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实验研究报告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099456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实验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题研究实验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课题研究实验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课题研究实验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课题研究实验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实验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实验研究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实验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摘要】 中央电教馆-World Links 项目的研究课题属教师的行动研究,是针对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 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而进行的改进教学的实践研究,因此,我校从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提出“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子课题。【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多媒体、培养、创新思维、远程教育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的提出1基于互联网的交流与学习或称为远程合作学习活动开始于上个世纪 90年代初,1990 年 5 月,由一个挪威非赢利的民间组织“Kidlink Society”发起“Kidlink(小鬼网络)”,可以看成是最早的跨

2、国合作学习项目,此项目目的在于帮助初中年龄层的孩子们参与全球性的对话活动。这项工作由非实时的电子邮件系统,一个私人的实时交流网络工具,一个在线作品展览站点,以及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志愿者构成和支撑着。参与组织和管理的大部分志愿者是教师和家长。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们把网络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并作为开展科学学习手段的项目是,1994 年 9 月日本开展的“酸雨共同观测学习活动”。这个项目是由现在日本圣心女子大学的永野和男教授策划并实施的,由日本各地的学生学生和教师开展调查本地降雨的酸碱度学习活动构成。学习在老师们的精心计划下、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学习活动最后发展成为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最

3、初只有十几所学校参与,后来发展成几十所学校,这一学习活动在当时学校互联网设施迅速普及热潮中,影响意义十分重大。这之后出现众多的学校模仿这一学习课题开展基于网络的远程合作学习事例,如“南瓜种植”、“全国发芽地图”、“儿童网项目”等,这些当时非常具有影响的远程合作学习项目。参加学习的学校最后超过 100 所,并逐渐发展成著名的“100 校项目”,由于参加规模逐年扩大,在 1997 年又发展成“新 100 校项目”,直至 1999年的“e-学校项目”和 2001 年的“新 e-学校项目”。这一活动引起了与 IT 关联的民间企业关注,1997 年,在当时的日本文部省、邮政省的协助下,由日本最大的电信电

4、话公司(NTT)西日本和东日本分公司,以及由 73 家民营企业、团体、个人成立的“儿童网计划推进协议会”的赞助,在中小学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合作学习活动,参加学校达到 1076 所。这项计划现在还在发展中,这得益于国家的重视和民间企业的支持,以及学生学生们对此项学习活动的热爱。另外,还有一些由中央电教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国外机构合作实施的远程合作学习项目,如由“ORACLE”赞助的“T”,由联合国国际儿童组织基金会组织的“远程合作学习”项目,由美国“World-links”组织赞助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实验项目,它们旨在借助东部教育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达到东西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西部

5、教育素质和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异。促进西部教育发展;或是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课程中的应用等。 2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并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个性化。2000 年 10 月 26 日,教育部决定从 2001 年起利用 5 到 10 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这一背景下,我校参与了中央电教馆与美国 worldlinks 组织合作项目

6、信息技术整合课题。面对现代的教育形势,我们的思路是:以科学规划,分步推进,不断提高,注重实效为原则,抓住全区信息技术建设普及年这一有利的时期,加强我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和教科研工作,以此带动学校各项工作上水平,现我校正在进行的整体推进和跨越式课题的研究在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取得了很大突破,但还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发展需要,学校在前两个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实感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中的优势,全校教师的科研氛围浓厚,有一定的人文环境,另外,学校的硬件环境也具备:1、筹建了综合演播厅 3 个。南校一楼演播厅可容纳 300 人左右,集音响、灯光、音频、视频、网络信号现场直播

7、和监控于一体的多媒体有机组合教室。2、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6 个。我校是三区一校,在原有两个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又新建立了 4 个多媒体教室,并将网络与计算机教室相联接。3、平台进入各室。三个校区 71 间教室、17 间多功能室、3 间演播厅、6间计算机室、2 间会议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实物展台,大屏幕等设备,极大推进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4、校园网络信息系统。荔园小学是三区一校管理模式,这就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进行常规管理,现在教师人手一机加上各室共 623 台计算机,10 台网络服务器、41 台网络交换机、打印机和扫描仪复印机共 38 台计算机外设配置。为教师上网和做课件提供了方

