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ppt培训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112644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5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ppt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ppt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ppt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ppt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ppt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ppt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ppt培训课件(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及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和地方病控制科,传染病概述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要点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内容,传染病概述,第一部分,传染病定义,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三环节,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有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三环节,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生活接触、虫媒、血液、土壤等,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三环节,人群易感性 对某一传

2、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易感者比例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水平时,如果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则传染病的流行很容易发生,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源自然和社会因素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3.有流行病学特征;4.有感染后免疫。 临床特点 1.潜伏期;2.症状期;3.恢复期。 常见症状和体征 发热、出疹、毒血症状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五早)。 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和隔离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锻炼身体、改善营养。,传染病,法定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 :2种 乙类传染病 :26种 丙

3、类传染病:11种.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其他传染性疾病 如水痘、集中发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三类法定传染病,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

4、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传染病疫情的界定标准,传染病疫情的界定标准,传染病疫情的界定标准,传染病疫情的界定标准,学校及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集中发热等 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 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消化道传染病 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要点,第二部分,预防 发现及报告 处理,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各学校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学校冬春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及层层

5、负责的工作机制,积极配合卫生等有关部门,认真督查各项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学校要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并做好相关记录。发现发热及出疹学生必须要求其立即离校就医,注意追访就诊及病情发展情况,并严格要求其在家隔离治疗至该病的隔离期满。密切注意病例班级内有无续发病例,如有续发,及时报告,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患病学生必须持学校/幼儿园所属地段保健科出具的复课证明方可返校上课。,长期开展、做好记录 对到校的每名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其健康状况,发现有疑似传染病病征应予登记并要求其去医院诊治 对缺勤的学生,了解学生缺勤的原因;对因病缺勤的学生,了解学生患病情况,对患有传染病

6、者予以登记 班主任将晨检及因病缺勤调查结果登记,上报至指定的疫情报告人 疫情报告人核实、上报。,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每天对缺勤的学生进行统计,并电话追访缺勤原因。一旦发现患传染病的学生,要及时报告。,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新生入学及转入时要审查免疫接种证,严格按照国家计划免疫的规定完成相应年龄的免疫程序,对于应接种但又未接种者进行补种。传染病流行季节或疫情发生时,根据传染病流行特点和实际情况,配合区疾控中心,遵循自愿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疫苗接种或开展应急接种工作。,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对教室、宿舍、活动场所等保持通风换气,搞好环

7、境卫生和日常消毒。必要时对可能受到病人污染的场所,选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消毒。,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加强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强化对学校专职或兼职医务人员、校保健教师及相关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强化防范意识。,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管理,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现及报告,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学校和托幼机

8、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责任人 学校校长或托幼机构主要领导人是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现及报告,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现及报告,报告内容及时限 在同一宿舍或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共同用餐、饮水史时,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疫情报告人应立即报出相关信息。,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现及报告,报告内容及时限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

9、出相关信息。 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现及报告,各中小学 地段医院保健科 公办幼儿园 中小学保健所打工子弟学校 地段医院保健科 民办打工子弟幼儿园 社办科(非注册),及时隔离病人,尽快使病人得到治疗。 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患病人群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的一切集体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之间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处理意见。,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处理,疫点消毒。对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消毒工作可请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操作或在其指导下具体实施,消毒结束后要进行通风换气。(毛巾、餐用具

10、、玩具等。50以上热水半小时或煮沸3分钟。) 疫情调查。学校应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包括同学、老师以及家庭成员等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处理,出现病例后进行逐一排查。 严格患儿的复课标准(手足口病患儿隔离到病后14天,无手足口病相关症状),持地段医院开具复课证明方可复园。 宣教:加强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注重个人卫生、健儿避免与患病儿童接触、患儿避免与患儿接触、“洗手”),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处理,发生大范围疫情时,经学校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

11、门备案后,学校应配合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对学校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和预防接种工作。 必要时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启动每日报告工作。 做好学生家长的接待与宣传解释工作。,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处理,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区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对于学校,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限制或者停止人群聚集的活动;停课;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等。 紧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处理,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处理

12、,现场处理疫情时,当一个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时,当场立即要求班级停课。 必要时向相关部门提出全园停课建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第三部分,42,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这些事件的后果都会对人类的健康权、生命权造成损害。,44,事件性质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放射性和灾害性。危害时效性即时性、延时性和潜在再现性。 (三种性质的危害及可以独立产生,也可以同时存在,一般讲生物、化学性事件发生时三种时效的危害都有,放射性事件主要

13、表现为延迟性危害。 ),分类,4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一)发生是隐蔽的:传染病、食物中毒、水污染事故、职业危害、射线事故等,可在正常公共场所活动中,经过人与人接触,以食品、饮料为载体,不知不觉地受到侵害,用常规的手段无法检查到。(而一般的爆炸、火灾等都可直观见到) (二)表现是突然的:没有固定的发生时间、发生方式和发生人群,往往突然发生,始料未及,较难预测,来势凶猛,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和瞬时性。,46,(三)原因是多样的:传染病的暴发;新发现传染病的进入;核物质与放射源污染事故;农药、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食物中毒;食源性疾患;饮用水污染事故;职业和非职业性中毒等多种类型。 (四)危害是直

14、接的:一旦发生直接危害人群生命安全。,47,(五)后果是严重的:往往同时罹及多人甚至整个工作或生活的群体,在瞬时内大量出现病例。如化学物质一次性泄漏,致病微生物或化学品污染食物、水源,在很短时间内累计数众,不仅会打乱一定区域内人群正常生活、生产的秩序,还易引起舆论哗然,社会惊恐不安。 (六)处理处置是艰巨的:病人的现场抢救,控制和转运,以及原因调查和善后处理政策性极强,处理上置比一般的个案疾病或事故的处理,更为艰巨与复杂。,48,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四级: 级(特别重大)红色 肺鼠疫、肺炭疽在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15、,并有扩散趋势; 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49,级(重大)橙色 如在一个县(市)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霍乱在一个市(地)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 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50,级(较大)黄色如1周内在一个县(市)内,乙、丙类传染病发

16、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级(一般)蓝色,51,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主要为三类突然发生的事件:1、造成或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2、学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3、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在校学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危人群,根据近几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计分析表明: 1、冬春季是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2、夏秋季是学校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52,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认定,认定条件: 1、3位以上专家评估 2、国家、省、市、区县 卫生行政部门确认 3、国家、省级卫生行政 部门有权发布信息,53,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特点,突发性:它在发生前经常是无任何先兆或者先兆不明,令师生猝不及防。 传染性:学校人员密集,交往频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传染病可在师生中相互传播,使更多师生的健康受到损害。 群发性: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相继出现相同或相似临床表现的病人,且人数和范围不断增大。 低龄性:中小学生人数众多,是低龄化的群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均不如成人,常难以承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损害的程度也会更重一些。 危害性:会对师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损害 社会性:处置不当易导致社会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