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医学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126543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4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休克医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休克医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休克医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休克医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休克医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休克医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休克医学课件(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十一章 休克,病生,SHOCK,2,休克综合征,临床表现(1895年)面色苍白或发绀、四肢湿冷、脉搏细速、低血压、脉压缩小、尿量减少、神志淡漠。,SHOCK,3,休克的研究史,4,休克的概念,休克是多病因、多发病环节、有多种体液因子参与,以机体循环系统,尤其是微循环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复杂的全身调节紊乱性病理过程。,5,概述 和 概念 一、病因与分类 二、发展过程 三、发病机制 四、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 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 六、休克和MODS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休克,6,休克的病因与分类,一、休克的病因 失血

2、与失液、烧伤、创伤、感染、过敏、神经刺激、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二、休克的分类 按病因分类 按休克的始动发病学环节分类 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7,一、休克的病因,(一)失血性休克与失液性休克1.失血 见于外伤、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产后大出血等 休克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15-20min内失血25%-30% 失代偿 休克失血超过总血量45%-50% 迅速导致死亡2.失液 见于剧烈呕吐、腹泻、肠梗阻、大汗淋漓、糖尿病多尿等 引起血容量和有效循环血量的锐减,8,(一)失血性休克与失液性休克 (二)烧伤性休克,早期疼痛、低血容量烧伤性休克 晚期继发感染感染性休克,一、休克的病因,9,(一)失血性

3、休克与失液性休克 (二)烧伤性休克 (三)创伤性休克,失血和强烈的疼痛刺激创伤性休克,一、休克的病因,10,(一)失血性休克与失液性休克 (二)烧伤性休克 (三)创伤性休克 (四)感染性休克,严重的感染 感染性休克伴有内毒素休克、败血症休克 炎症内脏小血管扩张,一、休克的病因,11,(一)失血性休克与失液性休克 (二)烧伤性休克 (三)创伤性休克 (四)感染性休克 (五)过敏性休克,注射某些药物、血清制剂或疫苗,进食某些食物、接触某些物品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缓激肽入血 血管平滑肌舒张、血管床容积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一、休克的病因,12,(一)失血性休克与失液性休克 (二)烧伤性休克 (三)

4、创伤性休克 (四)感染性休克 (五)过敏性休克 (六)神经源性休克,强烈的神经刺激如剧烈疼痛、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中枢镇静药过量血管运动中枢抑制血管平滑肌舒张、血管床容积增大,一、休克的病因,13,(一)失血性休克与失液性休克 (二)烧伤性休克 (三)创伤性休克 (四)感染性休克 (五)过敏性休克 (六)神经源性休克 (七)心源性休克和心外阻塞性休克,心脏和大血管病变如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室壁动脉瘤破裂、严重的心律失常 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和灌流量显著下降心源性休克 心脏压塞、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妨碍血液回流和心脏射血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和灌流量显著下降心外阻塞

5、性休克,一、休克的病因,14,二、休克的分类,(一)按病因分类,(1)失血、失液性休克 (2)创伤性休克 (3)烧伤性休克,(4)感染性休克 (5)过敏性休克 (6)神经源性休克,(7)心源性休克和心外阻塞性休克,15,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16,是指单位时间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贮存于肝、脾和淋巴血窦中或停滞在毛细血管中的血量。,有效循环血量,其依赖于: 充足的血量; 有效的心排出量; 良好的周围血管张力,17,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有效灌流量的减少是shock发生的共同基础,18,(二)按休克的始动发病学环节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umic shock 心源性休克card

6、iogenic shock 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ibutive shock,19,二、休克的分类,(1)失血、失液性休克 (2)创伤性休克 (3)烧伤性休克,(4)感染性休克 (5)过敏性休克 (6)神经源性休克,(7)心源性休克和心外阻塞性休克,20,定义:指由于血容量减少引起的休克。见于:失血、失液、创伤、烧伤等。机制:大量体液丧失使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回流不足,心排出量减少和血压下降,压力感受器的负反馈调节冲动减弱,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组织灌流量减少。临床典型表现:出现“三低一高”,即中心静脉压、心排出量、动脉血压降低,而总外周阻力增高。,低血容量性休克,21,概念

7、: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不能维持正常的组织灌流所引起的休克,称为心源性休克。原因:可因心脏内部,即心肌源性的原因所致,也可因非心肌源性即外部的原因引起。,心源性休克,22,不同病因通过内源性或外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使小血管特别是腹腔内脏的小血管舒张,血管床容积扩大导致血液分布异常,大量血液淤滞在舒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因此而引起的休克称为分布异常性休克,也称为血管源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23,失血与失液,烧伤,创伤,感染,过敏,强烈神经刺激,心脏和大血管病变,低血容量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二、休克的分类,24,(三)按血流动力学

8、特点分类,高排低阻型 低排高阻型 低排低阻型,心排出量 ,外周阻力 ,皮肤 血流增多温暖 血流减少冷湿 -,临床 感染性休克早期 低血容量性休克 失代偿心源性休克,血压 稍降低 无明显降低 明显降低,脉压差 增大 明显缩小 -,25,概述 和 概念 一、病因与分类 二、发展过程 三、发病机制 四、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 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 六、休克和MODS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休克,26,微循环障碍学说,认为休克是以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以失血性休克的微循环变化最为典型,分为三个阶段: 代偿期Compensatory stage of shock 进展期progressi

