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如东地名探究---岔河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118091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城如东地名探究---岔河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城如东地名探究---岔河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城如东地名探究---岔河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城如东地名探究---岔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城如东地名探究---岔河(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城如东地名探究-岔河 岔河古为汊河,古代最初称“荼坞” 。由于成陆不久的沙滩上有许多沙丘海埂,人们称之为“坞” ,其上面生长着许多叫做“荼”的野草,故称为“荼坞” 。唐代中叶(705804) ,古汊河地段居住有十多户盐民。至明末,汊河西首长着一棵茶树,一许姓人家在树下开了一间茶水店,东首开了一家阚姓烧饼店,形成了一座小集镇的雏形, “荼坞”又称“茶坞” 。古汊河还有一名称为“七星庄” ,由于古镇东西凿有呈北斗星图的七口水井而得名。汊河还曾有过“燕川”的雅称。南宋咸淳五年(1269)两淮制置使李庭芝主持开凿掘港至马塘的一段串场河。后由于海岸线东移, “茶坞”进一步远离海边,此地又新疏浚一条河道

2、向东接通串场河。因此, “茶坞”镇东形成了三汊河口,形似燕尾,北边的旧河道恰似燕腹,有文人则给“茶坞”冠以“燕川”雅号。至于何时定名岔河镇,据如皋县志岔河场沿革考载:“岔河场设于唐之中叶,旧河道由镇西而北又东绕土山达北运盐河,以转运丰利场。明初,因海沙东涨,裁并于马塘,始改浚南河直接东流,以便运输。遂易场为镇。 ”故称之为汊河镇,至民国 4 年(1915) 如皋县志更名为岔河镇。岔河镇地处三汊河口,西距如皋 70 里,东距掘港 50 里,南北距石港、丰利各 30 里,属水陆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因此,清乾隆年间(17361795)岔河镇的商业与日俱增,百业逐渐兴起,外地商贾纷至沓来,促使东西

3、街两头向外延伸,市河两岸不断增添新房店铺。嘉庆年间(17961820) ,岔河镇处于兴盛时期。东西街河面上架设了拉桥,从东西拉桥的桥尾向南和向东分别延伸了街道。全镇街道均铺设了花纹条形花岗石板,街道两旁屋前添设走廊瓦檐棚。街道平整、美观,颇有特色。旧时岔河镇还有“十庙镇”之称。最大最早的是东岳庙,建于明代(13681400) 。东岳庙大殿气势雄伟,筑于十多级台阶之上。东南和西南角有两棵 3 人合抱的银杏树,朝北有一座高大戏台。另外,还有真武庙、准提庵、关帝庙、大圣国寺、文昌宫、妙法庵、观音堂等寺庙。岔河镇市井繁荣,庙宇也香火鼎盛。栟茶 在如东、海安、东台三县(市)交界处有一座古镇,名曰栟茶。不

4、少外地人不知“栟”字读音,对“栟茶”一词更不知何意。翻开字典一查便知,栟茶为“地名,在江苏省” 。栟茶之名,远不可考,且众说纷纭。据传,由于古代长江、黄河的冲击和沉积,这里开始聚沙成陆。最初,人们来此捕鱼,煮盐。约于东晋、唐代,这块地方长有一棵栟树(棕榈)和一棵茶树,树高逾丈,冠大如盖。渔人下海捕捞,海天一色,为防迷路,正好以栟、茶二树为出海和渔归的标志。往来者并借其树荫歇脚,有的干脆在这里设摊易货,搭棚设居,凿井为市。形成集市之后,便以树为名,叫做栟茶。 栟茶史料还记载了另一种说法:海安以东有以贲姓居民为主居住的“贲家汊” ,因读音相似,后雅化为“栟茶” 。此外有传说,因为栟茶产茶,有“茗海

5、”雅称,故别称“茶江” 。据嘉庆两淮盐法志 、 中十场志 、 东台县志等资料记载,唐时栟茶设煎盐亭场,宋元明清设栟茶场,民国初曾一度设栟茶市,后相继设栟茶行政局、栟茶区、栟茶镇。栟茶这一名称沿用至今已有 1400 多年历史。由于栟茶历史悠久,据传在唐大历前(766)本地尚系海滩。淮南黜陟使李承建捍海堰,以挡海潮之浸袭。因海中有北沙,栟茶位于北沙之南,故又名“南沙” 。古人有一联绝对“南沙西北东岳庙” ,明代有“南沙书院” ,缪氏宗祠有对联“脉传东鲁支甲南沙” ,这些都是栟茶古名“南沙”的见证。千年古镇栟茶,文脉传承,贤达辈出。他们中有因“一柱楼”诗狱惊动海内、名传后世的读书人,即清乾隆三年(1738)文科举人徐述夔,也有光绪年间武科举人缪卓哉,还有清附贡生,兴办实业、兴办教育的蔡少岚、缪文功、徐一朋等。栟茶亦有学养深厚的煌煌著作传世。据史料载:自宋元以来,栟茶人著作成书者有 50 余家,成书 100余种,经学、史学、文学、农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无所不窥。明清两朝,栟茶中进士 19 人,举人 22 人。晚清以来,栟茶镇以文艺知名者不下 50 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