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7106167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3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 的科学技术,在2008年奥运会上,刘翔到北京参加比赛,长城和故宫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赛之余他想参观一下,请你给他介绍一下并推荐一下他应该先去参观哪一个?,【下一页】,你建议刘翔去参观哪里?为什么?,明长城示意图,嘉峪关,山海关,明长城:,【返回】,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气魄雄伟,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北京故宫,皇 城,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部分组成,周长20公里,雄伟壮丽,布局严整,街道笔直宽广。,李时珍,宋应星,请你根据下面的录像谈谈你对李时

2、珍的了解,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煤矿通风图,宋应星说:“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结合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想一想,天工开物不受当时读书人重视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当时政府采用八股取士选官,而天工开物,详尽地记述了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还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的生产面貌。不合读书人的目的,加上政府不重视,所以读书人也不重视。,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这两部科学巨著在世界上影响巨大,在我国却遭冷遇。本草纲目历经周折刊印面世的当年,李时珍之子遵照父亲使本草纲目为更多人服务的遗愿,献书于朝廷。然而,明神宗收到本草纲目和上疏后,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天

3、工开物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明末清初即在日本广泛流传,后被译为法、德、英多种文字,受到许多国家重视,但是在中国此书到了清末时就失传了。,明末徐光启曾和利玛窦和一起翻译几何原本,当时只译了前六卷,由于徐光启父亲去世而中断,后面还有九卷未译。这九卷直到清末才由李善兰和美国传教士合作译出。一部书的翻译,前一半和后一半出版相差250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无仅有的!,综观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就是这样:在近代科学的园地里仍然是空白一片;在传统科学的发展中,则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束缚下,走进了死胡同。在西方科学技术普遍繁荣的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却陷入了停滞状

4、态,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就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悲剧。 中西500年对比,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 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答案要点: 1、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 2、闭关锁国,阻碍社会进步 3、重农轻商,科技发展缺乏动力,1明长城东起 _ ,西至 _ ,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2北京城由_、_和_三部分组成,雄伟壮丽,布局严整。 3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巨著_ ,被誉为“ ”。 4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被誉为“_”。,北京故宫,明 长 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课堂小结,科学技术逐步落后的原因,明长城示意图,嘉峪关,山海关,明长城:,【返回】,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气魄雄伟,是世界上的伟大工

5、程之一。,北京故宫,皇 城,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部分组成,周长20公里,雄伟壮丽,布局严整,街道笔直宽广。,【返回】,本草纲目收 入药物1892种,新增药物370多种,收入药方11096个,并附有插图1100多幅,记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和功效。是李时珍的代表作。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返回】,天工开物分上中下3卷,共18章,约5.3万字,附图123幅,迄今已有多种外文译本。宋应星的代表作。 宋应星(1587- 1661),汉族,字长庚,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朝科学家。于(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返回】,明清时期我国科学技术逐步落后的原因有哪些?,答案要点: 1、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 2、闭关锁国,阻碍社会进步 3、重农轻商,科技发展缺乏动力,【返回】,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