9、ve stage of shock 难治期refractory stage of shock,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结构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迂回通路)、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和微静脉。,28,直捷通路:多见于骨骼肌,非营养通路,动-静脉短路:主要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调节体温,微循环相关知识:,真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营养通路,29,正常的生理条件下,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状态是影响微血管血液灌流的主要环节。,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主要是由局部产生的舒血管的物质进行反馈调节,以保证毛细血管交替性开放。,微循环

10、相关知识:,30,真毛细血管网血流减少,31,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神经因素-交感,受体血管收缩 体液因素(全身性儿茶酚胺、AngII、TXA2 血管收缩)(局部性乳酸、组胺、激肽、腺苷血管舒张),32,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缺血性缺氧,1、休克代偿期 (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痉挛期),33,微循环改变的机制,-受体, 皮肤、腹腔内脏、肾小血管收缩,前阻力增加,真毛细血管关闭,营养性血流减少,-受体,动-静脉吻合支开放,非营养性血流增加,灌少于流,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儿茶酚胺增加,2.血管紧张素、血管加压素、内皮素、心肌抑制因子等增加,少灌少流,缺血性缺氧,34,微循环改变的特

11、点,微循环痉挛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导致缺血性缺氧 小血管持续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明显 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 动-静脉短路大量开放 营养性血流减少,非营养性血流增加,35,微循环改变的意义,(2)自身输血增加回心血量,(3)自身输液增加回心血量,(1)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血供,(4)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增加心排出量,36,(1)血液重新分布,休克早期儿茶酚胺引起微血管痉挛性收缩,但不同器官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不一:皮肤、腹腔内脏、肾脏的血管-受体密度高,对儿茶酚胺比较敏感,收缩明显;而脑动脉和冠状动脉-受体密度低,所以无明显变化。微循环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的不均

12、一性,使减少了的血液总量重新分布,起到“移缓救急”的作用,保证了心、脑血供。,37,休克早期,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脾储血库紧缩,迅速而短暂地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回心血量,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休克早期,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使得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降低,组织间液回流进入血管,增加回心血量,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2)自身输血静脉回流量增加,(3)自身输液组织间液向血管内回流增加,38,临床表现,脑:神志清楚、精神紧张、烦躁不安,心:脉搏细速、脉压差减少、血压不一定降低,皮肤: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内脏:少尿(肾血流减少),脉压减小比血压下降更具休克早期诊断意义,39,1、休克代偿期,1.

13、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缺血性缺氧,3. 代偿意义: 通过血液重新分布、自身输液、自身输血等维持动脉血压保证心、脑血供,2.微循环变化的机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其他体液因子,4.临床表现:神清,脉细 ,脸白,肢冷,少尿,休克早期、微循环痉挛期、缺血性缺氧期,40,灌多流少,淤血性缺氧,2、休克进展期 (休克中期、微循环扩张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可逆性失代偿期),41,微循环改变的特点,微循环扩张 灌多流少,导致淤血性缺氧 毛细血管前阻力减小 内脏皮肤的微血管舒张 血液大量进入真毛细血管网 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大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使血黏度增高 微静脉血流缓慢淤滞,42,缺氧引起

14、酸中毒,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组胺、腺苷、激肽、K+等,肠源性内毒素激活巨噬细胞,生成NO增多等,微血管平滑肌舒张,毛细血管前阻力减小的机制,微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反应性降低,43,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大的机制,组胺、激肽、前列腺素,白细胞滚动、贴壁、黏附于内皮细胞,嵌顿毛细血管,血流缓慢甚至淤滞,酸性代谢产物,溶酶体酶水解产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 血液浓缩 血黏度增高,血流受阻细胞受损,红细胞血小板易黏附聚集,淤血性缺氧,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大,44,失代偿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自身输液”停止 静脉系统容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自身输血”停止 皮肤内脏

15、血管反应性低下,丧失“移缓救急”调节重要生命器官血流的能力,微循环改变的后果,45,临床表现,脑:神志淡漠、昏迷,心:心搏无力,心音低钝,皮肤:发凉加重、发绀、花斑,内脏:肾血流进一步减少,少尿、无尿,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功能障碍,46,微循环的改变特点:灌多流少,淤血性缺氧微循环改变的机制:酸中毒、局部舒血管物质增多、内毒素、血液流变学变化微循环改变的后果:自身输液、自身输血、“移缓救急” 均停止临床表现: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功能障碍,皮肤发绀、花斑,少尿甚至无尿,休克中期、微循环扩张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可逆性失代偿期,2、休克进展期,47,血流停止、不灌不流,DIC,3、休克难治期 (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不可逆性失代偿期、DIC期),48,微循环改变的特点,微循环衰竭 微血管反应性显著下降: 微血管舒张,微循环血流停止,不灌不流 微血管平滑肌麻痹,对血管活性药物失去反应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49,休克诱发DIC的因素,1. 血液浓缩、血流缓慢、酸中毒:血液处于高凝状态2.感染性休克:细菌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凝血、抗凝调控失调3.创伤性休克: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4.异型输血引起溶血:红细胞破坏释放ADP,激活血小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