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止师父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124504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依止师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依止师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依止师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依止师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依止师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依止师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依止师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如何依止师父主讲者:悟演法师诸位弟子,记住:我们到寺院是烧香拜佛,请勿把佛门的修行和 俗家的东西融在一块。到佛门是放下,不要像以前那样带有功利心态 来走近佛陀、走进寺院、亲近三宝,这是不可取的。很多人往往就是 因为带有种种的功利心,没有正心,容易在佛门上当受骗,这是多么 可悲的事情,不能说是佛陀不慈悲,更主要的是我们没有正知、正见、 正行。因为我们对佛法的修行、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正确的认 知。我们宝林禅寺不单是一座寺院,更多的是一所宗教学校,所以师 父我对你们的要求会比较高,就是希望你们大伙不要辜负宝林禅寺列 祖列宗的一种期待,回到家庭、回到工作岗位,能够在处处、时时、 刻刻都能够做得

2、好好的,建立佛化人生。因为我们宝林禅寺是高调做 事、低调做人、绝不炒作、绝不化缘,这是宝林禅寺学校的校风。从 此树立我们宝林弟子、学生的一种高尚人格,我们要以人格魅力在这 世间立足。这七天佛七共修,天气不好,但是居士们的表现都挺不错,你们 回来是跟师父我学习做人、做事、学习佛法的真谛,追求真实快乐的 解脱。这才是真实的,宝林禅寺是大家的家,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我们都是佛弟子,都要荷担如来家业。希望宝林弟子跟我一样奉行一 句话:在这个世间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去做。 坦诚的做人、智慧的处事、用心学佛、善心待人,其实生活就是这 么简单,简单中间还有平淡,平淡的生活才是真实的。请大家

3、双手合 十。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2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今日解七,当下一句要做么生:一切佛经心要义,是诸菩萨所 赞道,有缘求解脱津梁,我今随力而宣说。 诸位弟子,第一句解七 的经文“一切佛经心要义”的含义是要求我们要有出离心,这句话就 代表出离心。 真实名经所说:由三乘出离,安住一乘果。 请大 家务必要记住这句话。第二句“是诸菩萨所

4、赞道”就是要发菩提心, 因为所有的佛法、所有的解脱大道都是伟大的佛陀、诸佛菩萨所赞叹 而说,让法音遍流无阻,普利十方有情而得,所以叫菩提心。第三句 “有缘求解脱津梁”是要求我们佛弟子要正见。那么,什么叫正见? 今日解七由此法句开展出来。诸位弟子,我们是凡夫众生,在六道轮回之中痛苦流离、颠倒, 因此我们要“有缘求解脱津梁”具足正见。轮回的根是无明。要断除 无明必须要增长无上的智慧。为了增长这个智慧,就必须具足没有错 误、没有瑕疵的正见。记住轮回根是无明,断无明必须要生无上的智 慧,为了生此智慧,必须要有无误的正见。诸位弟子,佛法所说:法 不孤起,仗境而生。缘起性空,法性原则是中道实相。请问何为中

5、道?中道: 1、中道是一条通向修习觉悟的捷径,它能让行道者解脱感官享3乐和无益苦行的两个极端。 2、中道是佛陀的终极关怀。伟大的佛陀很慈悲教导我们如何做 人、做事,就是这两个字:中道。 3、中道的“中”是无执着的立场,并且必须含摄着“观” 。是一 种通观全体,富于批判精神的动态智慧。所以佛法不是空无一支、死 水一潭,它是生动活泼充满人性的一个教法。 4、 阿含经所说:中道有两种,一种是“伦理实践的中道” , 另一种是“如实智观的中道” 。 5、中道的内容包含:八正道、缘起中道、中道与四圣谛。看上去中道十分简单,只有两个字,其实中道涵盖在佛经的三藏 十二部经典之中。是佛经中之粹要。此“中道”今天

