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代词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118058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代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汉语—代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汉语—代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汉语—代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汉语—代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代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代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汉语词类古汉语词类代詞代詞代詞是代替名詞以及其他實詞或詞組的詞。主要作用在於行文時避免重復,以求文章簡 潔。古代漢語的代詞主要有以下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及無定代詞四類。(一一)人稱代詞人稱代詞 根據人稱代詞所表示的物件,可以將其分爲三種人稱: 1 1、第一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代詞 主要代稱說話者本人。常用的有“我、吾、予、余”等,均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 例: 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學而 ) 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 我決起而飛,搶榆枋。 (莊子逍遙遊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述而 ) 知我者,謂我心憂。 (詩經王風黍離 ) 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

2、。 (左傳成公二年 ) 爾何曾比予于管仲。 (孟子公孫醜上 ) 需要注意的是, “吾”在上古漢語的肯定句中一般不作賓語,在否定句中可以,但應該 前置。例: 居則曰:“不吾知也。 ” (論語先進 ) 子皮曰:“厚,吾愛之,不吾叛也。 ”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 表示第一人稱的代詞還有“卬、朕、某、儂”等。 “朕”先秦可用於所有人,秦始皇以 後,只用于皇帝。例: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離騷 ) “卬”的用例不多,主要作主語,不作定語,少作賓語。例: 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 ) 2 2、第二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 主要代稱說話的對方。常用的有“女、汝、爾、若、而、乃

3、”等。根據用法可以分爲兩 類:“女、汝、爾、若”爲一類,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例: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詩經衛風碩鼠 )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詩經衛風碩鼠 )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列子湯問 )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左傳宣公十五年 ) 今爾出於涯涘,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莊子秋水 ) 爾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 (左傳襄公十五年 ) 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孟子梁惠王上 ) “而、乃”爲一類,一般作定語,很少作主語,不能作賓語。例: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史記項羽本紀 )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示兒 )

4、 余,而祖也。 (左傳宣公二年 ) 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史記吳太伯世家 ) 朕心朕德惟乃知。 (尚書康誥 ) 就産生時代上看, “汝、乃”等産生較早,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甲文作“女” ) ;“爾”2始見於西周文獻(尚書 、 詩經大雅等) ;“若”不見於詩 、 書 ,多見於西周金 文,也當爲西周出現;“而”春秋戰國文獻開始出現。現代常用的“你” ,出現在中古以後, 可以看成“爾”的繼承形式,在中古以後的口語中逐漸成爲第二人稱代詞的唯一形式。 3 3、第三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 上古漢語中沒有完備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多用“其” “之” “彼”等表示第三人稱代詞 的作用。 “之”表示第三人稱時

5、,多用於賓語。例: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左傳隱公元年 ) 愛共叔段,欲立之。 (左傳隱公元年 )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爲神。 (柳宗元黔之驢 )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戰國策趙策 ) “之”有時也可用於指代說話者自己,例: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左傳宣公二年 )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 (柳宗元捕蛇者說 ) “其”一般只用於定語的位置,有時也可用於兼語句,表示兼語部分的主語語。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左傳僖公三十年 ) 又北二十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 (山海經北山經 )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 (列子湯問 ) “彼”也可指代第三

6、人稱,例: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 ) 彼可取而代也(史記項羽本紀 ) 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作主語,需要作主語時,古代有兩種表達方式:一是重復前邊出現 的名詞,一是省略主語。例: 比較完備的第三人稱代詞是中古早期才出現的,有“他” “渠” “伊”等。例: 他自姓刁,那得韓盧後也耶?(晉書張天錫傳 ) 雖與府吏邀,渠會永無緣。 (孔雀東南飛 ) 新睡覺來無力,不忍把伊書還。 (韋莊謁金門 ) 在上古漢語中,沒有專門表示複數的代詞,需要表示複數時,可以用人稱代詞表示複數, 例: 吾與汝畢力平險。 (列子湯問 ) 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 (史記項羽本紀 ) 還可以在代詞後加

7、“儕、輩、屬、等、曹”等一些表示領屬的詞。例: 吾儕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 吾儕小人皆有闔廬以避燥濕寒暑。 (左傳襄公十七年 ) 吾屬今爲之虜矣。 (史記項羽本紀 )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 (史記項羽本紀 ) 小兒輩大破賊。 (世說新語雅量 ) 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 (世說新語德行 ) 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 (漢書馬援傳 ) 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史記平原君列傳 ) 古代漢語中還有一些詞,在對話時用於表示自謙和尊敬,表示第一人稱的有“小人、臣、 仆、不才、小子”等,表示第二人稱的有“先生、君、卿、足下、閣下”等,這些詞有人看 成人

8、稱代詞,有人看成名詞。我們將其看成名詞,不看成代詞。3(二二)指示代詞指示代詞 根據指代物件的遠近,可以將其分爲近指、遠指兩大類。 1 1、近指、近指 表示近指的代詞主要要“此、是、斯、茲、然、之、時”等,相當於現代的“這、這些” 。例: 天其承我命於茲新邑。 (尚書盤庚 ) 以此衆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僖公四年 ) 是鳥也,海運將徙于南溟。 (莊子逍遙遊 ) 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孟子滕文公上 )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 ” (左傳宣公十五年 ) 向吾不爲斯役,則久以病矣。 (柳宗元捕蛇者說 )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詩經周南桃夭 )

