体制的 级次和主体,管理的 内容和范围,构 成,预算管理体制,地 方,中 央,纵向,横向,二、财政管理体制的构成,三、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和原则,(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资金分配上的 关系。,集权与分权,?,1

2、、概念:所谓集权与分权就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通过职责权限的划分,分工负责,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国家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2、表现: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各单位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它们所处地位不同,所承担的政治经济任务及各项职能不同,必然产生利益矛盾,这些矛盾实际上反映了集权与分权的矛盾。,3、如何处理: 集中和分散的程度要根据不同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来定,既不是集中得越多越好,也不是分散得越多越好。 现阶段,我国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财权宜适当集中在中央。 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有利于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各项

3、政令的实施,有利于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有利于缩小我国东西部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距,以适应和促进国民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1、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为基础 2、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3、与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自然、社会条件差异较大,经济文化发展又很不平衡。 经过三十多年计划经济建设和十几年经济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的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市场发育不太成熟,仍属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第二节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一、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二、建立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三、 我国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4、的演变 四、我国现行预算管理体制,一、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分配关系,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支范围和确定其预算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二、建立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一)基本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建立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中的具体运用,这是由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所决定的。,1、 统 一 领导,市场经济 的需要,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民族的 社会主义国家,各项 方针政策 在全国统一 贯彻执行 的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二)原因,国家的强力推进,充分发挥 地方的积极性,2、 分 级 管理,(

5、三)贯彻落实时应注意的问题,中央要有三个统一: 国家的财政方针政策必须由中央统一制定; 国家的财政计划必须由中央统一安排; 全国性的财政法令、规章制度必须由中央颁布实施。 地方要有三个职权: 地方有权统筹安排、适当调剂本级预算资金; 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地方有权支配本级预算机动财力; 在贯彻中央颁布实施的财政法规制度的前提下,地方有权制定具体执行办法和实施细则。,四、我国现行预算管理体制,(一)实行分税制的客观必然性 (二)分税制体制的基本内容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三)不断完善我国的分税制,一是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科学界定

6、政府的职责,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可支配财力的大小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权的划分。 二是由于目前财权宜适当集中在中央,所以,地方事权所需财力的不足,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解决。 三是随着中央对地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逐步规范,必须逐步完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的财政体制。,第三节 国家税收管理体制,一、国家税收管理体制的概念和意义 二、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演变 三、新税制下的税收管理体制,一、国家税收管理体制的概念和意义,概念:税收管理体制是指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划分税收管理权限的一种制度。它是国家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税收管理权限有狭义、广义

7、之分。,税 收 管 理 权 限,税 收 管 理 权,税法制定权、 审议权、 表决权、 批准权、 公布权,税 收 立 法 权,权力机关,行政权力,税种的开征与停征权、 税法的解释权、 税目的增减与税率的调整权、 减免税的审批权,意义:科学地建立税收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合理地划分税收管理权限,对国家各项税收政策、法令的贯彻执行,对提高税收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及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建国以来,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适应经济发展变化需要的原则,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并同整个财政、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改革,大体上经历了

8、一个由分级管理到高度集中统一,再由高度集中统一逐步过渡到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这样一个过程。,二、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演变,三、新税制下的税收管理体制 (一)中央与地方税收立法权的划分,全 国 性 税 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国家税务总局,税法,条例或 暂行条例,税法实 施细则,税收条例 实施细则,地 方 性 税 种,省级 人大 及其 常委会,省级 政府,地方 税法,税收 条例或 税收 征收 方法,地方 税法 实施 细则,不违背国家统一税法 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不妨碍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二)中央与地方税收管理权的划分,根据按收入归属划分税收管理权限的原则,属于中央收入的税种(包括中央与

9、地方共享税),其税收管理权由国务院及其税务主管部门掌握;属于地方收入的税种,其管理权由省级人民政府及其税务主管部门掌握。,第四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国有资产的概念与分类 二、国有资产的管理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国有资产的概念与分类,(一)概念国有资产是指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资产。主要有下列渠道:一是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资产,二是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三是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拨入经费形成的资产,四是接受馈赠的资产。,(二)分类1、按照国有资产的经济用途来划分,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2、按照国有资产有无实物形态来划分,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10、 3、按照国有资产所在的地域来划分,可分为境内国有资产和境外国有资产。,二、国有资产的管理,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行使下列权力上,即监督管理权、投资和收益权、资产处置权。,监督管理权是指有权对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通过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加以规范;有权对国有资产的增减变动和经营效益情况实施统计监督;有权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运营过程进行统一的检查和监督。,投资和收益权主要是指国家以国有资产代表者的身份,对国有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拥有分配决策权、收益权和再投资权;对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交纳所得税后的利润拥有按国家投资份额或协议规定的相应的收益权和再投资权。,资产

11、处置权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对国有资产进行发包、出租、参股、兼并、拍卖、出售等处置,对资产评估价值予以确认,并取得和使用资产处置收入。,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概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确定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国家行政(经济)管理机构之间、国有资产所有者之间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内部各机构之间权责关系的根本制度,是国家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二)主要内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组成、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国家一般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的权责划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和企业作为国有资产经营者之间的权责划分及其制约关系、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内部各机构之间的权责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12、(三)发展概况,第五节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体制,一、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体制的概念与意义 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体制的完善与发展,一、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体制的概念与意义,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体制是国家与企业之间关于利润分配权限、分配形式的重要制度。 合理确定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体制,关系到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的形成和调整,涉及到国家财力的充实、企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能力以及企业职工的物质利益,影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体制的完善与发展,(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1978年以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体制基本上是传统的统收统支框架内的小幅度调整。(二)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1978年

13、以来,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体制一直处于改革变化状态,先后实行了企业基金制度、利润留成制度、利改税制度、承包制和税利分流等。,1978年实行企业基金制度。该制度规定,国有企业在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八项年度计划指标(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流动资金占用)以及供货合同以后,可按职工工资总额5提取企业基金。,19791982年,实行了利润留成制度。该制度规定,国营企业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留用一部分利润,用于建立生产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这使得企业有了一定的资金自主权,为企业逐步向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过渡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1983年实行利

14、改税制度。利改税又称以税代利,是指将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按国家税法规定缴纳税金,税后利润由企业自行支配的一种利润分配制度。,第一步利改税始于1983年6月。一是凡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均根据实现的利润,按55的税率缴纳所得税。二是凡有盈利的国营小型企业,按照八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所得税。,第二步利改税始于1984年10月1日。主要内容是:将国营企业原来上缴给国家的利润和税款,改为分别按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盐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所得税和调节税等十一个税种向国家依法纳税。税后利润归企业支配使用。,1988年实行利润上缴承包制。国营企业承包经营,是在

15、坚持国营资产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的合同形式,确立国家与国营企业的责权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一种经营方式。,主要内容是:企业包上缴利润、包完成技术改造任务,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 基本原则是: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 出现的问题:一是包盈不包亏。二是包死国家一头,使国家财政不能随着企业增产而增收。三是在确定承包基数进行谈判时,总是国家让步。四是承包期短,经营者难以避免短期行为。,1994年实行税利分流。税利分流是指国有企业实现的利润由原来以所得税和调节税形式上缴国家财政,改为以所得税和利润的形式上缴国家财政一部分,其余部分由企业自主支配的一种利润分配制度。,主要内容是:一是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制,取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征收的调节税。二是取消对国有企业征收的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国家预算调节基金。三是统一规范企业所得税税基。四是逐步建立国有资产投资收益按资分利、按股分红或税后利润上缴的分配制度。五是强化税收征管,取消包税,严格执行按税法规定减免税。,珍惜每一天 善待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