6、一一传授完毕, 你们作为一个现代学佛人连中道的真实内容都不明白,你就白学佛了。 愿弟子们将此好好的去体悟、学修。佛法的一切就是让我们融入到佛陀的中道实相去,如果你们不能 理解“实相” ,你们的修行就很难突破。实相是如如不动的法,是宇 宙的真相,即呈现无常、苦、无我的真相。这就是实相,不要把无相 和实相叠在一块,很容易混淆,所以你们会很容易进入是而似非、非 而似是的境界去评判、去科判、去学习、去修行,那么你就突破不上 去了。一定要牢记。无相,无相就是空。那么,什么是“究竟空”?“究竟空”是 “四圣谛”苦、集、灭、道。“无漏道”是实现三学:戒、定、慧。刚才我们说过了,中道包 含:八正道、缘起中道、

7、中道与四圣谛。苦、集、灭、道,认识苦、 面对苦、接受苦、放下苦。放下苦才能够进入道谛,进入“道谛”就 必须要行持“中道” 。行持中道方可进入道谛。要想无漏道就要依三 学:戒、定、慧。4简单扼要说明入“道谛”如何行持“中道”?入道谛行中道,在 “戒”法里面应该以正语、正业和正命来开展、去行持,走向幸福安 稳道路。从“定”法里面来说,应该以正念、正精进、正定来庄严生 命、提升生命境界。从“慧”法里面来说,应该以正见、正思惟引使 生命达到最高境域。这就是从戒、定、慧三无漏学入道谛行持中道。 你想把戒做好,就要以正命来开展。你想要自己充满定力,就必须要 正念、正精进、正定来庄严自己。正命是提升自己的生

8、命境界。要想 自己充满无穷的智慧,就必须要从正见、正思惟来下手。要想修行好, 当得行中道。从戒、定、慧三无漏学中间具体去实施,所以说佛法就 是方法,有佛法就有办法。入道谛行中道,从戒、定、慧三无漏学积 极下手。我们都是佛弟子,具足佛弟子必须要皈依。那么我们佛教的皈依 是皈依了保平安,还是什么目的?我们大家都要有清晰的认识。我曾 经跟你们大伙说过,佛教的皈依是皈依自己的修行,皈依是一种觉悟 性、自发性的皈依。释迦牟尼佛真实不虚,我们皈依佛的真实、真如 之性;皈依法的纯善性;皈依僧的净美德行,是清净庄严的德行,绝 对不是皈依那个人。出家人要皈依自己的道业为准,我们的吃、喝、 拉、撒都是十方供养的,

9、我们必须要精进修行来报四重恩。所以我们 皈依就是要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域,这才是佛法的真正皈依。往 往很多人都是一种行事的皈依,甚至是一种功利性的皈依。我每天晚 上都在讲课,当时在场听课的人都有做记录吗?俗话说:“好记忆也 比不过一个烂笔头。 ”更何况我们都是这么愚痴,啥都不懂,不懂得 生死之关我们该怎么做,不管是出家众或是居士还不用心学习办道, 死到临头都不知道,这是悲哀的。你们居士东跑庙、西跑庙,只喜欢 攀缘,什么东西都不学,这里烧香、那里烧香就能够烧出你的荣华富 贵?荣华富贵要靠智慧去争取,才是佛法的真谛。诸位弟子要了解师 父我的良苦用心,不管是出家众或是在家众,我不竟是半条命的人,

10、口口声声、手把手地教导大伙儿,就是要把这个最殊胜的法宝、僧宝 传授下去,让大家能够传承佛法慧命,荷担如来家业。是日已过,命 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弟子们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5常,慎勿放逸。诸位弟子,佛法难遇今已遇,明师是我一枯主。究竟我们应该如 何依止师父?依止一个师父的条件是什么?你们不得不了解清楚,这 个关系到你们修行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你们佛化人生的建造。 经庄 严论所说:具足坚固与善巧二种功德的上师才是我们可以选择依 止的师父。 这个“坚固”是比丘具足清净比丘戒十年以上,沙弥是 没有资格收徒弟的。 “善巧”是对戒相、持犯和轻重透彻了解,人格 高尚、正悟、正能量,对清众、信众特

