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规划设计说明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098768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地规划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绿地规划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绿地规划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绿地规划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绿地规划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地规划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地规划设计说明(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名称: 设计题目: 院 系: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课课 程程 设设 计计 任任 务务 书书设计题目某城市滨江地块规划设计学生姓名所在院系专业、年级、 班 设计要求:设计要求: 1、进行相关调研,对城市滨江地块规划空间设计形成初步概念; 2、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3、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条件,合理布局。学生应完成的工作:学生应完成的工作: 1、 总平面设计图; 2、 表达设计概念的分析图 比例不限; 3、 总体鸟瞰图 4、 其他图纸(其中必须包括规划结构分析图、交通组织分析图、空间景观分析图) 。 5、 简要设计说明 6、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参考

2、文献阅读:参考文献阅读:1、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国家和行业标准; 2、江苏省相关规定; 3、其他设计资料。工作计划:工作计划: 1、前期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月 日) 2、方案构思,形成草案;(月) 3、成果形成与完善。 (月 日)任务下达日期: 年 月 日 任务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某城市滨江地块规划设计某城市滨江地块规划设计摘摘 要:要:对江苏省某城市滨江地块现状、城市总体发展方向、景观规划结构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该滨江地块设计设想,重点构思总体布局、重要节点景观,以及对整体方案进行交通、人流、空间布局等分析。关键词:关键词:城市 滨水地

3、块目目 录录1.1.设计背景设计背景 41.1设计背景 41.2设计范围 42.设计方案 42.1实地调研 4 2.2资料收集 4 2.3方案提出 53.方案实施 53.1 总体布局 53.1.1 规划结构分析 53.1.2 交通组织分析 53.1.3 空间景观分析 63.2 重点设计 64.结果与结论 65.收获与致谢 66.参考文献 67.附件 61.1. 设计背景设计背景1.11.1 设计背景设计背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都市中,习惯快节奏的人们需要在一个方便、快捷、经济、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空间里,享受高效率的生活和工作,加之城市人口极具增加,土

4、地资源严重不足,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需要集约化充分利用土地,为了满足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城市综合体便应运而生。在国外早已发展出成熟的“城市综合体”,近年来在国内一些主要城市正以一种新的商业地产模式逐渐发展起来。而且近期在国家政策住宅用房被限的大背景下,作为商业地产主流的城市综合体成了未来发展趋势。1.21.2 设计范围设计范围本地块为江苏省某滨江地块, 规划地块面积 5.67 公顷,是不规则长方形,内有一些住宅和一座废弃水厂。地块东侧为 24 米宽的滨江大道,北侧为 15 米宽的城市道路,南侧和西侧为 12 米宽的城市道路。地块周边地区东侧规划为滨江休闲绿带,南侧规划为星级宾馆,西侧规划为居住

5、区,北侧的废弃火车站已改造成为一铁路博物馆。因此该滨水地段的更新改造工作显的尤为必要。它的合理开发和改造对增加城市亲和力以及提升城市形象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设计方案2.12.1 实地调研实地调研本案具体位置四周被道路自然围合,交通便利。地块周边地区东侧规划为滨江休闲绿带,东侧道路较宽,环境最优,其他三面道路相对较窄。位于城市交通网络发达、城市功能相对集中的区域,拥有与外界联系紧密的城市主要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整个场地地势较为平坦,水土富饶。2.22.2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通过查阅一定的相关资料,对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有一定的了解,并为此次设计提供相关依据和合理建议,提高方案设计水平。由相

6、关资料得知,城市综合体的四大典型特征特征一:超大空间尺度 。城市综合体是与城市规模相匹配,与现代化城市干道相联系的,因此室外空间尺度巨大。由于建筑规模和尺度的扩张,建筑的室内空间也相对较大,一方面与室外的巨形空间和尺度协调,另一方面则与功能的多样相匹配,成为多功能的聚集焦点。特征二:通道树型交通体系 。通过地下层、地下夹层、天桥层的有机规划,将建筑群体的地下或地上的交通和公共空间贯穿起来,同时又与城市街道、地铁、停车场、市内交通等设施以及建筑内部的交通系统有机联系,组成一套完善的“通道树型”(Access Tree)体系。这种交通系统形态打破了传统街道单一层面的概念,形成丰富多变的街道空间。特

7、征三: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环境与行为理论进行景观与环境设计是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特征。通过标志物、小品、街道家具、植栽、铺装、照明等手段形成丰富的景观与宜人的环境。特征四:高科技集成设施 。城市综合体既有大众化的一面,同时又是高科技、高智能的集合。其先进的设施充分反映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这种建筑形式产生的重要因素。室内交通以垂直高速电梯、步行电梯、自动扶梯、露明电梯为主;通讯由电话、电报、电传、电视、传真联网电脑等组成;安全系统通过电视系统、监听系统、紧急呼叫系统、传呼系统的设置和分区得以保证。2.32.3 方案提出方案提出本地块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东面有难得的滨江休闲绿地。针

