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赏析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100123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蒹葭》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蒹葭》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蒹葭》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蒹葭》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蒹葭》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蒹葭》赏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蒹葭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 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 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 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 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

2、匹马儿多齐整, 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 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简评】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 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 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 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 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

3、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 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 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 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 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 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 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

4、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 铿锵而悠长。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 255 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 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 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 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 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

5、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 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 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 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 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 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 兴平)。秦地包括

6、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 的民歌。 【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 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 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 “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 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 故而诗句

7、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 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 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 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 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 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

8、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 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 “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 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 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冲 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内容述评】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 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 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

9、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 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 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 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 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 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 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

10、;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 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 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 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 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 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 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 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

11、象正代表了 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 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 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 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 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 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 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 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

12、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 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 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 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 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 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 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 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

13、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 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 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 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 【艺术特色】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 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 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 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

14、?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 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 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 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 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 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二、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 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

15、所综合、凝聚、 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 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 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 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 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 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 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

16、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 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 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 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 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 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 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 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 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