11、别慈悲的出家师父,这才是我 们可以依止的师父。为什么佛门现在这么复杂?有些居士看到一个刚 出家没几年的法师的法相庄严,法师发心出家不容易呀,就跟他去拜, 这是在损福报,不是在培福报,就是在破规矩。因为太多的破规矩, 导致现在佛门不净,都可以收徒弟,大伙儿都是凭感觉,没有标准去 跟师父。一个刚出家不久的僧人可以教出什么?能依止什么?而你们 用一些俗谛的方法、方式去跟他相处、交流。在很多层面上来说,你 们是把这个师父推到堕落的边缘,让他少有出离心、菩提心和正见, 起贪欲。这是有违我们大乘佛教的人。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受编呢?只 可以说是你们不懂,也很迷。因此宝林弟子务必要了解,你们不要随 随便便、痴痴

12、傻傻去拜师,师父我讲话很直,要求大家很严格,我都 很真实地把这些东西告诉大家,经文上所说的,就是要指出大家现在 的迷糊、迷痴、迷信,一定要记住皈依自己的修行,是自发性的一种 修行。我们的善心要有智慧,在这社会太多的欺骗,所以我们要有智 慧,否则善心成坏事,那多可悲呢!应该依止何种上师?我以经庄严论的经文已经告诉大家了, 出家人也是人,不是神,更不是佛,一定记住他是一个修行的人。我 们要依托僧团去修,皈依了就不能放弃。不要迷信!就像俗谛中的父 子,哪怕爸爸是杀人犯,孩子也不会抛弃自己的父亲。师徒是永不放 弃、永不割舍的,皈依是一种很严肃的东西、是生生世世的东西、是 因缘的东西、是今生要“了”的东

13、西。你们常犯的错是今天跟这个师 父,明天跟那个师父,这是不可取的。跟师父不能攀比,每个师父的6修行都不一样,我们要取之长,避之短,要与自己相应、对机,不是 个人崇拜,切记。大乘庄严经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 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这就是说出家人的德行、修证上 要具足正能量的人才能成为上师。在宗喀巴大师的经典中都有叙述。 为什么佛门在改革开放前的出家师父那么修行好?可以说,好多师父 都能够博学,现在没有了,因为太好的条件,不学也可以。为什么会 这样?因为我们大乘佛教讲布施、讲供养,滋养了很多不如法的东西, 忽视了自我修行和修证。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这个社会,但是作为宝林 弟

14、子务必要懂得里面的真实道理。我现在还是学生,依止一个师父就 一辈子都不舍。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修行做好、把学术做好、把 寺院建设好,就是孝敬师父。君子之交淡如水,黏黏糊糊终有断。为 什么有些居士紧紧跟随在师父身边但是不长久呢?是因为他们以俗人 之心、以俗人之情,不以法性,所以导致出现这种状况。跟师父的一 种相处、跟寺院的一种相处也是一种修行。我们不能背叛自己的信仰, 所以首先就不能背叛自己的师父。师父是你考核过关的人,是你终身 的依护,更是一种责任。人来到世间就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拜师父不 简单,必定要谨言慎思。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三差别的特点就是: 一、总摄一切显密教。 二、易于修持。因为它很有

15、次第。 三、它是有甚深、广行两大派。 如果你们不懂这三点、不扣紧最精华的东西,不管你们怎读也读 不通。菩提道次第广论还有四个殊胜是: 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不违背他们任何轨迹。 二、一切圣言都为教授。所以才有这么多有学问的人研究菩提 道次第广论 。7三、易于获得佛的密意。 四、极大恶行自趣消灭。 才导致菩提道次第广论延绵这么多年,甚至很多高僧大德都 是一生依教奉行、秉持传授。你们跟我学就一定要懂得这些,你们才 能够契入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中心思想,才能学透它,而不是单纯 在文字游戏,在四殊胜和三差别中间来次第如理作意思维。皈依的两个因素: 一、畏惧三恶道和轮回之苦。 二、坚信三宝能救度我们登上觉悟、涅槃的彼岸。 所以要真正这样正确发心皈依去烧香拜佛才能有感应,否则你们 永远都不能够解脱、不能得到智慧解决困难。(摘自福建连江宝林禅寺住持悟演法师于 2013.03.29 日解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