8、对实地调研及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再结合本案的区位和自身的特点,把本次设计的功能定义为城市综合体,为市民打造一处以商业和文化娱乐为主的高品质的混合社区3. 方案实施3.13.1 总体布局总体布局本地块较为规则完整,为了与四周环境较为协调,住宅主要设在西北部,南部是商业酒店,东侧环境较好,应作为商住区。建筑在南北向有机地组织起来。通过挖掘区域地理、人文、植物特色,滨江地块的环境景观设计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在利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使城市、道路与景观巧妙而有机地融合,以简洁明快的造园手法,创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明快清新、景观丰富而又适宜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体。3.1.13.1.1 道路设置道路设置

9、为方便居民进入,体现其公共性,可达性的特点,开设四个出入口(其中设置两个个为机动车) ,西面开设一个人性出入口,从而方便人们使用而增加其自身的活力。利用地形的变化,小区人车完全分开,人行入口主要布置在沿滨江大道上;车行入口主要布置在北部和南部,在小区内部形成两条主要交通环道,同时在景观组团内部布置部分限行车道,仅必需时通畅,不会太大影响小区人行;公共绿地上只设人行出入口,以进一步提升组团景观中心品质。3.1.23.1.2 景观布置景观布置本方案的景观设置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结合地形,尽力美化环境;另一方面是造景,对景,与主要入口以及景观视线相呼应,增强景点布局的合理性。沿街景观,结合

10、台地的变化,以大台阶,跌水为主题,凸显了居住小区的品质。每个机动车入口,都设置了单独的开放空间,兼顾景观与视线。小区景点丰富,但不同景点有不同气质。临西南角主入口较近的主要景观区,设置了非常开敞的入口广场,以开阔的视野,大气的布局营造小区的入口景观;而北部景观区,则以小尺度的景观布局为主要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后花园。以广场为中心,形成一个大的组团景观区,从广场景观向两组团景观过渡,形成一条景观中心轴,组团内部根据水的变化,又形成各自的中心水轴,各个居住小组团景观围绕三大景观中心合理布置;同时,沿着道路,形成两个入口景观节点、一个商业广场景观节点和一条主商业轴;整个小区景观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1、提高小区的品质特色。 3.23.2 重点设计重点设计为满足城市精英阶层的居住、消费、休闲、娱乐、社交多种形态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大型城市综合体建筑必须拥有齐备的生活系统,其中必须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型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和国际化写字楼。同时,因为综合体建筑包含多方面内容,所以一个综合体要有自己的一个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根据不同的功能部分引进最为专业的合作伙伴,共同来管理项目,来为业主提供周到的服务。在滨江地块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地域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足迹”。以生态设计为原则,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湿地公园生态净水、植物浮床水面净化水体等技术和手段使环境生态得以持续发展;以文化为指导,把本地的文化

12、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结合起来,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特色,创造出独特的城市综合体。4. 结果与结论根据地形条件综合收集到的资料,加入自己的设计观点及部分注意事项,最终得出方案设计。该方案设计:规划设计从整个城市要求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强调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设计要求景观优先,同时满足城市综合体的建设要求,城市综合体的每种功能有其特定的运行时间范围,城市综合体将不同时间段的功能组织在一起,使其保持24 小时的繁荣,提高了综合体的使用效益。城市综合体内各功能在时间上的衔接,使其各部分的活动组织有序,而且各部分的使用也能相互补充。5. 收获与致谢过本次设计,让我了解到

13、城市综合体规划,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充分结合城市的水文、地质、地貌、气候、生态特征,因地制宜的改造成为集休闲娱乐总做居住为一体的高品质社区。 体现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展现和塑造,形成有地方特色建筑群体。让我更深一层次的了解城市地块如何加以更新和利用,以达到社会、生态与经济共赢的目的。感谢课程设计老师的精心选题和认真的辅导,让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近的接触到身边的工程实例,从而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操作的认知。6. 参考文献1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之景观生态模式.国外城市规划M.1997(3);18. 2(日)芦原义信.城市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 王磊.城市综合体的功能定位与组织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4 韩东青、冯金龙.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版7. 附件见设计图纸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评语:课程设计报告成绩: ,占总成绩比例: 课程设计其它环节成绩:环节名称: ,成绩: ,占总成绩比例: 环节名称: ,成绩: ,占总成绩比例: 环节名称: ,成绩: ,占总成绩比例: 总 成 绩: 指导教师签字:指导教师签字:年 月 日本次课程设计负责人意见:本次课程设计负责人意见:负责人签字:负责人签字: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