8、便。同时,现已完成两个校区的光纤连接工作,实现了资源共享。突破校园信息化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扩大了师生下载,上传网络信息的覆盖面,网络已成为师生接受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学校的软件建设也逐步上台阶。信息技术以人为本,巧夫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有米巧夫难寻。因此,在建设信息技术环境过程中,学校领导深深感到培养一支适应现代教育需要,具备现代信息理论及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学校领导亲自参加,信息中心有计划、分年龄段对广大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信息中心先后举办了信息技术培训班 8 次,其中有两次考核,培训人数达 600 人次。班级网页和个人主页制作比赛,凸显了全体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

9、发展信息技术是一项资金投入数额较大的系统工程,它对深入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领导重视是关键。为此我校成立了信息中心,实行一把手工程,由校长亲自挂帅,信息中心具体操作实施的组织机构,制定了荔园小学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职责等一系列配套的信息管理制度 21 项,同时还建立了一些相应的软件、硬件、潜件分步实施计划,为整体推进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研究目标二、研究目标1、促进学生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2、使学生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来学习。3、使学生学生由记忆式的学习转向意义建构式的学习。4、逐渐使学生学生由依靠老师学习

10、转向自主学习。5、使学生学生由按部就班的记忆学习转向具有个性特征的跨越式学习。6、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7、教师功能和作用式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向指导、帮助学生学生学会学习。8、使信息技术由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变为学生学生的认知工具。9、逐渐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由课题上的显形行为表现转变为课外教学设计的隐性行为表现。10、通过实验,整合的目的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整合要符合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突出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符合学科的知识与特点,充分发挥网络的技术优势和教学优势。对于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信息技术与其整合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整合不仅仅是提高信息

11、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必须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所独具的开发性、资源性、自主性、交互性、协作性和研究性等特点与优势,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三、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一)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对于学习者来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

12、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基于此,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与学生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引起学生学生间的交流、质疑,从而使学生学生不断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构清晰、完整的认知结构。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得到。学习质量的高低是由学习者意义建构的能力来决定的,而不是学习者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体现。因此,我们要积极通过意义建构来不断丰富、提高、发展学生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不断发展学

13、生学生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避免把学习活动变成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过程。依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自主的,呈现的形式是个别化、协作式学习场景,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单纯的灌输,学生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帮助下,同伴的协助下,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发展、提高自身知识经验,从而在本质上掌握所学知识。2、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计算机网络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学生学生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这是因为:、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检测考试、师道训诫的外力,需要依靠教师对教材的重要

14、性、必要性的反复强调来推动。而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不是简单的“存储器”。学生学生面对的认知材料也不再是教师单一的粉笔板书和口头讲述。计算机形象友好的交互界面、逼真生动的实验模拟、饶有兴致的游戏探索,使学生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在成为学习主人的体验中,情感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善,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同传统教育信息的组织形式相比,计算机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信息结构,类似人,特别是学生学生的认知

15、结构,更符合学生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组织形式。这种信息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创新意识。、按照杜威的观点,理解在本质上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以及事物怎样做有密切关系,网络教育环境中学生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是在“做中学”展开的,是学生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之间交互进行的。学生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新概念的提出,知识重点的展开,难点的化解,以及知识的巩固应用,都需要学生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完成。这种方式适应了学生学生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它是学生学生获得学习动机的原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生的内在需求。由于

16、学生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很自然就形成不确认自己的学习成果不肯罢休的心理,加之软件所提供的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反馈信息,又不断刺激学生学生对新信息的搜索与提取过程,使学生学生始终处在兴致勃勃的创造活动中和在真切把握认知对象的感受下展开的学习过程。基于以上的理论探讨,我们认识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 Internet 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实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我校课题组在此课题的采用的研究方法是:1、观察法: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2、调查法:形式有问卷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3、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提出问题,在行动中解决问题。四、研究过程四、研究过程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准备阶段 2005 年 3 月7 月)在此阶段,重点工作是抓好了教师的培训,所有课题组成员由一名副校长带队,认真参加了区课题组组织的培训,通过培训基本掌握了此实验项目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方法。1、课题主管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北京参加开题会暨校长培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