9、之二蟲,又何知?(莊子逍遙遊 ) 時日何喪,予及汝偕亡。 (尚書梓材 ) 厥初生民,時維薑嫄。 (詩經大雅生民 ) 2 2、遠指、遠指 表示遠指的代詞有“彼、夫、他”等,意思相當於現代的“那、那個、那些”等。例: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詩經魏風碩鼠 )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論語季氏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左傳僖公三十年 ) “彼、夫”也可以用作主語、賓語,具有指示兼稱代作用。 “彼”既可以指事物又可以 指人, “夫”常用於指人。例: 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 (詩經周南汝墳 ) “其”可以表示特指。例: 子曰:“不

10、在其位,不謀其政。 ” (論語泰伯 )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 (史記滑稽列傳 ) “厥、伊”也用於遠指。例: 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詩經大雅大明 ) 亦悔於厥心。 (左傳成公三十年 )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 ) 我之懷矣,自詒伊阻。 (詩經邶風雄雉 )(三三)疑問代詞疑問代詞 按照所指稱物件的不同,可以將疑問代詞分爲三類: 1 1、問人、問人 表示問人的疑問代詞主要有“誰、孰”兩個。 “誰”可以出現在主語、賓語、定語及謂 語的位置上。例: 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責于薛乎?(史記孟嘗君列傳 ) 寡人將誰朝而可?(戰國策燕策 ) 且虎兕出於匣,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矣?(論語季氏

11、 ) 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 (史記孟嘗君列傳 ) “孰” ,主要用於選擇性的疑問句中,一般有先行詞,意思是“哪一個” 。例: 吾與城北徐公孰美?(戰國策齊策 )4吾子與子路孰賢?(孟子公孫醜上 ) 一般只作主語,很少出現在賓語的位置上。有時也可不用於選擇句中,與“誰”的作用 相似,但仍含有選擇的意味。例: 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國語句踐滅吳 ) “孰”有時也可指物或處所。例: 禮與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 孰城?城衛也。 (公羊傳僖公二年 ) “孰”經常和“與”連用,表示比較,成爲一個專門用來表示比較或選擇的固定結構。 例: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戰國策齊策 ) 我孰與皇帝賢?(史記酈

12、生列傳 )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有時“孰與”不表疑問,用在反問句中,表示肯定。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 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物之所以 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荀子天論 ) 在這種反問句中, “孰與”前後可供選擇的兩項優劣分明,一般是肯定後者而否定前者。2 2、問事物、問事物 表示問事物的疑問代詞主要有“何、曷、胡、奚、惡() ”等詞,意思相當於“什麽” 。 何,可以用來問事物,用在賓語、定語的位置上,例: 大王來何操?(史記項羽本紀 ) 敢問何謂也?(左傳隱公元

13、年 ) 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 (荀子天論 )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 )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僖公四年 ) 常被用來詢問原因或方法,意思相當於“爲什麽” ,用作狀語。例: 許子何不爲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孟子滕文公上 ) 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陶潛飲酒 ) “曷、胡、奚、惡”等詞,常用來詢問原因,相當於“爲什麽”或“怎麽” ,常作狀語。 例: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詩經魏風伐檀 )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呂氏春秋察今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 曷

14、爲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 縛者曷爲者也?(晏子春秋內篇 ) 曰:“奚冠?”曰:“冠素。 ” (孟子滕文公上 ) 許子奚爲不自織?(同上) 舜爲御,堯爲左,禹爲右,入於澤而問牧童,入于水而問漁師,奚故也?其知之審矣。 (呂氏春秋疑似 ) 令朝至暮變,暮至朝變,十日而海內畢矣,奚待期年?(韓非子難一 ) 若夫乘天地之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遊 )53 3、問處所、問處所 表示問處所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安、焉、奚、惡”等,意思相當於“哪里”或“怎麽” , 多用作狀語或賓語。例: 臣在大夏時,見筇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 (漢書張騫李廣利傳 ) 王室

15、多故,予安逃死乎?(史記趙世家 ) 天下父母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 )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 ) 路惡在?(孟子盡心上 ) 道惡乎往而不存?(莊子齊物論 )(四四)無定代詞無定代詞 所爲無定代詞,是指該類代詞所指代的是不確指成分。根據所指代的對象的不同,可以 分爲兩類:肯定性的無定代詞和否定性的無定代詞。 1 1、肯定性的無定代詞、肯定性的無定代詞 表示肯定性的無定代詞主要是“或” ,可以指人或物,意思是“有人、有的” 。例: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先進 )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 (左傳襄公十五年 ) 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或方似笥。 (水經注江水 )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司馬遷報任安書 ) 2、否定性的無定代詞 表示否定性的無定代詞主要是“莫、靡” ,可以指人或物,意思是“沒有人、沒有(事 物) ” 。例: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國語周語上 )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左傳宣公二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